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连载20年前解放军出版社的专著《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
“知识经济”是1998年最响亮的一个名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市面上就出现了几十种有关知识经济的图书和杂志,有些图书甚至在两个月中就再版三四次,印数高达数万册。在因特网上,使用最多的词汇恐怕就是“知识”、“信息”和“经济”了。
炒作知识经济,似乎成为今年的一大时髦。就在前几年,我们还哀叹无人读书、无人做学问,“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人们都在为人大教授敢于在大街上摆摊卖馅饼而拼命叫好,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解放和大胆创新,堂堂大学教授为了生活所迫,居然有如此胆量,有如此新颖的观念,真是可喜可贺。很长时间,出版社都在为高品味图书难以盈利而叫苦不迭,许多层次低下的庸俗书刊随之充斥市场,许多做书之人无疑在众多愚昧的读者身上发了大财;更有众多学者和教书之人,难耐寂寞和清贫,纷纷下海或者试图下海。社会变革中的这种浮燥,真可谓是“知识不知识,经济不经济”!
“知识经济”,一个从外国人那里引进的新名词,其本身涵意、外延都存在许多不确定之处,目前才刚刚在学术界展开讨论,何以突然之间在知识界、理论界、学术界,甚至在普通的读者之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如果说在去年,人们都在为一本翻译的理论书籍《数字化生存》突然成为最畅销书而惊异和不解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找到答案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的前沿,知识经济的大潮正在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所以,人们抱着一种惶恐、不安和求知的迫切心情在寻求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进入21世纪做好精神、思想和知识准备。
制造企业的战略变迁
明年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千年之交,百年相汇的日子马上就要到来。其实,历法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编年形式,自然界不管你什么历法不历法,它仍然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前进。但是,这一次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仅处于千年交替、百年更迭的历史时期,也处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变革的重大时期,有幸亲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们毕生的荣幸,我们正处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街头。机遇就在我们面前,明天和后天的我们,将如何做出自己的抉择?知识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存和发展的大好时机,但知识经济是万能良药吗?一个知识不知识、经济不经济的社会如何才能健康地跨越知识经济的门槛?你、我、他,大家都在彷惶,都在探索其中的答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概念、新理论和新词汇应运而生,三次浪潮理论和三个时代理论、产业革命理论、经济时代理论等充斥学术界。由于这些新概念内涵与外延往往过于宽泛,各种概念之间难免相互交叉和重复,说法和解释也非常多,给人一种良莠难分,真假难辨的感觉,所以经常造成定义和逻辑上的混乱。
首先是三次浪潮理论和三个时代划分的理论。三次浪潮理论和三个时代划分的理论是美国教授、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人类社会正在迈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跨入第三次浪潮文明。从时代划分来看,也大体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目前正在进入信息时代。
农业革命
当前,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将世界一分为三:第一次浪潮地区提供农产品和矿物资源;第二次浪潮地区提供廉价劳动力进行大批量生产;第三次浪潮地区则创造和开发知识。第三次浪潮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从50年代中期开始,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1982年发表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该书和1956年怀特的《组织的人》、1970年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一起,被称为美国“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三本巨著。奈斯比特认为,人类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两次文明的浪潮之后,现在依靠全新的技术、开发新能量和新材料的第三次浪潮将冲击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传统。
美国社会已经变成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知识、智力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并且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关于信息时代的问题似乎大家都有共识,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和对社会影响力的不同,对信息时代始于何时还争论颇多,美国专家认为信息时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则认为是从80年代开始,更多的人认为目前是处于后工业时代,真正进入信息时代尚需时日。
产业革命使各国经济拉开巨大差距
其次是产业革命的理论。产业革命理论中又分为三次产业革命理论、四次产业革命理论和五次产业革命理论等。三次产业革命主要是把以农业为主的革命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以制造为主的革命称为工业革命,把以信息、知识和服务业为主的革命称为第三次革命,所以,三次产业革命理论与三次浪潮理论相近。
四次产业革命理论也是国际流行的一种说法,它忽略了5000年的农业产业革命,只是从近300年的工业革命说起,认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18世纪70年代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19世纪40年代电的发明和电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使科学技术从机械化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20世纪初期电子、核子的发现,无线电技术应用及原子能的使用为标志;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以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美国和平卫士战略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五次产业革命理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1985年2月提出的,他认为: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在1万年以前,主要特征是出现了农牧业;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在3000年前,主要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出现;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特征是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特征是生产进一步大规模化、全国化、国际化,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第五次产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其核心是信息革命。上述三种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进步,都是从技术革命的角度来考察对社会的影响力及对生产力的解放程度,只是在具体阶段的划分上存在一些分歧。
——本文摘自《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张召忠点评军事革命》
第一部:潮起潮落。第2章:走近知识经济时代。P24
截稿至:1998年10月。 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