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术的尊严 精神的魅力 欢迎关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期末周自救指南 ·  22 小时前  
武汉大学  ·  新华社专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祝贺!多位校友入选国际学会会士或担任职务 ·  4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祝贺!多位校友入选国际学会会士或担任职务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讨厌没有边界感的武大闯关游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腐剧!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17-04-25 07:59

正文

《人民的名义》在人民中走红并不稀奇,反腐败不仅是当下的政治热词,也贯穿了中国自官僚体制形成以来的整个历史,而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反腐题材剧自然少不了受众和话题,夸张点说,中国历史就是一本极其复杂的大型反腐剧。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腐败的历史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历史。
中国曾在综合国力、技术、文化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却从鸦片战争开始陷入了落后挨打、灾难重重的困局,背后的原因何为

当时的仁人志士、风云人物都在思考这一问题,蒋介石认为清明亡于“外寇”和“流寇”,毛泽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毛泽东看来:


物质生活上的腐败,只是“看得见的腐败与堕落”,而更加危险的腐败,却是思想方式的腐败、行为作风的腐败、乃至于说话方式——文风的腐败。

中华民族若要在灭顶之灾中真正警醒,那就必须从根本上破除这样的腐败。



为什么“腐败问题”如此重要?
毛泽东的思想在当下又有什么启示意义?
北大中文系韩毓海老师在《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中详尽地为我们分析了其中曲折。


毛泽东在延安


国民党的腐败令人心惊


“为什么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在近代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困局?”


蒋介石是沉不住气的人,对这个问题,自然是他率先待给出了答案。1943年,蒋介石出版了由陶希圣捉刀代笔的著作《中国之命运》——从明代的崩溃开始反思中国历史。明亡的原因究竟何在呢?蒋介石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它“一败于外寇,二败于流寇,即一败于满清,再败于李自成。在当时的语境下,便形成了这样的说法,国民党应该先与“外寇”日本妥协和谈,然后一举消灭“流寇”共产党。

而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敢于与蒋介石以及诸位“大儒“们公开唱反调的,只有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认为:明既非亡于“外寇”也非亡于“流寇”,而是亡于自身的腐败。郭沫若的文章说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郭沫若


抗战期间的国民党究竟有多腐败呢?仅从其货币政策上,便可以清楚地看到。1946年,毛泽东的湘潭同乡齐白石卖了200幅画,换回了捆捆法币,却不够买10袋面粉。


美国于1942年,宣布对华贷款5亿美元。而国民党政府先是决定将这笔美元存在美国,随时用于结汇,以稳定汇市,随后,却又决定将此贷款用于购买美国货物,来华生利。于是,国民政府就是这样自己做起了战时投机生意:而这笔贷款的相当部分,便沦为当局经办者自行购物,特别是在美国投资不动产,此即所谓“发国难财”一说的由来。
经济学家马寅初不过提出要对这笔“国难财”征税,不料此论―出,马寅初反被政府囚禁于重庆歌乐山。马寅初这样感慨说,国民政府口头上奉的是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宗旨,实际执行的是“地上为私”四个大字。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里的名言是,
面对天下饥荒,人民陷入水火之中,“聚敛”的是官家,“救灾”的却是“寇家”,于是,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百姓却是“望寇剿兵",人心所向,明朝必亡。


什么是真正的“延安作风”?


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是唯一的一块净土。陈嘉庚先生造访延安后,对比国民党统治区,他感慨地说,延安有十没有:“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延安没有物质生活的腐败,延安“只见公仆不见官”。而这就是延安作风吗?
在毛泽东看来,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这还远远不是“延安作风”的实质。在毛泽东看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实在是太曲折了,中国近代的遭逢实在是太沉痛了,要避免中国和中国文明陷入周期性腐败,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是中国历史上,上层与下层完全脱节的问题;
第二,是中国上层社会在精神及思想作风上的懈怠和麻痹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物质生活上的腐败,只是“看得见的”腐败与堕落,而更加危险的腐败,却是思想方式的腐败行为作风的腐败,乃至于说话方式——文风的腐败。
中华民族若要在灭顶之灾中真正警醒,那就必须从根本上破除这样的腐败。
中华民族欲求自新,欲求真正之解放,就必须批判地总结自己的历史,批判地总结自己的文明。

“往事越千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总结了中国天下兴亡的周期律,而他把中国的历史,概括为朴素战胜腐败的历史,实干战胜虚文的历史,艰苦奋斗战胜贪图享乐的历史。

墨子


在中国的百家学说中,毛泽东尤其推崇“不朋党,不周比”的墨家与“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法家。中国西北,本是中国墨法思想兴起的地方。而秦的兴起,就源于墨法思想的指导。

“土地改革”救天下苍生


与蒋介石不同,毛泽东并没有鄙视元、清为夷狄。恰恰相反,毛泽东认为,元和清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时代,正是元和清,使中国成为中华,使中华成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乱中国者,非夷狄也,因为自东汉起,中国的乱源,便是贵族和豪族,而构成门阀集团的贵族和豪族,便是一个“官产学一体化”的强大利益集团,而其中的“产”即大土地庄园,又是其世代把持文化教育和官场资源的基础,因此,救天下苍生于水火、挽华夏文明于既倒的唯一途径,便是实行“土地改革”



南泥湾大生产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大力推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当时,他说了这样的话,如果不重视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那么,这本书,就将成为诸位的来日之祭。

毛泽东指出,在历史上,朴素的社会战胜“文明”的社会,不脱离生产与战斗的体力劳动者战胜脑力劳动者下等人战胜上等人,农村人战胜城里人,乃至边疆战胜中原,这也是一条规律。因为有知识的人,未必有热情、意志和信仰。因此,文明的进程不仅是一个提升劳动者“素质”、文化水平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热情、信仰与意志力的过程。


- 版权信息 -

作者:韩毓海

编辑:守拙堂陈峤

本文内容来自《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本文最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下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