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网财经  ·  价格大跳水!网友直呼:心动,拿下! ·  9 小时前  
北方海南  ·  焰火倾城!刚刚!北方海南超震撼 ·  3 天前  
现代快报  ·  此刻的南京夫子庙 ·  3 天前  
现代快报  ·  此刻的南京夫子庙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镇西茶馆

【李镇西】同题作文:重游李庄兼评所谓“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请投票)

镇西茶馆  · 公众号  ·  · 2025-02-04 19:55

正文

最近我和AI较上劲了。
并非只是觉得好玩(当然也好玩),更重要的是,通过和AI赛文,能够更切身地体验(而不只是听专家说)人与AI各自的优势,并对AI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一家人从1月19日开始自驾游,现在还在泸沽湖。我们的第一站是宜宾李庄,我是第三次来李庄了,依然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写了一篇随笔,并编辑好储备着,准备在镇西茶馆推出。(我在镇西茶馆的文章,大多是提前写成并编辑好的。)
这几天连续与AI赛文,有赢有输——《走进唐宋诗词》我胜出,《警察与教师职业异同之比较》我落败。想到这篇写李庄的文章,突然又想让AI再写同题文章。这次,我单挑最有优势的DeepSeek。
不断有朋友对我说,AI之所以写文章不如人,是因为给的条件有限,只要条件具体,AI的文章不比人差。这次我给足了条件,几乎是把我的主题、材料、思路都告诉 DeepSeek了。
仅仅八秒钟, DeepSeek便按我的思路写出了 一篇文章。我看了看,比较干瘪。便第二次提出要求让它重写,并规定了字数(目的是逼它写生动具体一些)。结果依然是八秒成文,虽然没有达到字数要求,但篇幅长了许多,果然也生动具体得多。
为了节约朋友们的时间,我就不放 DeepSeek第一次不合格的作文了,直接让大家看第二篇。看了 DeepSeek的文章,再看我写的文章。
究竟哪篇文章写得更好?请在我的文章末尾投票表达你们的评价。

三访李庄:在时光深处遇见林徽因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李庄。长江依旧奔流不息,古镇的街巷依然蜿蜒曲折,但每一次造访,都能在这片土地上触摸到不同的历史脉动。李庄,这座位于四川宜宾的千年古镇,在抗战烽火中敞开怀抱,接纳了流亡的同济师生,也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担当。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大师云集于此,在战火纷飞中坚守学术阵地,延续文明薪火。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历史。

李庄的抗战岁月:大师云集的学术圣地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济大学被迫内迁。经过辗转,最终于 1940 年迁至李庄。这座原本宁静的古镇,一时间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中心。李庄的东岳庙、祖师殿、南华宫等古建筑,成为了同济大学的教室和实验室。李济在这里继续他的考古研究,傅斯年在这里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陶孟和在这里进行社会学研究,吴定良在这里开展人类学研究,童第周在这里进行生物学实验。这些大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为中国的学术事业保留了火种。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随中国营造学社迁至李庄。他们在月亮田的旧居,成为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摇篮。梁思成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林徽因则在这里整理了大量古建筑资料,并撰写了多篇重要论文。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林徽因的肺病日益严重,但她依然保持着优雅与从容,用诗歌记录着战火中的坚守: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梁思成与林徽因:战火中的学术伉俪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对传奇伉俪。他们在李庄的岁月,是他们学术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梁思成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建筑的学术著作。林徽因则在这里整理了大量古建筑资料,并撰写了多篇重要论文。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林徽因的肺病日益严重,但她依然保持着优雅与从容,用诗歌记录着战火中的坚守。

林徽因的才华不仅体现在建筑学上,她的文学造诣同样令人钦佩。她在李庄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十一月的小村》、《哭三弟恒》等。这些诗篇不仅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更表达了她对家国的深情。林徽因的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她的学术研究中,更体现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在李庄的日子里,尽管身体虚弱,但依然坚持工作,为中国的学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恒:烈士的鲜血与姐姐的哀思

林徽因的弟弟林恒,是一位年轻的空军飞行员。 1941 年,林恒在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 23 岁。林恒的牺牲,对林徽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在《哭三弟恒》中写道: "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 来哀悼你的死 /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 简单的,你给了。 "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她对弟弟的深切哀思,更表达了她对国家的深情。林恒的牺牲,是那个时代无数爱国青年的缩影。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林徽因的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她对弟弟的哀思中,更体现在她的学术研究中。她在李庄的日子里,尽管身体虚弱,但依然坚持工作,为中国的学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爱国情怀,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在战火中坚守学术阵地,为中国的学术事业保留了火种。

驳斥所谓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

关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所谓 " 爱情 " ,不过是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真正的林徽因,是那个在病榻上坚持工作的学者,是那个在战火中守护文化遗产的斗士,是那个在《哭三弟恒》中痛彻心扉的姐姐。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更多的是文学上的惺惺相惜,而非儿女情长。林徽因的才华与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但她的心始终与梁思成紧紧相连。他们在李庄的岁月,是他们学术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是他们最辉煌的时期。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理想与追求基础上的深厚感情,而非世俗眼中的风花雪月。

林徽因的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她的学术研究中,更体现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她在李庄的日子里,尽管身体虚弱,但依然坚持工作,为中国的学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爱国情怀,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在战火中坚守学术阵地,为中国的学术事业保留了火种。

李庄自然风光的变化:从战火到和平

站在魁星阁上远眺,长江如练,远山如黛。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古镇的祥和与宁静。李庄的街巷间,游客络绎不绝,孩子们在古戏台前嬉戏玩耍。梁林旧居前的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到秋天,香气袭人。李庄的自然风光,经历了从战火到和平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李庄的东岳庙、祖师殿、南华宫等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这些建筑不仅是李庄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里进行的古建筑研究,为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李庄,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学术圣地。每年都有无数学者和游客来到这里,追寻那段历史,感受那份精神。

赞美今天的和平生活

三访李庄,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这座古镇不仅保存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更见证着一个民族在苦难中的崛起。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当我们漫步在李庄的青石板路上,聆听长江的涛声,更应该铭记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的文化火种,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李庄的故事,不仅是那段历史的故事,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李庄的自然风光,经历了从战火到和平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今天的李庄,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学术圣地。每年都有无数学者和游客来到这里,追寻那段历史,感受那份精神。

结语

离开李庄时,夕阳正染红天际。古镇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仿佛一幅水墨丹青。我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将继续,而那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李庄的故事,不仅是那段历史的故事,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访李庄,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这座古镇不仅保存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更见证着一个民族在苦难中的崛起。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当我们漫步在李庄的青石板路上,聆听长江的涛声,更应该铭记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的文化火种,珍惜当下,开创未来。李庄的故事,不仅是那段历史的故事,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25年2月3日
(上面是 DeepSeek的文章。请原谅我无法为它配图,因为我的文章配图,大多是我自己拍摄的。

三访李庄

我第三次来到李庄。

今天的阳光特别灿烂,这在四川的冬天是不多见的。

从我升起的无人机镜头里看,长江岸边的李庄如一叶扁舟,静静地浮在水面,从容舒适。

但八十多年前的李庄,却没有这般宁静。
说起抗战期间的流亡大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先从北平到长沙、再从长沙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其实,同济大学的迁徙更为艰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同济大学被迫离沪,先迁至浙江金华,随后又迁至江西赣州,再迁至广西贺县八步镇,1938年再迁往云南昆明。但始终未能找到稳定的办学环境。直到1940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终于抵达了长江边的四川宜宾李庄镇。

东岳庙前,一块石碑上刻着“同济工学院旧址”,我仿佛一下听到了当年在这破庙里面同济大学师生的不辍弦歌。不只是这里,在李庄随便经过一座老房子,说不定就是当年流亡师生的教室。比如,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祖师殿,就是当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在地。

小小的李庄在抗战期间远不只是接纳了同济大学, 还有 中央研究院 中央博物院 中国营造学社 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 等10余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迁驻李庄。这座古镇由此成为“ 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大师学子第二故乡
随着李庄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成为中国抗战时的四大文化重镇,一大批学术大师、文化泰斗也云集于此—— 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人,在李庄生活、工作达6年之久。

走进羊街22号,便来到李济旧居。旧居内,还保留着李济当年的生活痕迹。看着墙上的李济照片,仿佛一代大师依然活着,正笑着向我走来。十多年前我在台北参观李济旧居时也有这种感觉。

估计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李济”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他 是一位真正的大师,是中国著名的 人类学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中国考古学 之父。

李济14岁考入清华学堂,18岁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在克拉克大学主攻心理学、社会学,后在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以《中国民族的形成》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人类学)博士学位。这是第一位中国人获此殊荣。那一年,李济27岁。

学成之后,李济毫不犹疑启程回国。 和若干年以后的许多留美中国学生不同,他想都没有想过“在美国发展”。 在他的心中,有着成为学术大师的愿望,却没有成为百万富翁的大亨或权势显赫的大官的追求。 他一门心思想的是“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抱负,而是他那一代人共同的理想。 若干年后,李济这样说: “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 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回国的。 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 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
抗战期间,李济来到李庄。就个人生活而言,李济在李庄遭遇了个人的不幸,因为 他的大女儿因患伤寒而病逝于此 ;但就国家而言,李庄是他事业的丰收园。

正是在李庄,李济以殷墟发掘为基础,通过专题和综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了殷商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李济在李庄期间撰写了包括《殷墟器物甲编:陶器》、《西阴村史前遗存》和《李济考古学论文》在内的多部重要的考古学著作。此外,在李庄,李济致力于建立现代国家博物馆的理想,推动了中央博物院的发展,他培养人才,推进实物教育,提出了许多有关博物馆建设和教育的重要建议。

渴望中国尽快崛起,这不但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强烈愿望,也是他们的行动。他们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中国在各个方面与欧美的差距,并大胆地向西方学习。

当时的李庄不只是李济,还有 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李庄人生”。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学术专业不同,求学经历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包括后来的政治立场也不同,但在李庄,他们有一点高度一致,都在用自己的专业才华,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

虽然国土正遭受炮火,每天都有同胞在呻吟甚至死去,但这群知识分子的心中一直装着“强国梦”。

这个“强国梦”可以追溯到梁启超。 当年梁启超特意安排长子梁思成赴美学建筑,安排次子梁思永学考古。 这一安排,皆是为了让当时不受中国学术界重视的冷僻专业,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用梁启超自己的话来说,是“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 ”后来梁思成和梁思永的学术贡献证明,梁启超的目的达到了,梁氏兄弟学成归国后,分别成为自己专业学科中领一代风骚的宗师。 他们赢得的,不只是梁氏家族的风头,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也正是因为怀着这种“强国梦”,1940年来到李庄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艰苦的条件下 撰写了 《中国建筑史》 这部巨著。这部著作不仅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还打破了西方中心世界建筑史论的偏见,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然而……写到这里,我的心中升起一股不平之气。因为在现在一些年轻人的心目中,林徽因被严重地八卦化了。去年我在云南旅游,邂逅了一群年轻人,因为都喜欢飞无人机,渐渐熟悉了,聊着聊着聊到了林徽因。但他们口中的林徽因,美丽,有才,会写诗,更是情场高手,特别擅长周旋于徐志摩、金岳霖等倾心于她的男人之间。或者用现在的网络用语说,林徽因差不多就是一个“心机婊”甚至“绿茶婊”! 一个女孩说:“林徽因把孩子给了金岳霖,把爱情给了徐志摩,把婚姻给了梁思成。”这话来自网上,以前我读过。

当然不能怪年轻人无知,他们的认知来自某些地摊文学和低俗电视剧的误导。

比如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关系,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二人有过爱情关系。徐志摩第一次见到16岁的林徽因倒是立马神魂颠倒,但林徽因对徐志摩始终是当做兄长和挚友来尊敬的。也就是说,二人的所谓“爱情”,不过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罢了。可有人居然把林徽因写给自己儿子梁从诫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替林徽因“赠与”徐志摩,成了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情诗”。更有甚者,网上还有人模拟林徽因的口吻杜撰了一封致徐志摩的“分手信”,还煞有介事地说“是在离开伦敦的火车上写的”。没有比这更恶心的了!

还有和金岳霖的“暧昧关系”。这个故事也很“动人”。大意是说,一天 梁思成外出考察回家时,林徽因就哭着对他说: 我爱上了金岳霖,我同时爱上了你们两个,不知道怎么办? 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对林徽因说: 如果你选择他,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把这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 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看,多动人,多感人!然而,这是梁思成续妻林洙的编造,目的就是想抹黑林徽因。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曾说: 即便全世界都误会她,她依然是我伟大的妈妈林徽因! 梁再冰还说:“尽管很多人仅仅记得林徽因的美貌和才情,但她在女儿心中,更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母亲和建筑学家。”

而在我心中,林徽因让我敬佩的,除了我熟悉的文学作品与不熟悉的建筑学成就之外,还有她一颗伟大的爱国心!

在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我走进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卧室。

正是在这间屋子里,年幼的儿子梁从诫问:“妈妈,日本人打进来怎么办?” 林徽因冷静而凛然的回答:“怕什么,我们家门口不就是长江吗?”

这就是一个重病缠身的柔弱女子的铮铮铁骨!

就在这间卧室的墙上,挂着一个年轻人的肖像。年轻人五官英俊,帅气逼人。这是林徽因的弟弟林恒。

就在梁思成和林徽因迁居李庄后的第二年——也就是 1941年3月14日,成都突然响起防空警报,当老百姓纷纷躲进防空洞时,一群年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却驾机飞向蓝天,迎战日军。其中一位飞行员在和敌机搏斗中,头部中弹,血洒蓝天,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他就是林恒。

噩耗传到李庄,病床上的林徽因在悲痛中写下《哭三弟恒》一诗,字字泣血——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