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0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团队在《
Leukemia
》(白血病杂志,IF=10.0)在线发布题为“Identification of therapy-induced clonal evolution and resistance pathways in minimal residual clones in multiple myeloma through single-cell sequencing”( 通过单细胞测序鉴定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克隆中治疗诱导的克隆演变和耐药途径)的文章。该研究收集了19例诱导治疗前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样本,并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探究从诊断到治疗后的浆细胞的转录动态变化。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Ⅱ级PI
-
主要学术任职: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委员、秘书;天津市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天津市遗传咨询委员会委员
-
2003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6-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3/11-2016/6 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学院博士后;
-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Haematologica、blood advances、The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一部《内科疑难病例-血液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译《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第9-10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
-
2020年度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
-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
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新锐
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治疗诱导的克隆演变与治疗耐药相关,是MM治愈的最重要障碍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控制MM克隆演变的分子机制,应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对诊断和治疗后配对的骨髓样本进行研究
对1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患者、19例初诊MM患者、17例治疗后MM患者和1例健康供者的38份骨髓样本进行了scRNA-seq检测。分析恶性浆细胞及其周围免疫微环境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
通过scRNA-seq数据分析揭示了治疗后转录进化的三个主要轨迹: MM细胞在诱导治疗后阶段就已经发生克隆演变,并且可以将克隆演变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在MRD阴性(MRD-)的患者中发生的克隆清除,即初诊时的恶性浆细胞被治疗清除;在MRD阳性(MRD+)的患者中发生的克隆稳定和克隆选择,初诊时的恶性浆细胞克隆保持比例不变或初诊时的次要克隆在治疗后发生克隆选择成为主要克隆。在抗循环浆细胞(pc)中,代谢向脂肪酸氧化的转变,而选择性pc倾向于NF-κB通路。有趣的是,当比较基因和转录动力学时,发现在驱动克隆进化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发现恶性浆细胞和肿瘤微环境(TME)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选择性pc显示出与TME最稳健的细胞相互作用。
这些数据表明,MM细胞可以通过转录适应、代谢适应和特异性免疫逃避快速适应诱导治疗。
靶向治疗诱导的耐药机制可能有助于避免多发性骨髓瘤的难治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