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一篇
宋朝进行时(0107)迷雾重重
后一篇
宋朝进行时(0109)恩赏/年号问题
总而言之,真相绝不像遗诏中所写的那么冠冕堂皇,赵光义的即位,并非出自赵匡胤的本意,而是得益于最早知晓(相对于赵德昭、赵德芳)了赵匡胤的死亡。
当然,在很多研究材料中,提出来一种更惊悚的假设——他不是最早知晓了死讯,而是提前预知了赵匡胤的死亡!
换句话说,他亲手制造了赵匡胤的死亡——谋杀了自己的兄长。
这个推论很残忍,让人不寒而栗。有很多人支持“谋杀论”,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观点,对此,我不敢妄下定论。只能说,我更倾向于前者。至于具体理由,我会在讲述下面的故事时说到。
谜案归谜案,赵匡胤终究是走了,然历史还将继续。
东方破晓,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夜色已经褪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赵光义即皇帝位,群臣赴万岁殿拜见新君。
新的一页从此翻开。
4.终点
接下去,我们的故事将进入赵光义时代。
在赵匡胤退出本文前,我们再给他做一个总结吧。
客观地讲,较之那些历史上的著名皇帝,赵匡胤的经历其实是比较平淡的。
他出生于中等家庭,不像李世民那般气势辉煌,不像朱元璋那般艰苦励志。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让他坐上了皇帝宝座,几场不温不火的战斗就摆平了各路军阀,就连修理内部,也没有发生惊心动魄的大事。这些剧目,要是换一个朝代,哪个不是血流成河、你死我活?
于是,有人感叹,赵匡胤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有人对他推崇备至:他睿智果断,以最小的动荡实现了政权更替,实现了柴荣的遗志;他不残忍,用最温和的方式处理了君主和权臣的关系;他不好大喜功,用稳妥地方式革除了五代以来的弊政,在他的成绩单里,没有长城,没有运河,却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当然,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却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天下;兄弟们把他扶上皇帝的宝座,他却转眼剥夺了人家手中的兵权;他又有点谨小慎微,塑造的帝国版图狭小,面对挑衅的邻居,看不到半点大国的霸气。
以上说法都对,又都不对。事实还是那些事实,一百个人心中却有一百个赵匡胤。
因此,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往往会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之所以众说纷纭,在于你看到了硬币的哪一面。
我只能说,很多时候,是历史选择了人,而不是人选择了历史。
当然,赵匡胤确有过人之处。
在我看来,他最闪光的一点在于自省自制,以职业军人发迹,却没有迷信暴力,因为不迷信暴力,所以得以终结暴力。故而,治国仅十七年,却奠定了三百年基业。
一个人,能够认清世事是不容易的,能够认清自己是更不容易的,能够同时认清以上两者是更更不容易的。
赵匡胤做到了,所以,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