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平安18节”正式开启,深刻洞察后疫情时代家庭财富配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1个家庭需要8项稳健财富配置”,一站式满足不同类别人群的财富需求,引发大众强烈共鸣。
今天TMD大厂研究深度解读后疫情时代家庭财富配置策略,来看平安是如何通过“金融+生态”战略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同时提升客户价值的。
01
后疫情时代,
家庭资产配置仍然面临四大问题
新冠疫情是对家庭财富管理的一次意外冲击,暴露了资产配置中的诸多问题,也必将推动家庭财富管理观念的升级,虽然疫情对年轻人的储蓄消费观念、家庭保险保障配置观念有改观,但家庭资产配置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1、储蓄率进一步增加,资产收益偏低。
储蓄率,是储蓄总额占国民收入总值的百分比。我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在高位,2019年的中国储蓄率为45%,即使近年来,我国的储蓄率有所改观,但依旧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原因是我国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方面等存在不足,居民为了满足养老、教育和医疗方面的需求,选择更多储蓄。
疫情的冲击又继续推高了储蓄率,根据中国家庭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疫情下中国家庭的财富变动趋势》的报告数据,
第一季度的家庭储蓄变动指数增加到102.8,同时访问的家庭中有 50. 2%的人将会增加储蓄。
这是基于对未来收益不确定担忧,使得大家继续宁愿降低消费用于储蓄。具体表现在数据上,我国第一季度用户存款,增加了6.47万亿元人民币。
保持一定储蓄率是值得倡导的,但储蓄的同时要做好资产配置,目前以银行存款为主的储蓄,从另一角度说明,资产配置是不够合理,金融产品选择单一,这必然导致收益率不高,背后反映的是理财技巧的不够,或者过度追求安全而宁愿牺牲收益。
2、房产配置比重过大,购房信仰过强。
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严重依赖房地产,权益资产配置比重过低,而任何过度集中的资产配置都存在较大风险。2018 年发布的《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调研数据发现,
中产人群家庭房产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 60% 以上,且配置呈上升趋势。
然而,出乎大众意料的是,疫情并没有降低大众购房的意愿,今年一线城市深圳楼市火爆,二线城市杭州、成都,三线城市苏州、东莞等或者土拍市场异常火爆,或者新房出现万人摇,今年差不多10座城市新出台了调控政策。
从短期来看,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房价会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水平的提高而价格坚挺,但一些人口净流出的城市,未来房价或会大幅度下跌,房产配置比例过大,缺乏足够的资产流动性,对居民家庭财富的风险较大。
3、长期需求考量较少,配置不够平衡。
目前家庭资产配置对未来的考量较少,也没有根据个人的生命周期进行相应的调整,理论上年轻人在刚开始时收入小于支出,要少消费强制储蓄,工作三五年收入远大于支出,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在资产配置时要强调进取,配置股票、偏股型基金等,甚至可以适当借贷,用好杠杆,年龄较大者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偏债券基金、稳健的银行理财,还需要提前锁定未来收益,比如说早买年金险等。
但目前的状况是相互配错的,刚毕业的年轻人消费行为超前,出现一些借贷过度,青年人偏向保守主义,中老年人反而在做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经过此次疫情,家庭需要更前瞻的养老规划,考虑资产负债表的重构以及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
4、保险参与率仍偏低,家庭保障不够。
标准普尔曾做过一个调研,在西方成熟国家,从参保预算来看一般将家庭平均财富的20%放在林林总总的各类保险上;而中国家庭保险意识淡薄,在保障型资产配置方面还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对于家庭资产的风险存在低估和误判。
从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来看,前述中国家庭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
目前只有24.2%的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从个人层次来看,家庭成员只有14. 3%拥有商业保险。
且保险投保对象不平衡,集中于容易发生危险事件的人老年人、儿童。
而实际上,应该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在家庭中主要的劳动者,不至于由于一人的意外导致家庭没有收入。
02
“8项财富配置”暗藏四大策略,
直击家庭财富配置痛点
后疫情时代,家庭资产配置应当更加注重风险、收益和流动性的平衡,兼顾短期与长远,
这次“平安18节”提出“1个家庭需要8项稳健财富配置”,
从“财、养、医、游,贷、车、家、教”8个方面场景出发,鼓励用户为明天做今天的打算,协助中国家庭提高抗压抗风险能力,可谓直击上述家庭财富配置的问题,
我们具体来看“平安18节”如何通过相应产品的配置,解决这些痛点的。
1、倡导合理配置流动性资产,提高理财收益。
疫情后储蓄的增加,表明了家庭对于资产流动的需要同时还有避险情绪的增加。但储蓄、现金的增加,会使得金融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使得家庭收益的单一化。
因此需要合理配置流动性资产,权衡流动性和收益性,丰富和精选理财产品选择。
现有的金融产品中有较多选择,如基金、银行理财、债券等,可以选择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进行错配,这样既可以满足我们对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还可以满足我们对投资收益的需求。
这次“平安18节”的8项配置中的投资理财配置,
主张的是“闲置的资金会贬值、放对位置能增值”,主打的爆款产品中有平安银行天天成长系列,近期年化收益都在3%以上,其中天天成长1号,1元起投,门槛低,零花钱也能买,流动性高,消费投资两不误,交易日24:00前赎回,次日可到账,属于R2中低风险产品;天天成长C,虽然是1万起购,但在交易日15:00前买入,当天享收益,且交易日时间可实时赎回。
所以以前喜欢银行存款或货币基金的用户们,看到了你们就知道你们吃亏了多少。
2、倡导强化保险产品配置,增加家庭保险参与度。
疫情的发生,使得家庭意识到健康保障的重要性。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日常中,我们最怕的就是疾病,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依旧存在;还有行驶安全等突发事件会引起家庭大额支出。保险分担风险,使得家庭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平稳渡过,
增加家庭保险参与度,有利于家庭在面临突发事件的抗风险性。
平安作为保险起家的综合金融集团,在保险产品的创新、设计、服务、产品的丰富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很多产品都是经过市场多年检验,每年还进行迭代升级,服务用户基数大,各服务环节标准、专业。
这次“平安18节”,
也主打推荐了多项百万医疗险、重疾险、寿险、车险、财产险,比如说有长盛不衰的新版的成人平安福20和少儿平安福20,有网红产品平安e生保2020等。
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适合原则”,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状况和预算来,很多人容易陷入“性价比”陷阱,反复比较,最后反而耽误时间,年龄越大,保费越贵,以及如果有一些疾病,还需要增加费用或者投不了,买保险最重要的是行动力。
3、倡导着眼于长远,做好育儿养老传承。
我们在做家庭资产配置的时候,既要从现在看未来,也要从未来看现在,前者是你要预测好你未来的支出情况,后者是你要从未来倒逼你现在做的事情,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能够实现正向循环,不能只“享受当下”,
既要更好地去增加收入来源,也要从现在开始,提前锁定未来收益。
比如说你要提前规划好子女的教育版图,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这些都是和资产规划结合的,比较典型的是和房产的配置挂钩,选择什么样的学区房,还包括选择什么样的课外辅导班,性价比高,有没有跑路或倒闭风险。
这次“平安18节”还纳入了平安的教育产品,
平安教育的少儿英语,同时从小孩未来教育的花费来看,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配置教育年金,
比如说平安寿险旗下的财富金瑞21,
低利率时代,年金有助于锁定未来收益,条件更好的还需要考虑代际传承,比如说配置养老险。
同时不妨改变一下家庭资产配置的惯性,降低房产资产配置,增加金融资产购入。
4、倡导精致生活和立业,做好资金预算。
我们做好家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美好生活”,这才是初心,不是让大家勒紧裤带,牺牲现在去改善未来,
而是做到既有眼前的美好,还有未来的诗与远方。
家庭财产配置也是一个“守”的概念,是“守卫”和“守护”,我们别忘记一个源头,职场、创业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来源,那个才是“攻”。
“平安18节”也充分考虑到了大家的需求,
为大家精致生活和立业创业提供支持,在生活领域,比如说平安好车主信用卡、消费金融平安银行智贷系列,帮你用更少的钱、用未来的钱过好现在的生活,特别是在收入有波动的情况下,能够平滑你的生活福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也是平安综合金融的使命,平安普惠的微营贷也可以提供支持。
03
平安“金融+生态”战略,
持续服务美好生活
本次“平安18节”,是平安旗下金融、医疗、汽车等生态圈的大联动,少有人能够做到“一站式服务”,全面满足不同类别人群的财富需求,
背后是平安多年“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的结果。
1、洞察用户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
平安生态圈战略,最早是2018年提出来的,当年的中期业绩说明会,提出“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依托搭建起来的业务场景,留存流量和资源,实现“场景+客户+服务”的生态闭环,这是“科技赋能生态”;有了业务场景和服务交易,自然会跟底层的金融产品挂钩,这是“生态赋能金融”;当用户与平安的卷入程度从最初的场景到业务,最后再发展到金融服务时,不断强化的用户黏性又会进一步拓宽业务场景,实现“金融赋能生态”的良性循环。
背后其实是源于对用户的深刻洞察,这种需求,既有金融生态圈的需求,也有跨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