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各大城市的核心定位,定了。
日前,国家层面批复了重要城市的
2035年总体规划
,对其城市性质、核心功能、城镇开发空间、人口天花板做出界定,摹画未来10年的发展格局。
这些城市,被称为“国批”城市,涵盖40多座地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所有省会,以及苏锡常佛莞等个别地级市。
谁的定位最高?谁升级,谁降格了?
一、谁是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
在总体规划中,“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正在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
整体来看,中心城市大致呈现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区/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
等梯度分级体系。
城市定位不唯GDP,与经济实力并不一一对应,而是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综合能级、国家战略地位的集中体现。
第一层次,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只有5个,
与此前的
国家中心城市
相对应。
真正具有国家层面中心城市定位的只有5个: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这也是最早获批5大国家中心城市。
其实,我国一度有
9大国家中心城市
之说,事实上只有北上广津渝拿到了正式入场券,其他城市一直都是“建设”。
换言之,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只有5座,只有广州一个非直辖市,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第二层次,以大区或国家战略为定位
,
但同为大区中心城市,前缀不同、地区范围不一,从而有了差别。
中国共有4大经济分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中心城市。
杭州、南京、苏州之于东部地区,武汉、郑州、太原之于中部地区,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之于西部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之于东北地区都是如此。
其中,武汉、沈阳、济南相对特殊。
武汉的“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沈阳的“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济南的“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相对亮眼。
前缀含有“重要的”
,说明中心城市不只一家;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称,则意味着其在地区的引领地位。
第三层次,以所在地区、城市群为定位
,
如“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或“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
我国在4大经济分区之下,还进一步划定了7大地理分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北、西南、东北。
南宁、呼和浩特、贵阳、银川、西宁等城市分别拿下了华南、华北、西南、西北等地重要的中心城市。
青岛、大连均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福州、厦门则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在城市群方面,宁波、合肥、无锡、常州都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则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佛山、东莞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节点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宁波GDP已经正式赶超天津,剑指第10城,
但定位上只是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仅与无锡、合肥、常州相当。
要知道,作为地级市的苏州,拿下的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二、谁拿下了独一无二的定位?
我国共有40多个“国批”城市,其中包括19个重点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10个副省级省会、5个计划单列市。
4个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10个副省级/省会
:广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济南、西安、沈阳、长春、哈尔滨。
5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
: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厦门。
从19个重点城市来看,谁的定位最为独特?谁被赋予相对特殊的功能?
其一,有没有发现,在讨论中心城市梯度格局时,唯一被漏掉的是深圳,因为深圳不是任何区划意义上的“中心城市”。
但
深圳不是中心城市,却胜似中心城市
,因为被赋予两大独一无二的定位:
“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我国,以“经济中心”为命名的,只有上海、深圳两家,就连北京都付之阙如。
上海是国际经济中心,深圳则是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地位可见一斑。
而
“国家创新型城市”
的含金量只高不低,凸显的是深圳引以为傲的科技创新特色。
正如《
深圳,超过了“杭州+苏州”
》一文所提及的,深圳不只是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科技“四龙头”。
深圳的研发支出、有效发明专利、国际PCT专利、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均超过“杭州+苏州”的总和。
其二,与深圳着眼于创新不同,
广州的“综合性门户”同样独一无二
,聚焦的是城市综合功能,符合“广州更广,深圳更深”的特色。
在全国,能称得上
门户城市的只有三个——北上广。
所谓国家门户,必然集经济、文化、交通、国际交往、对外开放等功能为一体,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的角色得以凸显。
其三,杭州、成都、西安、武汉均拿下了超出同能级城市的定位。
杭州
虽然只是东部中心城市,但被赋予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这一“国”字头定位,凸显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跑实力。
最近刷爆网络的杭州“科技六小龙”,与其数字经济构筑的产业护城河不无关系。
成都、西安、武汉,则被赋予“区域中心”的功能。
从经济中心来看,成都、西安都是“西部经济中心”,武汉则“中部经济中心”,在经济定位上略高一筹。
与西安相比,
成都的定位更为综合
:不只是西部经济中心,还拿下了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等众多综合职能,隐隐然有了“西部门户”的特征。
武汉
同样如此,集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中部经济中心、中部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对外交往中心为一体,在中部六大省会中独树一帜,强化了
“中部第一城”
之位。
此外,宁波的“全国航运物流中心”、厦门的“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承载地”、大连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哈尔滨的“向北开放门户”,也是基于其区位优势、产业特色而来。
三、省会城市,谁的定位最高?
“国批”城市,不只是包括副省级及以上城市,还囊括内地27个省会,以及部分重点地级市。
从省会看,不同省会由于经济实力、战略地位不一,在定位上存在较大悬殊。
其一,省会城市的定位,广州为第一档,武汉、成都、沈阳其次
,其他省会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