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比如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
但与此同时,西方一直存在唱衰中国经济发展的“崩溃论”,甚至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甚嚣尘上。为什么会这样?
为何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现状呢?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本新书
《论中国经济》
。作者林毅夫,曾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他认为,那些崩溃论听起来好像并不是单纯为了黑而黑的言论,很多西方学者或者一些推崇西方经济学理念的人,也会说出很多中国经济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其中最常提到就是西方社会推崇自由市场,但中国经济却一直存在政府的必要干预。不过就是这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的“不合理”,却让中国经济一直在创造奇迹。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合理”到底该怎样定义?
难道与西方的发展模式不同,就是不合理吗?
这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当时,西方各国都陷入了噩梦般的
经济滞胀
。所谓滞胀,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为了解决这一窘迫局面,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各国纷纷
转向新自由主义
,就是弱化甚至消除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大力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
结果,西方经济因此获得了新生。
与此同时,奉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却陷入发展困境,濒临崩溃。
从改革中获得自信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不利于发展,因为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会让资源发生错配,也会滋生寻租性腐败,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当时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听起来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所以,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非常激进的改革,我们一般把当时那种改革模式称为
“休克疗法”
,就是希望一次性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扭曲,力图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但结果就是导致了东欧经济进一步恶化,苏联甚至因经济崩溃而解体。
那么为什么苏联和东欧国家按照西方成
功的理论进行改革转型了,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促发了危机呢?
这是因为倡导效仿西方模式的人,没有认识到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是内生因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