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3
月
1
日起,美韩两军在韩国及其周边海域开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鹞鹰”联合军演,时间持续到
4
月下旬。演习当天上午,美韩两国防长通电话评估韩半岛局势和朝鲜核导威胁,誓言严惩朝鲜挑衅,释放强烈警告信号。同时,朝鲜派出外务省副相李吉成访华。
朝鲜当地时间3月
6
日
7
时
36
分,朝鲜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多枚导弹。
韩国当地时间3月
6
日晚,“萨德”反导系统首批零部件
2
台发射架抵达韩国,韩美开始在韩部署“萨德”系统。
北京时间3月
8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王毅痛批萨德,严厉警告韩国“悬崖勒马”。
战争阴云再次笼罩朝鲜半岛,半岛局势会不会擦枪走火?让人不禁想起发生在上世纪的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本不该打,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曾建立在垄断核武器的基础上,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常规作战部队压缩到只剩
14
个师,其中在远东的只有驻日本的
4
个师。
1949
年
8
月苏联试验核武器成功,导致美国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其常规兵力应付突发战事又感不够。斯大林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改变了此前对美国采取全面守势的态度,在
1950
年初同意朝鲜北方实施统一的计划。
朝鲜内战爆发前,苏联向朝鲜人民军提供了
130
辆坦克和许多重炮,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将经过长期战争锻炼的
4.6
万名朝籍官兵送回。开战时
15
万朝鲜人民军以锐不可挡之势迅速南下,仅
3
天就占领了汉城。此时南朝鲜总兵力不过
10
万,主要任务还是镇压国内民众反抗,连一辆坦克、一门重炮都没有,结果一个多月内就丢失了近
90%
的土地,退到半岛东南角的釜山的一隅之地。
美军的迅速反应,改变了朝鲜战争的进程。从开战第二天起,美军飞机就从日本冲绳起飞攻击南下的朝鲜人民军,驻日本的美国陆军第
8
集团军也马上将
4
个作战师都调往南朝鲜。此前驻日美军官兵终日泡在日本的酒楼和烟花巷中,被戏称为“榻榻米部队”,战斗意志和训练水平较“二战”时大有下降。
7
月间最早投入南朝鲜战场的美军第
24
步兵师几乎被击溃,师长被俘,不过其余部队毕竟守住了釜山外围圈。接着美国利用动员起来的海空运输力量,两个月间从国内又运来
3
个师。
1950
年
9
月
15
日,美军以
2
个师
5
万兵力在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南下的主力部队的后路。接着,美军、南朝鲜军连同英国、土耳其等国部队大举向北推进,于
10
月
19
日攻占平壤,并直逼中朝边境。
有丰富战争经验的新中国领导人,在美军介入朝鲜后便预见到战局可能恶化,从
7
月起便调集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组建东北边防军。
10
月上旬至
10
月中旬,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经过反复讨论,在斯大林违约不肯出动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仍认定“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中国军队
9
个军共
45
万人在
10
月和
11
月间迅速投入朝鲜战场,击败冒进的美军及其协从军,迫其败退
500
公里,美国舆论界称此役为“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中国人民志愿军连同休整后恢复了战斗力的朝鲜人民军向南推进时,于
1951
年
1
月初占领了汉城,却遇到了供应不济的严重困难,许多部队饥寒交迫。美军凭借强有力的运输能力,迅速补充了兵员和物资又转入反攻。
2
月间志愿军实施反击围攻砥平里不克,使美国军政首脑看清了中方供应和火力都不足的弱点,敢于进一步大胆反扑。中朝部队于
3
月中旬放弃汉城,且战且退至三八线一带。
4
月下旬至
5
月间,中朝军队以
70
万兵力发起规模最大的春季攻势(“第五次战役”),因火力居于劣势又供应困难,最终还是撤回三八线一带。
从
1951
年
6
月至
1953
年
7
月,朝鲜战场上交战双方形成阵地对峙交锋。因战线长度只有
250
公里,无法展开太多兵力,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主要参战国都是轮换作战方式,投入大量部队到朝鲜战场,替换一线疲劳的部队并进行实战锻炼。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以“志愿军”名义进入朝鲜的兵力达
297
万人,兵力最多时达
130
万人。美军先后入朝参战达
172
万人,兵力最多时有
54
万人。朝鲜北南双方在战时动员参战的兵力总计超过
200
万人。在一场为时
3
年、战场只限在一个狭小半岛的战争中,交战国竟然总计先后动员了
700
多万军人参战,显示了现代局部战争“小战场、大力量”的特点。这是因为交战国一方面限制战争升级扩大,一方面又要准备打大仗,最终因陷入僵局又都不愿扩大战事而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