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田俊国讲坛
教育学的本质是促进人有效改变的学问。一切不以学员改变为目的的培训都是耍流氓,都是花拳绣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田俊国讲坛

一万小时,仍然不足够!

田俊国讲坛  · 公众号  · 培训  · 2017-11-01 0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学习法则是:要把一项技能掌握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需要一万小时的反复修炼。


然而,身边经常有一些反例来挑战这个法则:


有的老师讲了十 年课,却也并没有炉火纯青;

有的厨师做了一辈子饭,却并没有成为大厨;

有的医生做了一辈子手术,也没有成为名医;

……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只是把同样的动作重复了1万遍,第1万遍和第1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窃以为,缺乏反馈是无效重复的根源。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动作的重复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必须经历从愚到知,知而能行,行而有果,果而能久,久而能反(灵活运用)的循环往复过程。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从愚到知,知而能行,行而有果,果而能久,久而能反”这个学习的链环很难完成或者常常掉链子的最主要原因是整个过程缺乏及时、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反馈。

•我甚至认为:缺乏反馈是一切无效学习的根源!为什么游戏容易让人着魔?因为游戏有及时、有效的反馈。

•游戏者一个动作立刻就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反馈结果,而这个结果就刺激了最原始大脑的奖励中枢,从而形成了“知-行-情”的闭环。只要能形成正强化的闭环,就连“连连看”这样无聊重复的游戏,人们也玩得不亦乐乎。

很显然,1万小时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是没有用的,这只是练就专家级功夫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比1万小时更重要的事情是:这1万小时如何支配?这1万小时绝对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进行及时、有效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反馈,此时才能有增量地、循序渐进地持续优化。


比如说吧,一位好讲师应该有把某一门课讲过20 遍以上的经历——

讲前5 遍课的时候,讲师的大部分意识和精力都倾注在要讲的内容本身上,基本顾不上学员…

当讲到5 遍到15 遍的时候,随着对课程的内容越来越熟练,讲师大脑的“内存”才会被被释放出来,讲师就会结合“个人的天赋才干”和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有时还要兼顾具体的学员类型,才能通过不断的试错找到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情…

这个时候,讲师才能逐渐找到很好的课程形式、观察学员的反应、营造良好互动的氛围、循循善诱又能有效控场…


讲到15 遍以后,讲师才可能会真正体会到建构主义教学的要秒,才能超脱内容、忘掉自己,与学员融为一体, 与学员 一起建构…

•即使 达到了这个阶段,仍需要一个对讲师有充分理解、并建立深度信任的指导者,帮助讲师真正探索到适合他自己的授课方式,并发展出他自己的授课风格。

……

很显然,要让每一遍重复都要比前一遍有点变化,有所提升!

我经常打比方说,修炼就像磨豆腐,不仅要努力地拉磨,而且要时不时的加点豆子和水,才会有产出。不加豆子和水的空转,就算把磨盘磨平了,也不会磨出豆腐。


所以,10000小时修成专家的 关键 在于持之以恒地把觉知转化成行为习惯,不断有反馈,不断把新的改变新的理解在实践中应用,一段时间改进一点,每100小时提升1%,持续改进才能修成专家!


一门课,讲了3 遍就产生了厌倦感的老师,我个人认为很难成为大师,一门课讲了上千遍,却没有任何变化的人也很难成为大师。

有反馈,有改变,就会有持续的成就感和新鲜感。

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持续的新鲜感和成就感,没有新鲜感和成就感的工作,哪怕是开飞机这样外人觉得高大上的工作,也会厌倦的。


只有坚持1万小时,而这1万小时中不断地有反馈有细微地变化和提升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成为大师的要妙,可以达到专家的水准。


在教学这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领域,只有不断的学习、反思、揣摩,有反馈而又有持续的改变,持续提高自己对教学的认知,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认知,把认知一点点转化成行动和习惯的人,才能真正修成大师。


2017年11月10~12日(周五、六、日)三天,我的赋能型讲师班公开课将开班,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点击链接“ 赋能型讲师公开课:让教学在对话中进行 了解详情。

同时,我的弟子班也正式招募,感兴趣点击“ 田俊国亲传弟子班招募 ”了解详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