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暖通设计
如有侵权,请联
系删除
接上…D.6 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检测
本附录温、湿度的检测主要应用于洁净室,也可以适用于一般舒适性空调系统。
D.6.1
洁净室(区)的温、湿度测试可分为一般温、湿度测试和功能温、湿度测试。
D.6.2
温度测试可采用玻璃温度计、电阻温度检测装置、数字式温度计等;湿度测试可采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数字式温湿度计、电容式湿度计、毛发式湿度计等。
D.6.3
温度和相对湿度测试应在洁净室(区)净化空调系统通过调试,气流均匀性测试完成,并应在系统连续运行24h以上时进行。
D.6.4
应根据温度和相对湿度允许波动范围,采用相应适用精度的仪表进行测定。每次测定时间隔不应大于30 min。
D.6.5
室内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1
送回风口处;
2
恒温工作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沿着工艺设备周围布置或等距离布置);
3
没有恒温要求的洁净室中心;
4
测点应布置在距外墙表面大于0.5m,离地面0.8m的同一高度上,也可以根据恒温区的大小,分别布置在离地不同高度的几个平面上。
D.6.6
温、湿度测点数应符合表D.6.6的规定。
表D.6.6 温、湿度测点数
D.6.7
有恒温恒湿要求的洁净室(房间),应进行室温波动范围的检测:并应测定并计算室内各测点的记录温度与控制点温度的差值,分别统计小于等于某一温差的测点数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比,整理成温差累积统计曲线。当90%以上测点偏差值在室温波动范围内,应判定为合格。
D.6.8
区域温度应以各测点中最低(或最高的)的一次测试温度为基准,并应计算各测点平均温度与上述基准的偏差值,分别统计小于等于某一温差的测点数占测点总数的百分比,整理成偏差累计统计曲线,90%以上测点所达到的偏差值应为区域温差。
D.6.9
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及区域相对湿度差的测定,可按室温波动范围及区域温差的测定规定执行。
D.7
气流流型的检测
D.7.1
气流流型的检测宜采用气流目测和气流流向的方法。气流目测宜采用示踪线法、发烟(雾)法和采用图像处理技术等方法。气流流向的测试宜采用示踪线法、发烟(雾)法和三维法测量气流速度等方法。
D.7.2
采用示踪线法时,可采用棉线、薄膜带等轻质纤维放置在测试杆的末端,或装在气流中细丝格栅上,直接观察出气流的方向和因干扰引起的波动。然后,标在记录的送风平面的气流流型图上。每台高效空气过滤器至少应对应一个观察点。
D.7.3
采用发烟(雾)法时,可采用去离子水,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或超声波雾化器等生成直径为(0.5~50)μm的水雾;采用四氯化钛(TiCl4)作示踪粒子时,应确保洁净室、室内设备以及操作人员不受四氯化钛产生的酸伤害。
D.7.4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气流目测时,可根据按本规范第D.7.1条得到的粒子图像数据,利用二维空气流速度矢量提供量化的气流特性。
D.7.5
采用三维法测量气流速度、采用热风速计或3维超声波风速仪时,检测点应选择在关键工作区及其工作面高度。根据建设方要求需进行洁净室(区)的气流方向的均匀分布测试时,应进行多点测试。
D.8
室内噪声检测
空调室内噪声来源众多,但在此空间环境的综合噪声要求不低,常常会发生验收时噪声高于设计或人们的感觉要求。因此,我们应按科学的,大家公认的测试方法进行验证。本节方法可用。低于等于或可容忍的噪声范围中在低环境噪声
D.8.1
室内噪声测试状态应为空态或与建设方协商确定的状态,并宜检测A声压级的数据。当工程需要时,可采用噪声倍频程的检测和分析。
D.8.2
测点布置应按洁净室面积均分,
每50m
2
应设一点.测点应位于其中心,距地面高度应为1.1m~1.5m或按工艺要求设定
。
D.8.3
噪声检测应符合本规范第E.6节的规定。
D.9
室内自净时间的检测
本节对自净时间的检测进行说明,在室内含尘浓度已接近于大气浓度时,测取洁净室内靠近回风口处的含尘浓度。然后开机,定时读数(通常可设置每间隔6s读数一次),直到回风口处的含尘浓度回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记录下所需的时间(t)。这是实测自净时间。
D.9.1
非单向流洁净室自净时间的检测,应以大气尘或烟雾发生器等尘源为基准,采用粒子计数器测试。
D.9.2
应测量洁净室内靠近回风口处稳定的含尘浓度作为达到自净状态的参照量。
D.9.3
当以大气尘为基准时,应将洁净室停止运行相当时间,在室内含尘浓度已接近于大气浓度时,测取洁净室内靠近回风口处的含尘浓度。然后开机,定时读数(通常可设置每间隔6s读数一次),直到回风口处的含尘浓度回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记录下所需的时间(t)。
D.9.4
当以人工尘源为基准时,应将烟雾发生器(如巴兰香烟)放置在地面上1.8m及以上室中心,发烟1min~2min后停止,等待1min测出洁净室内靠近回风口处的含尘浓度。然后开机,定时读数(通常可设置每间隔6s读数一次),直到回风口处的含尘浓度回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记录下所需的时间(t)。
D.9.5
由初始浓度、室内达到稳定的浓度,实际换气次数,可得到计算自净时间。将实测自净时间与计算自净时间进行对比,当实测自净时间不大于1.2倍计算自净时间时,应判为合格。
D.9.6
洁净室的自净性能还可以采用100:1自净时间或洁净度恢复率来表示。
17
附录E 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基本参数测定
E1
风管风量测量
本节对矩形及圆型风管平均风速的测定,规定了操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E2
风口风量测量
风口风量测量方法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散流器风口风量,宜采用风量罩法测量;
当风口为格栅或网格风口时,宜采用风口风速法测量;当风口风速法测试有困难时,可采用风管风量法。
当风口为条缝形风口或风口气流有偏移时,宜采用辅助风管法测量;
E3
空调水流量及水温检测
水流量测量断面应设置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10倍管径、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的长度的管段上。 当采用转子或涡轮等整体流量计进行流量的测量时,应根据仪表的操作规程,调整测试仪表到测量状态,待测试状态稳定后,开始测量,测量时间宜取10min。
当采用超声波流量计进行流量的测量时,应按管道口径及仪器说明书规定选择传感器安装方式。测量时,应清除传感器安装处的管道表面污垢,并应在稳态条件下读取数值。
水流量检测值应取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E4
室内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对测点数量作出详细规定,并应布置在距外墙表面或冷热源大于0.5m,离地面0.8m~1.8m 的同一高度上;在恒温工作区,测点应布置在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E5
室内环境噪声检测
室内噪声测点应位于室内中心且距地面1.1m~1.5m 高度处应按工艺要求设定,距离操作者应为0.5m,距墙面和其他主要反射面不应小于1m;当室内面积小于50m
2
,应取1个测点,每增加50m
2
应增加1 个测点。
噪声测量结果应以A 声级dB(A)表示。必要时,测量倍频程噪声用于对噪声的分析与评价。
E.6
空调设备机组运行噪声检测
条文对横流式与逆流式冷却塔运行噪声的测定作出规定,选择冷却塔的进风口方向,离塔壁水平距离应为一倍塔体直径,离地面高度应为1.5m 处测量噪声(图E.6.1-1),冷却塔噪声测试时环境风速不应大于4.5m/s;
其它座地安装立式机组噪声测试点应选择机组出风口方向,并应距离机组各立面
1.0m
(图E.6.2-1);吊顶安装卧式机组噪声测试点应距离机组出风口前方与机组下平面各1.0m(图E.6.2-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记录用表填写示范:
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格的基本格式来源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标准》GB50300
[6]
,只是将对应条文内容简化后填写在内,以方便使用。
《规范》附录A.2.1条规定,“风管与配件产成品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表A.2.1-1 ~ A.2.1-3的格式进行填写。”凡属于通风与空调工程的风管与配件产成品的质量验收,按材质划分分项质量检验验收批进行验收。本条文按风管材质划分为3个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批,即金属风管,非金属风管和复合材料风管。风管制作后的风管强度与严密性项目的验收,以生产厂(作业)方提供工艺性的检测或有效合格试验的报告为准。工艺性检测合格的风管制作质量要求将作为本工程风管与配件全部风管产成品的统一标准模板。
2
填写示范
金属风管与配件产成品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用表为《规范》表A.2.1-1;非金属风管与配件产成品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用表为《规范》表A.2.1-2,具体填写可参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复合材料风管与配件产成品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用表为《规范》表A.2.1-3,具体填写可参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并具体说明如下:
编号:分项工程(验收批)质量验收记录的编号,应按验收批验收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依次编序,由001开始编起。该表头的编号是分项质量验收表3.0的依据。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所填写的工程名称一定要与工程合同及设计图纸相一致,不得任意编造或略写。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标准》GB50300
[6]
的规定,通常情况下通风与空调工程仅作为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以整个建筑工程合同商定的名称为准。
分部(子分部)工程名称:所填写的分部或子分部工程名称应符合《规范》第3.0.9条的规定,如送风、排风、舒适性空调等。根据分项工程涉及系统情况,可包含多个子分部。
分项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应按《规范》第3.0.7条的规定进行填写,也可为细分项工程,如金属风管中的镀锌钢板风管、不锈钢板,铝板风管等。
施工单位:所填写的应与通风与空调工程承包合同中的单位名称相一致,不得用简称。
项目负责人:所填写的应是通风与空调工程承包合同单位派遣的项目负责人。
分包单位:填写时要与分包合同中的分包单位名称相同,且不得用简称。
分包单位项目负责人:所填写的应是通风与空调工程分包合同单位派遣的项目负责人。
工长:工程施工作业负责人。
检验批容量:所填写的是本编号检验批质量记录包含代表性结构空间,实物样本的总量。
检验批部位:所填写的是本编号检验批质量记录建筑部位、所属系统等提示信息。
施工依据:工程承包合同及设计图、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
验收依据:工程承包合同及设计图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质量规定。
施工单位质量评定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是在施工企业已经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的验收评定,因此必须有,且为合格的质量评定记录表或其他证明材料。如本栏应按验收条文填写本批次产成品或施工工程量总数量,如本批次对应验收条文风管总面积(m
2
)。
单项检验批产品数量:填写的是根据施工单位质量评定记录中对应验收条文总数量,结合表4.2的规定,所得到本批次本验收项的单位样本总量,即(N)。
单项抽样数量(n):填写的是根据国标《小总体声称质量水平的评定程序》GB/T 2828.11
[8]
根据规定的单位样本总量(N)与声称质量水平(DQL)求取的本批次本验收项抽查样本数量,即(n)。
检验批汇总数量(Σ):按主控与一般项目分别填写ΣN数量与其他需要说明的汇总量。
汇总的抽样量(n):按主控与一般分别填写Σn数量与其他需要说明的汇总量
单项或汇总Σ抽样检验不合格数量:按主控与一般项目对应验收条文的单项或汇总项,通过检验发现填写检验规定n个抽样样本中存在的不合格样本的数量。
评判结果:按抽样检验样本中的不合格数量,裁定单项结果。强制性条文不得有不合格样本量,其他样本抽样以在n项中有小于等于1项时裁定为该单项合格通过。所有的不合格项都必须修复。
监理(建设)单位验收记录:应将本次验收合格的状况如实填写,保存。如验收不合格,则需要进行整改,再验收。
施工单位检查结果:应按实际验收结果如实填写,并对提供的企业质量记录进行简单说明,如果验收合格应填写“该验收批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和设计图要求,评定为合格”。
监理单位验收结论:应按实际验收结果填写,如果验收合格应填写“该验收批符合《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和设计图要求,评定为合格”。
备注:尽量把验收中反映的重要内容说明与数据记录于处。
表4-3风管与配件产成品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填写示例
(
金属风管)编号:_001___
风管部件与消声器产成品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用表为《规范》表A.2.2,具体填写示范见下表。
表4-4风管部件与消声器产成品检验批验收质量验收记录填写示范
编号:_01____
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规范》表A.2.3-1~A.2.3-9的格式进行填写。
风机与空气处理设备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规范》表A.2.4-1~A.2.4-4的格式进行填写。
空调制冷设备及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规范》表A.2.5-1~A.2.5-2的格式进行填写。
空调水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规范》表A.2.6-1~A.2.6-3的格式进行填写。
防腐与绝热施工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规范》表A.2.7-1~A.2.7-2的格式进行填写。
工程系统调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可按《规范》表A.2.8-1~ A.2.8-2的格式进行填写。
表A.2.3-3 风管系统安装检验批验收质量验收记录填写示范
(防、排烟系统)编号:_002____
表A.4.1-10通风与空调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填写示范
(空调(冷、热)水系统)编号:_____
表A.4.2 通风与空调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填写示范编号:_001
附录E 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基本参数测定
E.1
风管风量测量
E.1.1
风管内风量的测量宜采用热风速仪直接测量风管断面平均风速,然后求取风量的方法。
E.1.2
风管风量测量的断面应选择在直管段上,且距上游局部阻力部件不应小于5 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不应小于2 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的管段位置(图E.1.2)。
图E.1.2测定断面位置选择示意
1-
静压测点;2-测定断面;a-矩形风管长边长;d-圆形风管直径
E.1.3
风管风量测量断面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矩形风管断面测点数的确定及布置(图E.1.3-1):应将矩形风管测定断面划分为若干个接近正方形的面积相等的小断面,且面积不应大于0.05m
2
,边长不应大于220mm(虚线分格),测点应位于各个小断面的中心(十字交点)。
图E.1.3-1 矩形风管测点布置示意
2
圆形风管断面测点数的确定及布置(图E.1.3-2):应将圆形风管断面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环,测点布置在各圆环面积等分线上,并应在相互垂直的两直径上布置两个或四个测孔,各测点到管壁距离应符合表E.1.3 的规定。
图E.1.3-2 圆形风管三个圆环时的测点布置示意
表E.1.3 圆形风管截面测点
E.1.4
当采用热风速仪测量风速时,风速探头测杆应与风管管壁垂直,风速探头应正对气流吹来方向。
E.1.5
断面平均风速应为各测点风速测量值的平均值,风管实测风量应按下式计算:L = 3600×F×V (E.1.5)
式中: F— 风管测定断面面积,(m
2
);
V
—风管测定断面平均风速,(m/s)。
E.2
风口风量测量
E.2.1
风口风量测量方法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散流器风口风量,宜采用风量罩法测量;
2
当风口为格栅或网格风口时,宜采用风口风速法测量;
3
当风口为条缝形风口或风口气流有偏移时,宜采用辅助风管法测量;
4
当风口风速法测试有困难时,可采用风管风量法。
E.2.2
风口风量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风口风速法测量风口风量时,在风口出口平面上,测点不应少于6 点,并应均匀布置。
2
采用辅助风管法测量风口风量时,辅助风管的截面尺寸应与风口内截面尺寸相同,长度不应小于2 倍风口边长。辅助风管应将被测风口完全罩住,出口平面上的测点不应少于6点,且应均匀布置。
E.2.3
当采用风量罩测量风口风量时,应选择与风口面积较接近的风量罩罩体,罩口面积不得大于4倍风口面积,且罩体长边不得大于风口长边的2倍。风口宜位于罩体的中间位置;罩口与风口所在平面应紧密接触、不漏风。
E.2.4
风口风量检测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风口风速法(或辅助风管法)测量时,风口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L=3600×F×V (E.2.4)
式中: F—风口截面有效面积(或辅助风管的截面积)(m
2
);
V
—风口处测得的平均风速(m/s)。
2
采用风管风量法测量时,风口风量应按本规范公式E.1.5计算。
E.3
空调水流量及水温检测
E.3.1
空调系统水流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流量测量断面应设置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10倍管径、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的长度的管段上。
2
当采用转子或涡轮等整体流量计进行流量的测量时,应根据仪表的操作规程,调整测试仪表到测量状态,待测试状态稳定后,开始测量,测量时间宜取10min。
3
当采用超声波流量计进行流量的测量时,应按管道口径及仪器说明书规定选择传感器安装方式。测量时,应清除传感器安装处的管道表面污垢,并应在稳态条件下读取数值。
4
水流量检测值应取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E.3.2
空调水温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温测点应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设备)的进出口处。当被检测系统有预留安放温度计位置时,宜利用预留位置进行测试。
2
水温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膨胀式、压力式等温度计的感温泡,应完全置于水流中;
2
) 当采用铂电阻等传感元件检测时,应对显示温度进行校正。
3
水温检测值应取各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E.4
室内环境温度、湿度检测
E.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