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夜读|一个人的底气,藏在读过的书里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3 天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1794位银行家调查:行业现状与未来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17 11:22

正文

1分钟看点速读

论坛君: 由于面临着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行政力量干预、限薪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银行家离职。被调查的银行家认为,主要是因为一是“银行高管个人走出体制,挑战更市场化领域的意愿”(32.7%),二是“银行盈利能力明显下降,银行高层工作‘压力山大’”(30.7%)。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以及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受到银行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对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调查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稳居前两位。本文后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主要内容。

来源: 澎湃新闻网


最了解当前银行风险和困难的,莫过于掌舵的银行家们。

2月24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下称《报告》),对全国16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794位银行家进行调查,对中国银行业形成了一个全面的判断。《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主持并负责实施,已经持续发布了8年。

2016年四季度见证了5年以来的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然而银行家却认为银行不良贷款尚未触底,未来三年营业收入与税后利润增长也将有明显下滑, 而在处置不良过程中,债转股是被使用概率最低的一种处置方式,因为增加银行资本金消耗难以大规模铺开。

2016年经受不良资产率提高、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金融脱媒持续加剧、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快速生长等因素的影响,银行业的利润率下降,而面临的风险却在快速上升,促使银行业加快战略转型。

银行家们对未来三年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与税后利润增长预期有明显下滑。这一预期延续了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而提高资产质量(64.10%)和调整客户结构(54.12%)是摆脱利润增长困境的主要措施。通过调查, 银行家们认为当前银行业存在的主要挑战是:“资产质量承压,风险管控难度增大”(89.6%)和“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挑战银行盈利能力”(83.3%)。

2016年四季度见证了5年以来的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然而大部分银行家都认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率尚未触及顶点,在 “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银行不良率仍有上升可能,未来几年内银行业仍面临较大压力, 特别是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压力较大。

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与2016年推出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创新处置方式不可分割。但是调查中, 债转股却是在各种不良处置手段中运用最少的一种方式。在不良资产处置手段上,《报告》显示,超六成(60.3%)银行家认为,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最有效的手段 选择重组方式处置不良的银行家占比也达到了56.6%,位居第二。此外,选择依法收贷(47.4%)、核销(37.6%)和批量转让(35.3%)的银行家占比也相对较高,表明银行家认为传统的手段在不良资产化解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忽略。应当注意的是,选择不良收益权转让的银行家占比(25.8%)较小。同时,选择债转股的银行家占比(24.8%)位居最后一位。

选择“债转股”较少,也反映了银行家对“债转股”存在的顾虑;有38.7%的银行家认为不良债转股难以大范围铺开,影响有限;35.7%的银行家认为债转股将增加银行资本金消耗。

在运用新的方式处置不良的过程中,《报告》也反映了银行的困惑。例如“债转股”对于银行的资本占用、股权的退出机制、“一事一议”的谈判方式等都成为银行家切实关注的问题;又如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否能大面积推广,其估值、定价、评级难度,以及市场投资价值的挖掘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关于资产质量恶化方面,逾六成银行家认为资产质量恶化的原因在于“行业过于集中”(64.8%),其他原因还有“上下游产业链过于集中”(17.3%)、“区域过于集中”(11.7%)。 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受到冲击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中小型银行(34.7%)、城商行、农信社等(29.0%)、大型银行(23.3%)。

2016年在信贷投放上,城市基础设施业在银行信贷投向的重点支持行业中继续领跑,冶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仍为重点限制行业,且银行家预期其不良率很可能仍会上升。

2016年全国多个城市楼市的火爆行情也导致了信贷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选择重点限制房地产业信贷的银行家较大幅度减少,由56.8%降至42.3%。与此同时在个人业务上,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则由2015年倒数第二位上升至第二位,占比达58.9%,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个人业务之一。

中国银行业态的快速增长和调整,银行家们也对监管政策的支持有了更多的期盼,希望监管部门不断优化银行监管制度,提高技术可操作性,使得银行能够在利率市场化、期限错配、互联网金融等多重挑战下更为灵活地管理流动性和资产质量波动。对于监管层应当采取的措施,此次调查中的大多数受访银行家表示,完善银行法规制度体系(70.2%)以及持续改进风险监管技术(69.1%)应是监管层今后一段时间内着力完善监管政策的方向。

近半数受访银行家认为现行的“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架构需要调整,但最优监管模式选择仍有待探索。在现行的以机构监管、微观行为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架构下,超过四成的银行家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对于逆周期监管先行指标的选择,64.7%的银行家认为GDP增长率适合作为逆周期监管政策的先行指标,还有超过半数的银行家认为货币供应量、物价指数、信贷增长率指标适合作为逆周期监管政策的预判依据。六成银行家认为2016年拨备覆盖率有向下调整需要,但对调整幅度看法不一。

银行的经营压力增加,另一个侧面的反映就是人员的流失。《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人员流失现象较为明显,如何引进并留住人才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个人晋升空间的大小是银行业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银行高管离职近几年逐渐增加。由于面临着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行政力量干预、限薪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银行家离职。被调查的银行家认为,主要是因为一是“银行高管个人走出体制,挑战更市场化领域的意愿”(32.7%),二是“银行盈利能力明显下降,银行高层工作‘压力山大’”(30.7%)。同时,超过四成的银行家判断高管离职的趋势将保持平稳,而30.7%的银行家则认为会进一步加剧。

相关素材


银行家重视资管和投资银行业务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题:“钱”景几何?一份报告透露出的中国银行家关切
记者 李延霞、张文豪

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24日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对全国16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794位银行家进行调查。他们最担心什么、最看重什么,哪些行业最受重视等问题,都能从报告中得到答案。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经营压力也普遍增大,偿付能力下降,使得不良贷款持续攀升。调查显示,89.6%的银行家认为,“资产质量承压,风险管控难度增大”是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87%的受访银行家把“不良贷款持续双升”放在当前所面临压力的首位。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与调整业务结构是银行家们的应对之举。调查显示,超七成(77.8%)的银行家认为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是最应优先考虑的战略目标,选择业务结构调整的银行家占比超过六成(60.9%)。这显示出,银行家们普遍认为,当前守住资产质量底线与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更为紧要。保持利润增长(20.1%)位居最后一位,表明在经济下行期,盈利的增长已经不再是优先考虑的战略目标。

信贷重点支持哪些行业?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业的信贷投放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调查显示,2016年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中,城市基础设施业继续领跑,选择此项的银行家占比达58.8%;其次是医药业、公路铁路运输业、农林牧渔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在银行信贷限制的重点行业中,冶金业居首位,占比达65.2%。选择重点限制房地产业信贷的银行家较2015年有所减少,由56.8%降至42.3%。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这反映出商业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合理调整信贷投放的规模和方向,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投资基础设施行业,并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哪些业务受到普遍重视?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调查显示,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受到银行家的普遍重视。在 对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调查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稳居前两位,分别占比56.5%和56.1%。

银行家表示,“做强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以及“发展以投资顾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资管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对互联网金融有何新考量?

2016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演变继续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创新依然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最吸引眼球的标签,但频频爆发的风险事件不断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性思考。

调查显示,银行家依然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但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其态度发生了细微转变。将互联网金融作为发展重点的银行家占比有所下降,而选择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保持稳定投入的银行家占比有所上升。

报告认为,经济下行期,中型企业客户收益不变,但风险显著提高,因此商业银行选择“用脚投票”,纷纷放弃中型企业客户。不同类型的银行对不同类型客户的重视,在不同地区的布局都反映出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战略变化。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主要内容


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摘录)

一、经济增速预期继续放缓,科技创新关注度提升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形势相对动荡,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缓慢复苏,新兴国家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英国脱欧事件引发市场恐慌,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更为不利。在此背景下,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面临着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2016年银行家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对于未来三年的中国经济增速,仅有4%的银行家认为将重回7.0%以上,41.2%的银行家认为应该处于6.5%-7.0%的区间,其余54.8%的银行家则认为低于6.5%。全球经济增长找不到新的增长引擎,国内正处于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阶段,这使得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中国GDP将难以实现7.0%以上的增长。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失衡位居前列。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经济运行中的多方面风险正在逐渐积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中,银行家关注度最高的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但对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注度提升。在银行家看来,中国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等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一些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继续推动差异化发展

201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中枢继续下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基调下,经济进入长期L型的发展阶段。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增大,偿付能力下降,信用风险加速暴露,使得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维持高位,银行经营压力明显增加。超过半数的银行家认为,经济下行对银行业经营造成的最大困境是风险暴露增加,“资产质量承压,风险管控难度增大”也被认为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显示出银行家普遍认为,在经济下行期,守住资产质量底线与提升风险意识和管控能力至关重要。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营环境的挑战和障碍,银行家首选对策依然是“合理定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与上年调查结果相同。这一方面凸显了差异化战略对中国银行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业差异化发展的路还很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同质竞争的局面,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三、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受到普遍重视

近年来,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货币供给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各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不断下降,出现了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而反复在金融资产间徘徊,资产价格已经明显虚涨却仍受到追捧的“资产荒”现象。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改革正向着纵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全面放开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等措施正不断推出。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受到挑战,中间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以及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受到银行家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在对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调查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稳居前两位。

银行家表示,“做强理财产品,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以及“发展以投资顾问为核心的财富管理业务”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资管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寻找优质资产的能力,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降低投资风险至关重要。在资管产品投向方面,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资产最受青睐。低息环境下,商业银行为了稳定资管业务的市场份额,不得不提升风险偏好,加大流动性较低、信用和市场风险相对较高资产的配置,超过八成的银行家认为资管业务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针对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主要方式,“发展产业基金、PPP项目资本金等创新股权融资产品”和“做强债券承销、投融资顾问、银团贷款等基础类投行业务”均受到了超过六成受访银行家的关注,反映出商业银行既希望进一步做大做强已经较为成熟的基础类投行产品,又希望通过创新型股权融资产品来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在金融创新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投贷联动,拓宽新的贷款领域”也被接近一半的银行家看作是“大投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体现了银行业对中国启动投贷联动试点政策的积极响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