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蓝博士
伴你面对人生各种风雨,回归内心宁静和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行家杂志  ·  重磅会议部署!金融机构有新任务 ·  2 天前  
九章算法  ·  一年被裁两次,一个底层码农的大落大起 ·  2 天前  
九章算法  ·  Meta学神刷题奥义!《LeetCode通关 ... ·  4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召开2025年全面从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海蓝博士

过来人的忠告:男人靠不靠谱,这1个细节告诉你答案,真的很准

海蓝博士  · 公众号  ·  · 2024-03-03 12:00

正文























直播预告


3月3日(今晚)20:00


直播主题: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学习再也不用催


点击下方 预约 按钮, 预约 直播

作者 | 天雅

来源:武志红;ID:wzhxlx



春节期间几个姐妹聚会,沐沐分享了自己最近的经历,令我颇有感触。
年前,沐沐跟男友一起去理发,她选择了家附近的某家理发店。
结果引发了一场“悲剧”——
发型师似乎并不专业,剪出来的发型跟她的脸型完全不搭;

再看看男友,气质斯文的他,居然被推成了个尖顶的寸头。
沐沐懊恼极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走出理发店后,她非常忐忑,生怕男友怪罪。
于是她不停地向男友解释道歉,同时规划着如何补偿男友的损失。
男友轻轻拍了拍她:“不是你的错啊,是我选择跟你进这家理发店的,我为我的选择负责。”
“你真的不怪我吗?”沐沐不放心。
“我为什么要怪你呢?你也被剪了一个糟糕发型,已经付出代价了呀。”男友回答道。
听到这,沐沐愣住了,脑海里好多回忆突然涌了上来。

她想起小时候,有一次她拿着妈妈给的零花钱去买了一串冰糖葫芦,并把第一颗分给妈妈吃。
结果里面的山楂非常酸涩,根本吃不了。
妈妈生气地把整串冰糖葫芦都扔进了垃圾桶,并大声责备沐沐没眼光,浪费钱。
沐沐认同了妈妈,内心感到羞愧又自责:“我连冰糖葫芦都买不好,真是太蠢了。”
还有一次,妈妈在厨房做饭,让沐沐帮忙将鸡汤端出去。
结果五岁的弟弟蹦蹦跳跳,撞到沐沐打翻了鸡汤,还被烫伤了手,留下了疤痕。
妈妈赶紧出来给弟弟敷药,并气急败坏地将沐沐骂了一顿,骂她走路不长眼睛。
那一刻,沐沐既难过又自责——
一方面她心疼弟弟;

另一方面她认同了妈妈,觉得是自己的错,导致弟弟受到了伤害。
为此,沐沐对弟弟充满了内疚,常常会不自觉地做很多事情去补偿弟弟。
比如前年弟弟买车,她不假思索就转了一笔钱过去,且坚决不用他偿还。
她始终觉得,这是她欠弟弟的。
其实从小到大,不仅仅是这两件事,还有很多类似的糟糕事件,妈妈都会习惯性地指责沐沐。
而沐沐也常常会不自觉地认同妈妈,认为是自己的错导致了不良后果,并努力为此做出补偿。
但男友界线分明、自我负责的态度,却令沐沐第一次体验到:
不是每一个糟糕事件,都是她的错;
不是每一次失误,都需要她负全责。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有一个倾向:
责任转移。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当糟糕事件产生时,父母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孩子。
结果孩子不仅要承担事件的不良后果,还要被迫承担父母转嫁过来的责任。
就像沐沐的妈妈——
身为养育者,她本该承担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的责任,
但她不仅没有履行好责任,还在问题出现时,将责任全部推给了沐沐。
结果导致沐沐不仅要承受冰糖葫芦的苦涩、误伤弟弟的内疚,还要承受妈妈转嫁过来的挫败与愤怒。
这对沐沐而言,其实是不公平的。
在成长中,长期承接父母责任转移的孩子,容易在问题出现时,产生两种思维惯性:
第一种:都是我的错。
沐沐就是如此。
由于长期接受妈妈的责任转移,并认同了妈妈,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她都有一个特点:
总是习惯性地把责任、错误往自己身上揽。
她在某家公司的财务部门工作。
有一回,她做账出现了纰漏,负责审核的同事Q也没发现,导致公司蒙受了损失。
按理说,应该由沐沐和Q共同承担责任。
沐沐非常内疚,认定是自己连累了Q,于是她独自包揽了责任,认罚了双倍处分。
但这番牺牲并没有换来Q的感激,而是助长了对方逃避责任的倾向。
从那以后,Q对审核越来越敷衍,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沐沐。
结果搞得沐沐既委屈,又疲惫,却又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二种:都是你的错。
沐沐的弟弟同样也认同了妈妈;
但他认同的不是妈妈转移过来的责任,而是认同了妈妈转移责任的做法:
从不承担责任,习惯把错误往别人身上推。
他从小学习不认真,长大后工作也不积极,陆陆续续搞砸了好几份工作,经常伸手向父母要钱。
每当父母指责他没出息、尝试教育他时,他就会反过来指责父母:
“明明是你们没出息,年轻时不好好奋斗,搞得我没有家产继承。”
关于被鸡汤烫伤的事情,他也像妈妈一样,认定是姐姐的错。
这些年,他一直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姐姐的经济补偿,却从未想过回馈姐姐一丝一毫。
总而言之,他就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习惯性依赖别人,无法为自己负责。


由上不难看出,在育儿过程中——
如果父母一遇到问题就责备孩子,把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
或许可以发泄愤怒,减少自身的挫败,但对孩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缓解父母的育儿焦虑,也能规避给孩子造成无谓伤害呢?
其实是有的。
那就是: 责任归位。
即当问题出现时,父母要跟孩子区分清楚哪些是你的责任,哪些是我的责任。
我来承担我的责任,你来承担你的责任。

在一次亲子主题的沙龙上,一名5岁男孩的父亲,曾分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小区物业的电话——
儿子往窗外扔玩具,砸到路过行人的头,对方要求赔偿。
当时他非常恼火,恨不得立刻将儿子揍一顿,作为惩罚。
但他心里很清楚,这样做没用。
事实上,儿子经常向窗外扔玩具,家里的大人没少阻止,甚至还会重重拍打他的手心。
但没用,儿子依然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扔。
那该怎么办呢?
要怎样做才能让儿子彻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呢?
在请教了一位从事儿童教育的朋友后,这位父亲决定换一种教育方式。
首先,他带着儿子一起诚恳地向对方道歉。
道歉时,他没有一个劲地指责儿子,把责任往儿子身上推,而是诚实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职。
在他的带动下,儿子也怯怯地向对方说了声“对不起”。
随后,他带着儿子一起陪同对方去医院做检查。
挂号、候诊、缴费、做检查、等结果……每一个过程,他都让儿子参与其中。
通过这番操作,儿子逐渐理解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麻烦和可能性伤害。
最后,他当着儿子的面把赔偿金交给了对方。
他告诉儿子,如果没有发生这次意外,这笔钱可以用来买零食、买玩具、外出游玩。
但由于发生了意外,钱没了,所以这个月的零食、玩具、周末野餐只能统统取消了。
通过这个方式,儿子终于真切体会到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与损失。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往窗外扔过玩具。
发现了吗?
由始至终,这位父亲都没有斥责儿子,逃避责任;
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职,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并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儿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就是在家庭中责任归位后,父母与孩子所能实现的共同成长。


在责任分明的关系里,人在面对问题时:
既能承担责任,不逃避推脱;
也能维护权益,不轻易妥协。
沐沐记得刚跟男友交往时,两人经常一起约吃饭。
每次男友问想去哪家餐馆时,沐沐都会习惯性地回答:“随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