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机“人红是非多”,有媒体曝出娃娃机的抓取概率可人工调节。所谓的“强抓”、“弱抓”是怎么回事?网传抓娃娃攻略靠谱吗?
文/记者 杨京宁 图文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采访专家>>
秦曾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
最近,可能随着移动支付功能越来越普及,迷你KTV等各种无人自助设备的兴起,昔日在游戏厅里属于小众的抓娃娃机突然间成为了“主角”,高调地出现在在游乐场、购物中心、KTV、电影院等各大娱乐场所里。
▲福建厦门夹娃娃大神陈志通半年内夹走3000只玩具娃娃爆红网络,当地抓娃娃机老板“闻风丧胆”,纷纷求其停手。(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抓娃娃机“一夜爆红”,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它也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成功率太低”“抓娃娃成瘾是病”……尤其是当有媒体报道爆出每一台娃娃机的抓取概率其实可以进行人工调节时,网友们怒了:“套路这么深,娃娃机就是为了掏空我们的钱包!”
那么,抓娃娃机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它到底能不能被人为干预?如果能,这“幕后黑手”又是怎样得逞的呢?
上世纪90年代,娃娃机自台湾省进入中国大陆,在所有无人自助设备中,目前市场占有量最大。根据游艺设备行业媒体《游艺风》的数据,目前全国娃娃机有150万-200万台,大部分均从广东番禺的厂家出货,每年以30万-40万台的量增长。
▲抓不到娃娃我不服!都闪开,看我亲身下场!(图片来自网络)
一台常见的抓娃娃机实际上算一个小型的机械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主板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负责接收各样的信号,并做出反应,将指令传达给相应的部件,相当于娃娃机的“指挥中心”。
位于箱体顶部、连接着抓手的装置叫做天车,它被安装在一个横向导轨和纵向导轨上,当玩家扳动摇杆,主板就会接收到“摇杆被往左扳了”这一信号,从而指挥与导轨相连的电机转动,让天车向左移动。与此同时,抓手也会随之被传送到玩家指定的位置。而当抓手到位后,玩家按下按钮,这时,主板便再次收到信号,控制抓手收拢,娃娃就被抓出来了。
▲娃娃机天车结构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众多质疑中,大众反应最强烈的是抓手竟然能人为调节,甚至分段设置——强抓力几秒之后转换为弱抓力。也就是说,抓手会在运送娃娃途中突然变松,导致娃娃掉落,游戏失败。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秦曾昌告诉北京科技报| 科学加客户端记者,调整抓手力度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操作起来并不难。
据他介绍,抓手收拢与撒开的力度是由安装在它“掌心”的电磁铁所决定的。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强弱则取决于电流的大小。如果人为降低电压,电流势必变弱,造成电磁铁磁力降低,从而令抓手收拢的力度变弱,也就是玩家们口中的“变松了”。因此,娃娃机的经营者只要调整电压,就能实现所谓的“强抓”和“弱抓”。
▲电流影响电磁场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有网友说抓娃娃成功与否取决于娃娃的大小和重心,我认为不太准确,因为放在机器里娃娃们大小、形状的差距并不算大。真正关键的还是抓手力度,只有抓手的收缩力度强,把娃娃固定住,才有可能令玩家成功。”
▲“强抓”完全是随机出现,从这个意义来说,抓一次娃娃就是面对来自命运的一次挑战。(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对比投入硬币的价值,商品价值以及预期的利润水平,抓娃娃机可以自动计算出每隔多久出现一次“强抓”。比如,如果每玩一把需要花费1元钱,娃娃的平均价格是10元钱,当商家想要获取50%的利润,抓手就会被设定成每15次中出现一次“强抓”,而出现“强抓”的时机在这15次中是随机的。
对于网上的一些“抓娃娃攻略”:“抓娃娃最好在早上机器刚启动的时候,因为当机器运行时间长了,电磁铁上的线圈会发热耗损,减弱抓手的强度”,秦曾昌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线圈发热而产生的损耗十分微小,一般人应该都察觉不到。他进一步说明,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家用电器也会发生热损耗的问题,但我们却很难明显感受到这种损耗带来的一些功能变化。
虽然存在不少负面评价,但娃娃机愈加火爆也是事实。一些“抓娃娃大神”甚至频频出现在微博热搜里,将这项游戏带成了“网红”。抓娃娃究竟有什么魅力?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忍不住一玩再玩呢?
▲每当路过一台娃娃机,就感觉机器里的每一个娃娃都在对我招手。(图片来自网络)
对此,有文章评论称,人们抓娃娃是因为贪婪,想通过较少的付出去获得制作精美的娃娃,然而,当北京科技报| 科学加客户端采访了几位比较资深的娃娃机玩家(平均每个月会抓2次娃娃,每次花费金额在50元以上,且能收获5只以上的娃娃)后,大家对“贪婪”一说都表示不敢苟同。“游戏币的费用也不低,我们为抓一个娃娃所花的钱应该是远超于它本身的价格的。”一位玩家对记者说。
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据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刘正奎研究员分析,喜欢玩抓娃娃机可能出于以下3点原因:
▎即时奖赏机制
所谓即时奖赏,就是当你完成某项任务时,会立刻得到奖励。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般遇到的都是延时奖励,也就是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取得回报。“比如考大学,要从小开始学习,经历漫长而辛苦的过程,才能达成任务、获得满足。”刘正奎老师说,“所以,任何带有即时满足机制的东西都比较吸引人,比如打游戏、赌博。”
抓娃娃完全停不下来,或沉迷学习、迷恋酒精……其实对不同的成瘾行为来说,大脑的奖励机制都是相似的,最终都会增强腹侧被盖区-伏隔核神经通路的多巴胺活动效力。
▲不同易成瘾物质的药物动力学尽管各不相同,但都会增加多巴胺在伏隔核的作用。(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即时奖赏的机制下,人们需要完成的任务难度系数并不会特别高,就像抓娃娃,虽然不是每次都能抓上来,但只要肯花费时间和金钱,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刻。同时,游戏成功意味着马上可以将娃娃拿到手,也就是奖赏会以一种十分具体的方式呈现在玩家眼前。
▎难得的掌控感
“现在的年轻人压力普遍比较大,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刘正奎说道,“而这种失控的感觉多会伴随焦虑。”
难得的是,抓娃娃游戏里操纵摇杆的方式居然能短暂地满足人们对于掌控感的需求。
掌控感是你对自己能否应付各种问题的判断,它有多重要呢?刘正奎举了个例子,“假设一辆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司机,一个坐在副驾驶。这辆车意外出了事故,车上的两个人都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ASD,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障碍)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那么副驾驶上的人症状会更严重。这就是掌控感的差异。”
当然,凭借抓娃娃游戏来获得掌控感无疑是图一时之快,甚至还与科学的方法背道而驰。因为掌控感的核心恰恰是压抑自己对即时奖励的渴望。从生理上看,就是发展前额叶皮层对脑下活动的抑制作用。
▲图中黄色区域为前额叶皮层,它主管抑制脑下活动(图片来自网络)
“前额叶皮层主管延时满足,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器官,需要人一边成长一边进化。”刘正奎说道,“因此,我们从独立解决小问题开始,不断强化自己应对挑战的能力。当你发现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在掌控范围内时,就不容易焦虑了。”
▎获得社会赞许以及生理上的愉悦感
抓娃娃机“火了”之后,有不少人将自己的“战利品”拍照发布在社交网络上,各种“抓娃娃大神”也开了直播,传授自己的“独门绝技”。
在刘正奎研究员看来,这是因为玩家需要得到社会的赞许。
▲我带着你,你带着钱。(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抓上来很多娃娃的时候,周围的人就会投来惊讶、佩服的目光,还有人会直接过来对我说‘你真厉害’‘教教我’之类的。”在网上的一则视频里,抓娃娃玩家小A如是说。
“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积压了太多的挫败感,所以如果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赞许,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而这已经跟娃娃本身的价值没关系了。”刘正奎说。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全媒体中心编辑制作
来源:科学加
编辑:J.C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电荷的本质是什么?
2. 中国数学竞赛史上最玩命的“赌徒”,用一个字换来五届IMO总分第一
3. 通往化学世界的地图
4. 快转给你的父母,告诉他们辐射的真相!| SciFM Vol.04
5. 关于银河系,竟然还有这样有趣的十个事实!
6. 胆小慎入→_→这或许是夏天你最讨厌的东西 | 线上科学日
7. 刷爆朋友圈的量子计算机,背后究竟蕴含怎样厉害的工作?
8. 中国古代数学只有一个关键字,你知道吗?
9. 甜咸之争放一放,粽子为啥长这样?
10. 可燃冰的自白:五万公里黑不倒 我为人类续一秒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