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84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鲁迅
清明时节,
淅淅沥沥地落在心头的,
除了雨,还有悲伤的记忆。
亲人的离世,
朋友的故去,
一段关系的死亡或消失……
生与死就像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长久的横在心里,却不愿提起。
但是今天,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用讲述的方式悼念逝去,
为心中的那个TA点上一炷香,
聊聊过去的故事,
面对死亡,更看见自己。
▼
“我是个怎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要来参加拍摄?”
“我怎么看待清明?”
“我怎么看待死亡?”
“如果TA还活着,我的生活将会怎样?”
“我将如何度过我的余生?”
只有直接而清晰地拨开过去,
才能露出那些脆弱、遗憾、改变和勇气……
而正是那些我们失去的东西,失去的人,
定义了现在,定义了我们是谁。
▼
《我的清明》
《我的清明》讲述者:
陆晓翔,32岁,互联网创业CEO
赵艳霞,35岁,服装设计师
吴佳梅,29岁,公司财务
季赵佳,31岁,BD总监
顾卓隽,32岁,金融公司互联网推广
乔瑞峰,36岁,心理咨询师
尚玥欢,33岁,互联网技术顾问
贺骁毅,58岁,退休护士
王海女,37岁,心理咨询师
郭庆磊,32岁,客户经理
十位志愿参与拍摄人讲诉了关于逝去的故事,通过“诉说”的方式告诉大家: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并不能割断你与TA的联系,TA活在你的记忆中,活在你诉说的故事里,TA从未离去。
▼
死亡艺术节
死亡艺术节项目,通过多元的艺术活动,把关于死亡的话题引入公众讨论的范围,改变公众对死亡的态度,聚集起个人、组织和公众的共创与对话,正视死亡焦虑这一根本性生命议题的启示,发现如何在死亡意识的威胁下更好的生活,拓宽生命的视野。
一切通向彼此,我们成为自己。
《我的清明》是由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醒来死亡体验馆、壹拙文化传播工作室联合出品;同时,感谢北辰青年、澎湃新闻、看看新闻、新闻晨报周到栏目、奴隶社会、社会创业家、九零App、念念、上海滨海古园、爱佑慈善基金会、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爱佑创益家、敦和基金会、银杏基金会等协同支持。
本文来自公众号: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ID:SHHIHCC)。
推荐阅读:
一诺 | 分离是一种成长
执念 - 热爱生命
生命这本书,我们是读者更是作者
那些对生活的冷漠和热情
一诺:别等到咱后悔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