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发明家爱迪生可以说是语文课本里的常客,他的故事是许多孩子最早接触的科学家事迹之一,并对此都深信不疑。然而最近,人教版的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却被质疑是“假课文”。该篇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问题在于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
人教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此前“人教社已经给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文章绝对不是杜撰的,它有相应的文章来源。”
据腾讯较真栏目介绍,这个故事其实来自于1940年的一部美国电影《小汤姆爱迪生》。电影没有说爱迪生妈妈患了阑尾炎,爱迪生也比7岁要大,而且借镜子蜡烛等都是爱迪生一个人完成,不像中文故事添加了许多“小伙伴”以及“爸爸”。1940年电影《小汤姆爱迪生》剧照,爱迪生在探视母亲
这个故事本身,估计都是编剧自己编的,一位爱迪生研究专家也表示这个电影的大部分情节都是虚构的。
所以,整个故事流传的来龙去脉是这样滴: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了《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流传到中国后,经过各种改编、添加情节,成为了“7岁爱迪生救了患阑尾炎母亲”这个版本,并作为一个启迪智慧的故事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其实类似辗转传抄到国内变得硬伤累累的课文也不在少数: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文中说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在1994年1月17号,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但地震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里面不会有学生。
《华盛顿与樱桃树》一文中,幼年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一棵樱桃树,向父亲承认错误,并得到了原谅。但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河边的陡壁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里曾种植过樱桃树。
早在8年前,浙江三位语文教师就找到了包括上述事例在内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假课文”:
《检阅》三年级下册第14课,P56~5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挑刺:波兰国庆日的更改已经20年,教材却视而不见。
《陈毅探母》《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P63~6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挑刺:虚构故事。
《母亲的恩情》《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P52~54,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
挑刺:编排上“文包诗”,封闭了原诗想象空间。
《乌鸦反哺》《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P71~73,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挑刺: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以美德绑架孩子又一例。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三年级上册P7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5版
挑刺:改编时严重歪曲了原文。
《朱德与兰花》四年级下册P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挑刺: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
网友纷纷表示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假课文”:
列宁打碎花瓶
富兰克林雷雨天放风筝
斑羚飞渡
爱因斯坦数学差的考了一分……
还有比“背诵全文”更绝望的的吗?
对于网友的质疑,一些专家的回应是这样的:
“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
“小学语文课文选编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
大人们不当真,孩子们未必不当真。语文课本里,并没有注明“以上故事纯属虚构”的提醒。对孩子来说,类似爱迪生这样的人物,就是历史上存在的人啊,你让他们如何不当真?
炮制一碗完美无缺的鸡汤并不难,但在鸡汤经过岁月和考证的沉淀,最终变成了一碗“毒”汤时,随之而产生的副作用杀伤力可能远大于鸡汤的“养分”。
作为承担着教书育人重要使命的机构,其本身的言行也恰恰是一本“教科书”。与其和网友家长论战,倒不如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用更严谨的科学态度去亲自考证这些“差错”。倘使真的错了,何不大大方方知错就改并及时修正,而这样正大光明的纠错行为以及纠错动因,更具有教育意义,也更深入人心。
对于家长来说,不妨把质疑教材作为一个契机,让孩子自己去探寻真相。
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如果这也是个“假故事”呢?做几个实验就知道啦~
课本的插图里,乌鸦倒是没啥区别,但瓶子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按照人教版的教材插图,瓶子是这样的。
往里面扔石子,一直扔,一直扔,最后石子都满出来来啦,水也没涨上来。
长春版教材的瓶子是这样的
结果是这样的
北师大版的教材里,瓶子是这样的,结果也是这样的。
唯独是西安师大版本的教材,这个瓶子与众不同!上面大下面小,成一个圆锥状,石子丢进去,水真的涨上来了。
可怜的乌鸦……
新闻工匠,打造最有品质的内容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上海新闻广播”
来源: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好奇实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