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是一张有温度、有力度、有维度、有尺度的报纸。1929年始于南京,后长期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是中国内地创刊时间最早并至今连续出版的一家报纸,日发行量100万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哪吒2》紧急发声! ·  7 小时前  
四川日报  ·  痛惜!四川人记忆中的他走了 ·  昨天  
四川发布  ·  四川首批!77个! ·  昨天  
四川发布  ·  早安四川丨花火腾跃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民晚报

抢救病危老人、转运阳性孕妇、24小时待命!天津援沪急救医疗队的日与夜

新民晚报  · 公众号  ·  · 2022-05-07 16:32

正文

受新冠疫情影响

上海院前急救面临诸多困难

市民日常急救业务

阳性感染者转运

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

急救保障等急救服务需求叠加

“120”单日电话呼入量是去年同期的12倍


4月26日

来自天津、河南两省市的

国家紧急救援队紧急驰援上海


5月5日

新民晚报记者来到

天津援沪院前急救医疗队指挥部

全程跟拍急救队员转运救治新冠阳性病人

倾听他们这些日子以来的经历

记录他们在上海奔波的身影



披星戴月,带着与奥密克戎战斗的经验驰援上海


4月25日上午9点半出发,4月26日凌晨抵达上海,4月27日立刻投入转运阳性病人的工作…… 52辆急救车,108名医护人员从天津赶来, 指挥部中大家各司其职,忙而有序。


40岁的李帅紧盯电脑,不时通过对讲机确认医疗队员情况。作为天津急救中心通信信息科副科长,一周多来他负责调度转运救治任务的接收与派发,可以说他的速度决定了急救的速度。


“26日我们与上海急救中心沟通确定了方案,成立了专门的调派小组。” 李帅介绍工作机制的确立,让远道而来的急救力量迅速发挥力量,“由上海调度员接单并形成台账,在组里发布后我根据具体情况把任务派到急救车。”


其实, 奥密克戎变异株对于天津急救队员来说是“老对手”了。


“2021年我们曾受命驰援河北石家庄,2022年年初天津受到奥密克戎‘突袭’,我们第一时间参与病毒阻击战,这次到上海是有备而来的。” 李帅告诉记者家里10岁的儿子正在等他回去, “有信心和上海急救队员一起携手战胜疫情!”



全力以赴,安全转运病人是每一个急救队员的责任


下午3时刚过,急救医生李明杰接到任务,前往徐汇一小区转运阳性孕妇前往上海市公卫中心。命令一到, 他叫上司机在指挥部穿上防护,在“大白”外贴上“天津医疗队”的标识后整装出发。



一路驰骋,车辆很快到达目的地,成功接上了转运对象奔赴金山。另一边,急救医生刘洋也接到指令,要从华东医院发热门诊把一位高龄老人送至曙光医院。


待命的急救车一辆接着一辆出发,转眼便到了夜里。晚上7时,将车辆冲洗消毒后,李明杰宣告这单任务顺利完成,“是名33岁的孕妇,怀有38周身孕,整体状况平稳,已经送达公卫中心。”


来自天津的医护正在转运病人。


记者观察发现, 每一次出车,急救人员穿脱防护服和车辆消毒就至少需要1小时左右。 但是,初来乍到的急救队员从徐汇到金山来回全程仅用了3个多小时,对上海的路况日益熟悉。每天,李明杰至少会接到两单转运任务,穿脱两次防护服。

回忆这一周多来的工作,5月4日转运的一名95岁老人让他印象深刻。“ 接手时老人血氧饱和度很低,属于危重情况,幸好经全力抢救上升到了96%。 ” 李明杰指着手机里的合影。“他的家人定格了这一幕,把病人抢救回来还获得了点赞,特别有成就感。”



用心用情,在路上感受到“天下急救是一家”的温暖


结束任务的刘洋也加入了采访,他觉得这段日子印象最深的是 “情谊” 二字。


“河南援沪的医疗队员遇到我们说特别亲切,大家都很激动还合了影。”当然,上海的医护人员同样热情,“在瑞金医院,有护士在完成病人的交接后邀请我们拍照留念。”


将感染者转运至定点医院是天津医护的主要任务。


刘洋的心里是满满的使命感。 “能有机会援助上海,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光荣!” 他表示通过和上海急救通力合作,一定能战胜疫情,“看到每天的数据在下降,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患者在减少,能够体会到疫情在好转。


“天下急救是一家”,几乎每一个急救队员都会用这句话概括此行的意义与使命,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的追求。


“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也用这句话感谢了国家紧急救援队的工作与付出,在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温暖,也期待上海恢复往日的样子!”采访最后李帅告诉记者,这也是所有援沪急救队员的心声。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董怡虹 陈炅玮

制图:刘玉萍

编辑:李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