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地倚在河畔
大地倚在河畔(徐晖): 城市闲逛者,曾从事广播传媒工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宣讲报告会暨革命纪 ... ·  5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张立群 ·  5 天前  
浙江大学  ·  在浙大,一起写一首诗 ·  5 天前  
华中科技大学  ·  月饼千千万?我只中意华科大这款!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地倚在河畔

近代广州◆往事迷蒙 (2) ‖ 十三行街道上

大地倚在河畔  · 简书  ·  · 2017-12-01 22:14

正文

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写在前面: 2017《财富》全球论坛12月6日至8日在广州举行。这座老旧之城因此或会吸引世人一些关注的目光。广州走向近代国际都会,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其实在之前已经存在。以前时代那些生活方式和城市风格,以后也会照样流行传之久远。它总是新旧混合,匪夷所思。只是我们以为已经多么清晰的许多往事,其实依旧迷蒙。


十三行街及附近白米街. 豆栏街. 怡和大街. 同文大街一带, 演出过无数行商风云跌宕的悲喜剧。(此图引自图像资料)■

紧邻十三夷馆的十三行街,商行密集,邸店相连。1801年,街中的怡和行迎来了它的新主人,32岁的伍秉鉴从此继承伍家在这街上开创多年的洋行业务。伍氏怡和家族康熙初年从福建入粤经商,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1792年在十三行创办怡和行。初时资产甚微,但他经营有道,实力逐渐雄厚。伍秉鉴从刚去世的父亲手中接过来的怡和行,在十三行街虽还不属顶尖却已是位居前列的大洋行,因此年轻的伍秉鉴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十三行街在今日广州不过是老城区内一条靠近珠江的东西走向的普通街道,但在清代它却是范围较之要大许多的全国进出口商品交易的“洋行”地带。① 当时外国人来华经商,必须通过政府特许从事外贸的行商进行交易。1686年,经官府核准获得专营权的行商开始在这里设立洋行。② 这时广州社会已经形成一个既拥有贸易资本与经验,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并获得地方长官信任的行商阶层。③ 这些城市新兴力量不断增长,家族相传。他们在当年十三行街及附近白米街、豆栏直街、怡和大街、同文大街一带的弹丸之地内,演出过无数行商风云跌宕的悲喜剧。

伍秉鉴子承父业后,勤俭持家用心经营。当时茶叶是中国主要出口商品,西方国家需求量大但对质量要求甚严。伍秉鉴注重与欧美各国客户建立紧密联系,为商秘诀是严格讲究信誉与质量,又善于在生意中妥协让利。因此他经销的茶叶被国际商家认为是最好的茶叶,被标以高价销售,生意迅速扩展。伍秉鉴很快超越了十三行的最大户同文行,将怡和行事业推向高峰,又于1813年成为十三行的“总商”。

1806年初市面粮价高涨,当局担心粮食供应会有困难,要求洋行与东印度公司协商从印度进口食米,当时的总商出面联络并声明愿与伍秉鉴、卢观恒等几位行商各认捐2.5万银元购买其中部分白米。可是当这些白米九月间陆续到达时,广州米价却在稍早前已大幅下跌。东印度公司请求广州协调,希望能让他们至少免于赔本。伍秉鉴和卢观恒同意以成本价收购,但总商却以协议中没有此条款拒绝请求。粤海关颇感为难,于是行商们协议按各自贸易比例分摊认买,伍秉鉴和卢观恒作出牺牲,承担了本应由总商承担的额度,困扰一时的进口米事件由此得以解决。④

在十三行街经营困难的事实并不鲜见,不少洋商都曾陷入周转不灵的困境。美国波士顿一位商人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债务,按当时规定不许离境,滞留广州而无法回国。伍秉鉴得知此事后当即把欠条撕碎,说两人之间的帐目已经结清,对方可以随时回国,他称赞这位客商是一个诚实商人,只是一时不走运。伍秉鉴这一举动,多少年来一直在美洲传为佳话。

这些细节正是伍秉鉴何以拥有财富王国的有力注脚。到1834年,伍秉鉴自己估计已经拥有2600万两白银的资产。同年美国《华尔街时报》称:广州十三行街的伍秉鉴不仅是广州城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⑤

十三行街的伍秉鉴(右图, 引自图像资料)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

然而,在当日车水马龙的十三行街道上,人的命运是如此不同。 1811 年初,一心想在广州商界做出点名堂的关祥、关成发父子终于拿到了福隆行的新营业执照,正式成为十三行商人。此前,关祥先在一个茶商那里任过家仆,又在广州开过一间名为“万褔”的店铺。1802年父子俩与生丝商人邓兆祥合伙,在十三行开设了由邓兆祥任行商的“褔隆行”。邓兆祥经营不善,积欠外商70万银两和本国商人大笔债务后逃去无踪。这些债务责任就落到关祥身上。幸而当时无论是广州当局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都不愿意看到太多洋行倒闭,因而扶持他们,免费给他们换发新的褔隆行执照,关祥就登记儿子关成发为新褔隆行的行东。

父子俩决意打拼一番,但他们一开始就背负庞大债务,举步维艰。靠着东印度公司一项帮助小行商周转的资金融通办法以及债权人的协调,褔隆行才得以在债务重压下苦苦坚持。见其积欠的数额太大,怡和行、广利行和东生行伸出援手,提出三大洋行与东印度公司加做一笔茶叶生意,以所得利润帮助褔隆行偿还债务。没想到此举反而激发出父子俩一个惊人之举:他们婉拒同行好意,居然在短期内成功融资超过31万元,于1823年至1824年间彻底解决了重压洋行十多年的债务问题。

这似乎是褔隆行的重大转机。然而父子俩却开始大规模买进卖出。1827—1828年间,他们悉数购买印度商人占时治由“拜伦戈尔号”运来的棉花1800包。这时广州市面上棉花价格十分低,父子俩此前已囤积了30000包棉花,约占当时整个广州棉花市场总存量的一半。他们相信价格很快就要上扬,父子俩就静待着这个时刻。然而他们最终没有等到这个时刻!没有足够的资金周转,交款期限一拖再拖,于是仓库里的棉花被债权人一夜之间搬个精光。1828年5月,官方正式宣告褔隆行破产。

褔隆行的资产全部被变卖抵偿债务,扣除这一部分,关氏父子还积欠政府关税和外商债务超过150万银元。按照规例,这些债务自然要由十三行的全体行商分摊偿还。朝廷依照规定将关成发发配到新疆伊犁充军,他的父亲关祥也很快就在广州商界的视野中消失了。

当关成发离开这奋斗多年的十三行而走向遥远的伊犁时,内心不知如何感想。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又永不停息的转盘,就是行商中被认为最成功的超级富豪伍秉鉴后来也渐感疲惫了,他愿意将百分之八十的财产捐给政府,换取政府允许他结业。不过这仅仅是他一厢情愿。在那个黄金时代,十三行注定要继续裹挟无尽的生命轨迹,一刻不停地运转。

                                              (写于流花湖畔)

我们以为已经多么清晰的许多近代往事,其实依旧迷蒙。■

※ 注释

① 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 3月第1版P.183)指清代十三行分布范围大体在今广州文化公园后至海珠南路一带。又据《广东新语》和李国荣、林伟森主编《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P105)等载,十三行是此地明朝时已有的地名,与洋行并无关系,更不是因有十三家洋行而得名。

② 见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183。此书对十三行建立的日期之说援引自刊载于1957年第1期《历史研究》的彭泽益所撰的《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另据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P66)载:“粤海设关之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可确定已有十三行……名曰十三行者,则或诚如《粤海关志》所云‘沿明之习’耳。”

③ 参见王尔敏 著《五口通商变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99—101

④ 参见陈国栋 著《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与对外贸易》(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P.275

⑤  转引自李国荣、林伟森主编《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P105

图片发自简书App

※ 作者相关主题的延伸阅读

①作者在本平台所建《城市与建筑》专题收录的作者本人的若干图文,主要有《我是爱城主义者》、《城市就是我们的自然》、《城市杂想》、《大卫 · 哈维笔下的奥斯曼男爵——读〔巴黎城记〕随想》、《街景与建筑 : 长堤与惠福路之间》等,可点击该专题详阅。

②作者所著《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中国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2008 年12月第1版 //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 作者所著《后街 : 日志中的城市》, 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 9月第1版)。本书除少数几个篇章外,其余均系作者 2012 年以来的日记、随笔当中有关城市的部分内容改写、整理汇编而成。



“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塑造我们。”

【下期预告】《近代广州· 往事迷蒙 (3) ‖ 近代报刊双城故事》,敬请留意。


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