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厕所分装蛋糕”?
食品代购不能留安全盲区
●
知名洗发水集体“塌房”?
“伪科学”测评失去了营销底线
●
背诗词免门票意义远超“文化变现”
●
过期食品卖得欢,到底谁之过?
●
读懂给博物馆纠错的公众期待
近日,“山姆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的话题冲上热搜,代购分装食品问题引发热议。代购售卖分装食品如今在不少地方卖得火热,但暗藏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如分装、储存食品的环境不达标、不卫生、分装盒上无任何标识、卖家虚标生产日期等。
一些网红商超和店铺,催生出了黄牛代购党。
因为质量有保障或是有特色,它们有些商品都成了“爆款”单品。但或是需要会员卡,或是只在本地配送,对于很多想尝鲜的消费者来说,便只能求助于代购。
这些代购将大分量的蛋糕、面包等食物分装散卖,溢价通常在10%至40%。类似服务在网络上颇受欢迎,一经检索代购信息可谓随处可见。
但问题在于这种业务其实游走于一个灰色地带。
根据《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
很多代购都是一种个人化的“跑腿”生意,依托互联网平台或是微信群等“接单”,也没有相关证照。
不少代购事实上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这就有可能给消费纠纷埋下伏笔。
根据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那么
个人代购只要存在交易频繁和以此营利等特征,都应当依法办理营业执照。
总之,不能任由食品代购在灰色地带肆意生长了。非正规的代购行为,很有可能构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对市场秩序的扰乱,也理当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新京报网)
近期,社交媒体上频频出现一些博主发布洗发水“伪科学测评”的视频,声称多款知名品牌洗发水含有有害的荧光增白剂,甚至提到荧光剂会致癌。这种测评方式简单粗暴,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洗发水样本,若出现荧光反应就断定其中含有荧光增白剂,进而“定罪”这些品牌的产品。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
荧光反应并不等于洗发水中含有有害的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作为一种用于洗涤产品中的添加剂,它的作用是增加白色物质的视觉效果,让衣物看起来更加洁白,但它是否有害、是否含有致癌物,
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和严格的检测才能确定。
然而,
一些博主通过紫外线灯照射洗发水,看到荧光反应就匆忙下结论,
指责产品含有荧光剂,甚至把它与致癌风险挂钩。
他们将这一结果呈现给公众,并以此来推销自家的产品。这样的做法不仅不科学,还误导了大量消费者,助长了不实信息的传播。说到底,这种“伪科学”的测评,是一种“抹黑对手、提升自我”的营销套路。
营销是为了传播产品的优势,而非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对手。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品牌方,都应该在市场中树立起理性和诚信的旗帜,让科学成为营销的基石,让消费者的信任成为品牌持久发展的动力。
(红辣椒评论)
近日,成都某高校的女博士小陈参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活动,成功背诵《诗词若干首》里面83首咏四川的唐宋明朝诗词,获得景区终身免票,成为全国第31位挑战成功者。
事实上,
背诵诗词免门票的做法并非个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吸引游客参与。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找到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完美契合点,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景区在推广自身的同时,承担起了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无形中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
它给人带来的直观利益是省去门票钱,让文化成了一种可以触摸和感受,甚至是可以直接“使用”的现实存在。
背诗词免门票作为一种文化推广手段,
其持续性和影响力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如何在保持活动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同时,确保文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流于表面形式;如何平衡文化教育与旅游体验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背诗免票”的走红表达了人们今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是美好的姿态和信号。
(钱江晚报)
“郑重声明,请仔细阅读后购买,本火腿肠因到期只能用于宠物饲养,品相好不变质,售出后不调不换。” 一些过期食品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堂而皇之地售卖,商家还试图在详情页通过文字声明免责或者模糊概念诱人下单。
过期食品不能出售是常识,也有法律明文规定,商家心知肚明。
为绕过法律关,商家想了不少法子。先通过发布免责声明,商家反复强调过期食品“人不可以吃,只能宠物吃”,但如果出了问题商家概不负责。再掩盖“证据”,有些商家会将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批次号刮掉进行销售,消费者也不知道这些食品究竟过期多久。一旦出了问题,商家便装聋作哑不认账,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过期食品人不能吃,能当作宠物饲料卖吗?只要标明食品过期、发布免责声明,商家就无需担责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商家即使事先声明是过期食品,依旧违反法律。
消费者权益容不得盲区,监管部门、平台只有形成打击合力,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
谁让过期食品绕过法律这一关,就是谁之过。
(北京晚报)
日前,有游客反映成都三家博物馆在标识、展板文字及文物信息等方面存在不准确的问题。经过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错别字、用字不准确、中英文标识不一致、介绍不准确的问题。
严格来讲,这些错误谈不上多严重,或许是疏于校对、检查而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而且有些其实已经被纠正。但是,
人们对博物馆总是有特别的期待——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场所,理应精益求精,尽量确保准确。
这当中,一方面有工作不够谨慎细致的缘故,另一方面,则是近些年博物馆大热,游客数量暴涨,观众也越来越“专业”了。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下了历史新高,客观上让博物馆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被反复审视的可能。既然如此,
博物馆也不妨抱着开放的态度,打开门办馆,欢迎社会各界的“挑刺”。纠错,也能变成一种知识和意见的交流。
博物馆不妨借此机会,拉近与游客的距离,不断完善标识的准确度。
考虑到如今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博物馆不妨成立专门的纠错机制,可以在第一时间收集游客意见,对此做出充分回应,并及时对错误予以纠正。
通过良性的互动,博物馆和游客共同维护知识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也是纠正博物馆标识里的公众期待。
(澎湃新闻)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带您聚焦人民日报评论。
扫码订阅手机报,获取每周人民日报评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