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布,《规划纲要》明确,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等。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该区域主题将会反复、持续受到市场的关注,重要的是把握好节奏。
分析指出,交通基建通常是区域建设中最先受益的板块,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此外,作为湾区经济带,航运建设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炉
《规划纲要》指出,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到要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支持粤港澳仲裁及调解机构交流合作;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探索把具备条件的行业服务管理职能适当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定技术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珠三角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借鉴港澳信用建设经验成果等。
《规划纲要》就“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提出推进投资便利化、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其中涉及,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扩展和完善口岸功能,依法推动在粤港澳口岸实施更便利的通关模式,研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要陆路口岸增加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规划纲要》就“携手扩大对外开放”提到,签署实施支持香港、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安排,建立长效协调机制,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支持香港、澳门依法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名义或者其他适当形式,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充分发挥港澳对外贸易联系广泛的作用,探索粤港澳共同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新模式。
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限制
《规划纲要》提出,在推进投资便利化上,要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CEPA系列协议,推动对港澳在金融、教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信、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等。
在推动贸易自由化上,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监管部门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研究优化相关管理措施,进一步便利港澳企业拓展内地市场等。
在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上,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等手段,不断提高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使用便利化水平。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统筹研究外国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便利通行政策和优化管理措施。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表示:“上述规划在这方面还是颇有亮点,把大湾区‘9+2’城市当作统一市场来进行的,商品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等,还有商品流通之间更便利的措施,将整个市场的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提出了更好的商事制度改革的安排、三地通关的安排等等。
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规划纲要》明确,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可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跨境人民币拆借、人民币即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以及与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大湾区内的企业可按规定跨境发行人民币债券。
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
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规定在大湾区募集人民币资金投资香港资本市场,参与投资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支持内地与香港、澳门保险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再保险业务。
《规划纲要》明确,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加强跨境金融机构监管和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合作。完善粤港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共同维护金融系统安全。
交通基建率先受益,航运物流迎机遇
据中国证券报,交通基建通常是区域建设中最先受益的板块,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珠三角地区的内地与港澳交通链接还有待提高,深圳目前有九大关口直通香港,广州仅有广九直通车和广深港高铁直通香港,而珠海到澳门仅有湾仔、横琴和拱北口岸。相对于其它对标湾区交通自由流动,内地与港澳的交通流动性仍有不足。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告诉记者,随着大湾区的建设,会给基建类公司带来机会,其中主要受益的应是广东省内相关公司。“央企由于体量过大,大湾区的业务对其影响较小,而本省企业在此布局较多,拥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作为湾区经济带,航运建设发展自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天然良港,航运优势明显,但区域内港口也面临诸多同质化问题。
广证恒生分析师苏培海表示,大湾区港口之间的协调统一程度不够,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交通配套设施仍待完善。
有哪些投资机会?
华泰证券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规划最终落地,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有望不断升温。从投资逻辑角度,基建、港口物流、金融等相关公司受益逻辑较为明确,建议关注三条主线:
1)基建,根据上文所述,基建投资一方面来源于广东和香港与澳门的联通,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建设落地,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另一方面来源于广东省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2)港口物流,湾区的建设有望促进贸易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广东省全年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8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比重为24.5%。如果再算上香港贸易中心每年8万亿左右的进出口(含转口)贸易额,大湾区有望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基地;
3)金融,粤港澳大湾区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以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为依托,打造引领泛珠、辐射东南亚、服务“一带一路”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圈。
广发证券提出,主题策略层面,建议关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政策窗口,从“交运+港口+地产+金融”受益产业链左侧关注主题投资机会:
1)交运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湾区产业融合的重要前提,建议重点关注铁路、高速公路、航运、机场建设等领域,相关标的包括粤高速A、深高速、白云机场、中集集团等;
2)港口产业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相关贸易港口及供应链领域将会持续受益,相关标的包括深赤湾A、珠海港等;
3)地产产业链。大湾区建设将全方位提升城市开发水平,同时人口聚集效应也将明显提升区域内地产需求,区域地产龙头有望整体受益,相关标的包括招商蛇口、华发股份等;
4)金融产业链。湾区将致力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并对区域内实体经济提供创新的投融资服务,建议重点关注证券、金控、Fintech等领域。相关标的包括招商证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