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秦
这是一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HTV第一时间  ·  18℃!安徽马上升温! ·  8 小时前  
安徽司法  ·  安徽网络辟谣平台2025年1月辟谣榜发布 ·  10 小时前  
江西公安  ·  江西小伙杨文龙,摘金! ·  2 天前  
江西公安  ·  江西小伙杨文龙,摘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秦

如何像电影镜头一样,体现PPT的画面感?

老秦  · 公众号  ·  · 2020-10-10 14:09

正文


王牌P计划,7天死磕一页PPT,不断挑战昨天的自己。
因为我们坚信,将一张PPT迭代修改100次,比闷头重复练习100张,收获要多100倍。

本期为大家带来 第❺期「王牌P计划」

来自B站热门PPT动画UP主 @ACE 的精彩分享:


当我们用电影的视角去看PPT动画,会发现什么?



ACE有多硬核?


直接先看一份他的PPT动画作品:



不相信这是用PPT制作?


请看幕后花絮:



本期王牌P计划,这位PPT动画大神,

会给大家带来什么硬核干货?


以下节选自Ace教练在 王牌P计划 中的示范分享。


(惯例文末有彩蛋福利哟~)



一个优秀的作品是离不开平面的,而一副优秀的平面作品也可以说是动画的基石。


平面可以传达内容故事,动画也能烘托情感。


所以今晚,我会在我擅长的领域里,

来跟大家聊聊——


如何正确运用PPT动画?


顺便提一句,点题「致敬人物」我的偶像——天好。


他的作品越品越有味道,甚至作品即他本人。


你能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情绪,从而被他深深吸引。


我就是因为他的作品,步入了P圈。

这个是天好的代表作之一《惊变》:



顺便一提,他这份作品,是在10多年前,用2003版本PowerPoint完成制作的,而且仅用了10页篇幅。


(瞧瞧,什么叫大神)

今天,在致敬这位PPT大神之前,
我会先从4个「感」,带你全面了解PPT动画:
  • 画面感

  • 故事感

  • 节奏感

  • 灵感



动画的画面感


在动画中增加哪些细节,会让画面显得更加丰富?


▍画面感


❶ 平面构图的镜头范围


不同的镜头角度,传达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内容确定画面的镜头范围,专业上也称为「景别」。


景别一般可分为5种,由远至近分别为:


  • 远景: 主要以整个空间为主,背景占据主体,交代空间。一般展现宏伟气势的。



  • 全景: 展现主体(可以是人或者物)与空间的关系,烘托主体中心。


  • 中景: 人(或物体)一半以上的画面,表达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 近景: 人胸部以上的景别,能表现人物表情细节,心理活动的。


  • 特写: 表现局部的细微变化。


我们先看这两个画面。


第一幅冲浪为「全景」。整个画面空间感很足,元素之间有很强的空间关系:



第二幅人物群像为「中景」。人物大部分出现在画面,能看到中间这个人(主体)与周围人的位置关系:


❷ 平面构图的镜头角度


当我们了解了画面构图的镜头范围,为了让构图丰富起来,还可以了解镜头角度的选取。


关于镜头角度的刻画大致可以分为6种:

  • 正面: 很好的把人物呈现出来,同时也通常用在登场的动画。


  • 侧面: 交代人物位置方向,以及描述它的进一步发展趋势。比如常见的奔跑,如果有致敬刘翔的,这个角度就可以考虑。


  • 背面: 给观众形成主角视角,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观众带入到你致敬的人物故事里。

  • 平视: 也就是统一视平线的角度,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位置关系。比如同一水平的电脑和书。整体没有冲击感,可营造有亲和感的画面。


  • 俯视: 从上往下的角度。如果是一个人物,用较大景别的镜头则会感觉整个空间,人物非常渺小。如果是一群人,则是气势恢宏。 这里我们根据场景去感受。

  • 仰视: 如果是人物,则表现人物的伟岸形象,如果是其他景物,则是展示气势磅礴。

所以,「冲浪」和「人物群像」这两幅画面又分别是什么镜头角度呢?


冲浪为背面视角,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仿佛你也置于海浪之中,感受到画面中海浪的咆哮。



人群群像在通过正面视角把人物呈现出来的同时,还有平视的角度。平视看似亲和的镜头,配上一句有力的文案,对比鲜明,从观感上产生强烈反差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那些山区的推广海报?


就是这样的感觉,平视角度的镜头本身很亲和,但配上反差的画面内容或者再加个文案。


整个人就受不了了,我要去山区支援!!!



这就是镜头语言方式的构图。


它能传达情感,在动画设计里,每一个分镜都是有各种景别的镜头角度,我们现在打卡的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分镜,现在可以回想自己的作品画面,是否传达着某个情感呢?


还是那句话:平面是动画的基石,平面成功,动画才能更加出彩。


▍画面主体


一个画面说一个东西,展示一个主体。


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主体,修饰的部分就不要上位了。


❶ 通过对比关系,突出主体

在平面中我们可以通过大小、颜色、形状等元素通过对比去突出主体。


这个手法也同样适用于用在动画,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手法在主体动画中产生矛盾的变化,让观众可以持续的看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可以看到画是千变万化的,但还是能清晰感受到主体。

❷ 通过空间关系,也可以突出主体


可以用一些修饰的植物,放在前景当中,它们本身是融入环境的,只要动画不抢戏,它们是不会太起眼的。


(图片来源于@Ace B站作品)


❸ 通过辅助元素,让场景更加丰富


也就是主要的动画,和其他修饰类的动画。结合自己的作品画面,想一想这个画面动起来能产生什么?

比如冲浪那个画面,动起来会产生什么?


是的,「浪花」。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想象。


如果你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就可以做成超现实主义的的设计。


加上了浪花之后就是这个效果了。


仔细观察下这张Gif图,除了浪花,当动起来的时候,浪与浪之间拍打动作也是会有的画面感。


所以我把后面的几个小浪,做了不一样的动画处理——飞上来然后拍打下去。

通过添加辅助元素的动画让原来的画面感更加丰富,场景也更加还原。



动画的故事感


如何通过动画增加画面的故事感,进行情节化或故事化渲染?


❶ 产生对比,前后烘托


换句话说,就是从开始制造悬念让观众不知道这是什么,直到最后才揭晓答案。


如果我们设计好一个画面之后,想要通过动画产生这样的情节对比,我们可以先做局部的动画,从某个特点出发,渐进的去烘托内容。

举个栗子,当画面中有一群人排排站,你能想到怎样去做动画?



大家仔细观察画面,在画面的最底部有一句话,但是因为前方的人群挡住太多了,没办法很快辨识出具体文字内容。


所以我先给手机一个特写,再给中心人物制作一个登场的动画。


从近景出发强调人物的状态,之后拉到中景,呈现完整的画面。在这之间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


前后一个人和人群也有了对比效,从而增强底部文字所传达的内容。


当有层层递进的手法去描述画面时,这样一个画面就会有多个画面的递进产生。


(图片来源于@Ace B站作品)


这种方法,我自己也用在很多地方,比如这个动画,它们都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递进动画关系。


这样的效果,大家注意灵活处理,不一定要在一页里面去做,也可以多分几页去完成。

❷ 假想事件延续


也就是,在这个动作之后,会产生什么后续?

我们知道力是相互的,物体产生运动就会有力的作用,或者是产生某个事件。


这个事件TA接触的其他东西会连续收到TA的作用,而产生新的事件或者运动。

这就是连锁反应。

❸ 设定画面环境


画面所处的物理环境,力的作用、光影的作用等等。

给动画赋予情节,也是给TA一个环境作用。


TA所处的环境可以通过想象去营造,比如物理环境的下雨、下雪、日晒、风吹……等等。

所以我给「冲浪」的画面增加了一个雨天的模拟。


正面的文案+恶劣的环境,是不是可以渲染的氛围,增加冲突,让观众更直接的感受逆难而上的勇气。



赋予环境后,环境还会带来连锁反应,比如吹风的环境,就会带来一个风力,在风力的作用下就会有各种风吹草动。


比如这个动画,就是给旗帜赋予风吹的环境,让它在环境下飘舞:




动画的节奏感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速度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需要结合真实的物理环境去匹配动画,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艺术的加工。

我平时比较喜欢观察生活:
  • 比如马路上的行人是什么样的状态?

  • 比如在地铁中的乘客,当地铁启动和停止时分别是什么样的状态?

  • 比如被风吹走的树叶是什么样的状态?

  • 比如下雨天的雨落在是什么样的状态?

  • ……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用上,甚至有些画面可能都不会去制作,但平时生活中的积累不能少,TA能在你制作动画时,提醒你模拟真实环境下的运动规律。

我平时在看一些国外视频的时候,也有一些Up主会特意自己摆拍一个视频,去反复观看走路或跑步的运动姿势。


所以说,创作来源于生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