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僧活
小僧不二的僧活、僧悟、僧诗、僧歌、僧段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小僧活

享受的舌头与脑袋

小僧活  · 公众号  ·  · 2021-05-08 09: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SANGHATALKS EP365








有人说享受的内容是分等级的,稍低一级的自然是身体对物质层面的享受,越是接近动物层面的享受越是低级,而被认为比较高级的则是偏向于非物质的,例如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荣誉。我不知道为何同样都是对欲望的满足,怎么就分了这么多的层次,这些“受”在本质上到底有何差异?例如“吃”,满足口腹之欲,这是“饮食男女”中排在首列的内容,吃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超越了基本需求的吃就被称为“欲”,这是被很多人在价值判断上所舍弃的。当然,价值判断上的舍弃,与具体行动的践行还隔着一段很长很长的距离。

被认为是高级需求的精神或荣誉的欲又是什么呢?满足口腹之欲的吃显然只是一种粗略的描述,从生物学上来讲,吃是让脑部的某块神经兴奋,分泌了令人愉悦的多巴胺。那么精神的需求呢?比如阅读一本经典名著或读诵一部佛经。所谓的废寝忘食的阅读和读诵,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也超越了基本的需求,而变成了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渴望,变成了某种欲了呢?历来的先贤、哲人、圣者都告诉我们,对精神的追求是应当永无止境、永不满足的。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所谓五法行持之“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在这里,“欲”反倒成了一种“成就”不可或缺的精神,成了一种宏大的愿力和值得赞许的气质。



作为普通人,对吃的需求和对精神的需求同样都是一般般,为什么吃的多了成了满足口腹之欲,学的多了反倒变成了大精进?原因可能就在于指向性吧,因为吃的多的大多成了胖子,学的多的可能成为贤者圣人。

所谓高级的需求也不怪乎是刺激某种神经分泌,或者满足某种“心”。正因为对诸多繁杂行为本质的洞见,在大乘佛教的修行中,并不特别苛求外在的表现形态。对心的掌控,或者说的时髦一些,对神经突触的调节,才是关键的要点。没有任何一个活生生的欲界凡夫可以摆脱地球的引力,可以不用进食,可以在冰天雪地里久久地一丝不挂。哪怕具有了飞行、辟谷和浊火的能力,那也并不是修行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而具备飞行、千里传音等能力,完全不需禅定而获得诸种神通。欲望就是欲望,并没有等级,对心的观照力和把控度才在境界上分出了差别,才有了被大肆宣扬的古圣先贤的事迹和被丢弃在价值判断底部的渣滓。一个心不宁静的人,完全可以在山林里和猴子对骂三天三夜,一个心宁静的人,也是可以在众人的喧闹之中泰然处之。


吃喝拉撒这些基本的不能再基本的生理需求,为什么不能成为观察自己的一种契机?饿的难受,吃不到非常想吃,吃到了开心,吃多了撑的难受,这些为什么不能成为体察苦、空、无常的一次体验?在这里,那些对基本需求的满足,超出基本需求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的愉悦,突破阈值的难过,全部都变成没有颜色的、等价的一次体验而已。假如一个人对佛教义理感兴趣,到了百般琢磨的地步,对法相名词细微的分析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但仅仅是口头、书里了解和研究的知识而已,并没有在心地上下多少功夫,并没有给自身带来多少受用,这种“高级”的追求,不也变成了某种“玩物丧志”?只是内容听起来是高大上的“物件儿”罢了。

一个只知用嘴吃吃吃的吃货和一个只知用眼看看看的书呆子,在本质上并无任何区别,更不用说有什么层级的高低。打铁的、挖煤的、砍柴的、挑粪的都可以籍以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西装革履天天面对高科技的人也可能从来就没有近距离观察过自己的内心。

一个活生生的人,享受着物质的舌头、享受着精神的大脑,在某一个失魂落魄的时刻,它们都在墙上投射出一张倒影,这倒影里是一头凶猛的狮子;而在某一个清醒安详的时刻,同样的那头狮子,变成了文殊师利菩萨的坐骑。




摄影:Q.X .


未曾结束的家事

想象的灯塔

一丝不挂的舌头

寂寂复寂寂,平地一声雷

横竖纵身一试

透网之鳞

有情心地自光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