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书先生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铅笔道  ·  绍兴杀出超级IPO:年入245亿,全球第一 ·  5 小时前  
我是腾腾爸  ·  亮瞎眼了! ·  15 小时前  
Linux就该这么学  ·  “ 我真的受够了 Ubuntu ! ” ·  2 天前  
铅笔道  ·  北京朝阳跑出超级隐形冠军:年入2.94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书先生

年度最催泪的一组照片:活着很辛酸,人间却值得

温书先生  · 公众号  ·  · 2019-01-12 20:28

正文

点击上方 「温书先生」 即可关注

回复 “晚安” ,送你一张特别推送

文 / 嗨酱   图 / 花瓣网

来源:来了少年(ID:Flgh12)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文倩朗读音频


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做了2018年度策划,回顾一整年的大事小情,她丧气地跟我说,这一年,感觉大家都过得好辛苦啊…


是的,我也觉得。


但凡活着,人生总是在悲欢离合中交替,我们总会把痛苦的感知放大。


然而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正在经历苦难的人,却依然迸发着乐观昂扬的力量,依然在平淡生活里追求梦想。


当你熬过丧的那段日子,你就真的会发现,生活扇过的可能不是耳光而是人生的嘉奖,那些打不倒你的困境总会在未来成为你披荆斩棘的铠甲神器。


我们真的没有理由,不去爱这艰难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和那个虽然渺小却仍然坚毅的自己。


1


有人做过这样一张时间表:


21:42  餐厅的服务生才刚准备下班


22:01  环卫工人还在清理垃圾桶里的垃圾


22:49  外卖小哥还带着夜宵在各个小区穿梭


23:00  从城东赶回城西的白领们在地铁上打盹


23:43  上夜班的司机已经陆续到岗


01:14  饭局上应酬的中年人才刚到家


02:26  搬运工已经开始往车上搬货了


05:47  能听到楼下早餐摊位开门的声音


07:36  公交站挤满了这个月考勤全满的上班族


08:16  早餐铺的现磨豆浆已经全部卖光


余华在《活着》里说: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词语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生在世,谁不曾濒临绝望,谁没有咬紧牙关。


有一条《12岁男孩独自为父办理死亡证明,备好证明准备去孤儿院》的新闻让人心疼不已。



这个叫小雷的孩子,9岁的时候被生母抛弃,12岁的时候身患重病的父亲离世,甚至连父亲的死亡证明都要这个六年级的小学生请假去办理。


他已经学会主动剥去敏感和脆弱了,他的微信名就和同龄人不一样,叫“好人一生平安“,听起来有一种可笑的成熟感。


有细心的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啊?


他红着眼,攥紧了拳头说: “这是爸爸留给我的话,爸爸说过,好人会一生平安……“


生活不会因为他是个孩子就手下留情。


他才12岁啊,就已经经历了这么惨痛的生离与死别。


人生总是这么艰难吗?


是的。


夏天的大中午,一个妈妈在前面捡纸箱,把自己的三轮车停在路边。


三轮车上堆满了塑料瓶,她的孩子小小的身体就埋在塑料瓶中间。



医院大厅里,一个男人肩上背着一个布包袱,包袱里装着他的家人。



有一个网友(知乎@苏不了)的妈妈有一天发来了这样的短信: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到底背负着什么,又被什么样的现实击溃,但我们都感受到了生活的重担。


那种摆脱不了的困顿、无休无止的窒息感,那种直击心灵的痛苦,随时要崩溃的压抑,都是生活切切实实的滋味。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但现实生活中,谁不是一边承受着生活的锤炼,一边拼命地活着。


常看到有人转发《银魂》的台词:


“等你们长大成人了就会明白,人生还有眼泪也冲刷不了的巨大悲伤,还有难忘的痛苦让你们想哭也不能流泪。”


但请不要忘记,这段台词还有后半部分:


“所以真正坚强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声,怀揣着痛苦和悲伤,即使如此也要带上他们笑着前行。”


小雷的那条新闻里,最触动我的不是他可怜的遭遇。


而是在如此不堪的生活面前,他还在感激人间的温暖: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你觉得丧、累,想放弃的时候,请相信,你的痛苦并不特殊,那些外表光鲜亮丽的人,也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挣扎。


而在你眼里那些压迫的你快要窒息的苦难背后,往往孕育着温暖和希望。


如果你正走在寒冬的夜里,不要怕,总有一些人会用爱和善意,为你点亮一条温暖的道路。


如果你感觉真的撑不下去了,请再坚持一晚,也许等到明天早上,那些让你绝望的事情就会有转机。


我为什么有底气这样说?


因为人世间,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


2


四川阆中,有一个年轻女孩子已经计划好了要跳河自杀。


她在那天泪流满面地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叫司机开去河边。


就在她即将沉没在江水中时,突然有一个人用力把她从江水中托举出来。


这个人就是载着她去江边的出租车司机,他从看到到她泪流满面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注意着她的一举一动。



她觉得这个世界了无牵挂,不如一死了之。生活让她感到窒息的时候,有个陌生人倾尽全力撑住了她。


生活偶尔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但当你想要决绝地结束一切的时候,记得回头看看,背后有很多关切你的人,愿意拉你一把。


3


有一个视频让所有人看了都大呼“暖心”和“好甜”,视频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女:



父亲是一位中年的汽车维修工人,穿着一身汗水浸透了的T恤,从头到脚满是油污,坐在工地上休息。


身旁是他年幼的小女儿,手里拿着一根冰棍在喂他,他看着女儿,满脸的温柔和笑意:



有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拥有体面的衣冠和高档的宅邸,他们每天的生活又苦又累,但想到自己苦点累点就能给家人更多的保障,心头就满是知足的幸福。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我好像突然懂了这句话的含义。


4


63岁的老何和他的妻子还一直在沈阳抚顺打工,生活不宽裕,但足够相濡以沫,直到变故发生。


一天晚上,老何的老伴从药房买药出来突发心肌梗塞,当街去世。


老何赶到现场后,将好心人给妻子做心肺复苏时解开的衣扣扣起来,再解开自己的衣扣,然后紧紧地将妻子抱在怀里:



零下24℃的东北,他这样抱着妻子,抱了2个小时。


许多人劝他说太冷了,起来吧,老何一动不动: “我不冷,我就再最后抱她一会儿,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无数路人哽咽了,此生做夫妻能像这样,是任何荣华富贵都换不来的。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临,还有无数的聚散离合让人感叹爱情易碎,但我们依然要期待明天,相信爱情。


“你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因为生活残酷的面纱之下,也有这样催人泪下的柔软温情。


5


在平淡又不易的生活中守望 相助的,除了夫妻,还有素昧平生的人们。


河南郑州的蒋大妈是一位下岗工人,依靠小摊生意勉强维持生计。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薪水微薄的她竟然还额外经营了一家爱心早餐屋。


每天早上免费施粥给社会底层人士和户外工人,迄今已经经营了5年。



每天凌晨5点,环卫工人、流浪汉和一些底层务工人员都会聚集在蒋大妈的摊位前,喝一碗热粥。


蒋大妈说,她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能让社会困难百姓也吃上热乎的早饭。



温暖整座城市的,不是超级英雄,而是一位生活窘迫的下岗女工。


有人机关算尽却依然得不偿失,有人不计盈亏地日行一善。


那些让你彻夜难眠的利弊得失,在爱和善良面前,都是小事。


6


和蒋大妈一样温暖纯良的,还有80岁的许奶奶。


她在小区散步时不慎被电动车撞倒,造成2根肋骨断裂,腿部软组织受伤。


肇事者是一名保洁员,她在第一时间停车报警,许奶奶送医后,她表示愿意支付所有医疗费用并做赔偿。



但许奶奶拒绝了,连她想去探望许奶奶的东西,都被拒绝了,不仅如此,许奶奶还坚决地嘱咐家里人,不可以去索赔。



为什么?


因为许奶奶说:“你们是做保洁的,也挣不到钱,不容易。“



总有一些日子让你觉得糟糕透了,但也总有人像一道光在一瞬间照亮你,让你觉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他们不曾得到生活的厚待,但他们没有怨恨,反而以一颗感恩的心,用力地过好余生的每一天。


7


有一个1岁的孩子突发急病,需要立刻送往医院救治。


的哥刘师傅二话不说载上了这一家人,并当机立断选择抄近路,一路逆行,以最快的时间将孩子送到了医院。


家属下车时表示一定要给刘师傅报酬,刘师傅却着急地挥挥手说:


“快走快走!钱算了!”



因为刘师傅的果决,孩子在十多分钟内就得到了有效救治。


违规、罚款……


比起一个孩子、一个家,这些都不重要。


一脚油门下去,他誓要跑赢死神。


8


台风山竹过后,连降暴雨多地被淹,居民们纷纷撤离,而武警战士们却选择全副武装逆流而上。


他们的半截身子都浸在水里,却还向四周的居民楼高喊着“有人吗,有人吗”,即使喊到后来嗓子都哑了,还在坚持:



在云南最后一块雷场的验收现场。


部队首长和官兵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一路唱着军歌走过雷场,他们用肉身来验收扫雷任务,哪怕下一步就会粉身碎骨。



你现在过着安逸的生活,是因为背后有人替你承担了生活的重量。


你脚下踩着的每一寸看似和平的领土,曾经可能是死亡深渊。


这些国家的守护神,甚至已经习惯了面对死亡的威胁。


他们不惜压上自己的生命,也要保障你的安全。


他们不怕死,他们怕的是你不能好好活。


9


有部纪录片叫《大三儿》,记录了一个站在命运终点看世界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