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陷入经营困境的情况。公司自今年6月份停产,8月起未发工资,员工爆料称经济效益不好,一个月仅上几天班,其余时间放假,工资低且拖欠。一汽吉林曾经历辉煌,但近年来销量下滑,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公司进行了混改,但品牌竞争力及新能源布局等方面的劣势仍未能真正打开市场。目前,一汽吉林面临员工安置、车辆售后等问题,汽车行业洗牌仍在加速中。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陷入经营困境,停产和欠薪问题严重。
一汽吉林已经停产一段时间,员工爆料未发工资,一个月仅上几天班。
关键观点2: 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历史辉煌,近年来销量下滑,长期亏损。
公司曾经辉煌,年销量达到巅峰后一路下滑,长期严重亏损,成为了一汽的不良资产。
关键观点3: 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进行了混改,但品牌竞争力及新能源布局等方面的劣势仍未能真正打开市场。
混改完成后,一汽吉林恢复了生产并重新定位品牌,推出了新车型,但由于品牌竞争力和新能源布局等方面的劣势,这些车型并未真正打开市场。
关键观点4: 汽车行业洗牌仍在加速中,一汽吉林面临员工安置、车辆售后等问题。
随着汽车行业的洗牌加速,一汽吉林等车企陷入经营困境,需要关注员工安置、车辆售后等问题。
正文
又一家车企陷入经营困境。12月17日,据一财报道,有着国资背景的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下称“一汽吉林”)已经在今年6月份停产,自从8月份起没有发过工资。上述媒体援引一汽吉利员工方面消息称,希望一汽集团领导与员工座谈,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实际上,在今年9月月初,就有员工向当地生活咨询博主爆料一汽吉利停发工资一事。根据当时的截图信息来看,爆料员工称:“领导说单位没钱了,不给发工资,具体什么是没有时间。”该员工还表示,一汽吉林方面也并未开大会通知员工,也没有工作群的文字通知,最终是过了发薪时间电话询问本部门领导才得知消息。
上述员工还称,现在经济效益不好,一个月就上几天班,其余时间都在放假,工资一个月发900多元,不得不在外做临时工补贴。“你说一个才开900多,它还得欠着我们。”上述员工说道。针对上述消息,截至发稿,一汽吉林方面暂时还未作出回复。
资料显示,一汽吉林的前身为吉林轻型汽车厂(成立于1980年),于1990年并入一汽集团。在2004年更名为一汽吉林后,成为一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一汽吉林主要生产乘用车和商用车,商用车又分佳宝商用车和佳宝专用车,乘用车品牌为森雅。2003年,该公司的微型汽车一汽佳宝小车全年累计产销达9.4万辆,在全国微型车行业中销售增长率排名第一。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一汽吉林又导入了丰田旗下大发车型森雅M80、S80、R7、R9等车型的导入,年销量也随之攀升。在2015年,一汽吉林销量达到15万辆的巅峰,此后便一路下滑。2017年-2019年,一汽吉林销量分别为5.6万辆、2.73万辆和3520辆。由于长期严重的亏损,一汽吉林到2019年上半年已经资不抵债(资产总额30亿元,负债为33.58亿元),成为了一汽的不良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一汽将一汽吉林的研发都调走,给了一汽吉林致命一击。
从2018年起,一汽吉林启动混改。2019年12月,低速电动车企业山东宝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雅新能源)以15亿元获得一汽吉林70.5%股权,一汽集团持股比例降低至29.5%。自从混改完成后,一汽吉林于2021年初恢复生产,并对旗下森雅品牌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森雅品牌定位类似于一汽-大众旗下的捷达品牌,目标用户为三线以下城市及县域用户。
后续,森雅陆续又陆续推出了燃油车型鸿雁、鸿雁pro,以及新能源车型鸿奕EV和鸿鹄(增程混动)等。但由于品牌竞争力以及车型配置价格等方面的劣势,这些车型并未真正打开市场。上述媒体援引接近一汽吉林方面人士的消息称,一汽吉林之所以陷入经营困境,与其产品研发未跟上市场节奏、在新能源领域布局缓慢等因素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在控股一汽吉林后,宝雅新能源曾计划在三年内登陆资本市场。此后,宝雅新能源通过改名、引进新股东等方式,为IPO做准备。但时至今日,宝雅新能源依旧未完成上市,也没有递交招股说明书等动作。
前有哪吒紧急“自救”,后有极越突然“原地解散”,现在一汽吉林也陷入经营困境,这表明国内汽车行业的洗牌还在加速中。不过,随之而来的员工安置、车辆售后等问题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