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BCI 之后,国内的炒鞋市场已经正式进入了 2.0 时代。
曾经的炒鞋,更多是借助品牌方(以国际品牌为主)热门鞋款的超高热度和市场渴求度,通过各种手段(包括Bot,走店铺后门,雇人排队)来尽可能多获取产品数量,并且在二级市场进一步牟利。
当然这个牟利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有多轮的经手和操作,最后到消费者手上的价格,已经让不少人赚了挺多钱的了。这也是大家对鞋贩子最初的了解和认识。
但这个模式对鞋贩子进一步牟利而言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本身对于「哪些鞋子有热度」这个产业链的核心内容,缺少足够的掌控力。
举个例子:当耐克宣布要和 TS 发售联名的时候,贩子们自然可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但这本质上还是看耐克脸色行事。更何况,这样的热门鞋款,并不是天天都有,品牌控制也越来越严格,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想来分一杯羹。
对贩子而言,不是长久之计。
他们如果真的想赚更多的钱,那就必须要有能力制造「热度鞋款」。也就是说,贩子们需要有能力把一些本来热度一般的鞋款,变成一鞋难求,让大家趋之若鹜的款式。
-
这样的操作模式,对贩子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产业升级」。他们从原本的被动等待热门鞋款发售之后才行动,变成了主动创造热门鞋款。这样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不仅仅是产品方面,更是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比如货量。在「被动」的时代,贩子一项最大的任务就是收集货量。但超级热门的鞋款,大家都是一窝蜂挤破头。所以贩子收集货量难度大,成本高。并且这类鞋款,品牌方本身也有细致入微的发售策略,贩子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耐克的倒钩以及阿迪达斯的 Yeezy,都是「被动时代」的标志性鞋款。围绕着它们,也都有着很多非常著名的贩子事件,比如打架抢货。
但在「主动」的时代,贩子瞄准一款有潜力的鞋子之后,可以先在热度一般的时候先将市面的库存用最低的代价收集到自己手中。这样在贩子发力炒作出热度之后,手里牢牢掌控着货量的贩子们,自然可以牟取暴利。
-
从「被动」到「主动」时代这个过渡期,最标志性的鞋款就是 Nike Dunk Low。客观来说,2019年开始,耐克确实也计划通过联名的热度以及货量的把控,将 Dunk 的整体热度带起来,并在2021年实现比较大的生意规模。比如现在耐克的 Range 中,已经有常青延续款的 Dunk 接受订货。
但鞋贩子却没有和以往一样,只是追随者冰激凌,TS等几款顶级热度的联名,而是瞄准了整个 Dunk 系列。在 Dunk 系列的炒鞋链里,鞋贩子第一次进入了更上游的位置,他们在尝试用各种方式,为每一款 Dunk 制造额外的热度和卖点。
其中最成功的,无疑是红白的「王一博同款」。
这款元年配色的 Dunk Low,超出了之前所有明星同款的市场表现和热度。这背后,自然有王一博超高的流量和人气加成,但最大的推手,无疑来自鞋贩子市场。王一博 Dunk 的成功,是这个鞋贩子这个行业第一次大规模成功地将一款鞋子的热度推高到一个本不会有的位置。注意,是大规模。
至此之后,鞋贩子就开始更多开始「向上」开始影响自己的产业链,甚至之前最极端的一个情况,鞋贩子P了一双王一博穿某品牌鞋款的照片,并顺利在二级市场高价卖出了不少数量。
没想到,运动品牌行业里「产品为王」的道理,终于也被鞋贩子们彻底掌握了。他们知道跟着耐克阿迪后面跑,永远是被动的。有能力创造出「爆款」,那才能保证利益最大化。
-
看到这里,应该就能明白 BCI 之后各种疯狂涨价让人看不懂的李宁产品。
客观来说,李宁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相关机制来尽可能防范鞋贩子的侵扰,而肖战的代言以及各路明星纷纷开始上脚李宁,更是让鞋贩子看到了更多商机。
于是,一场「鞋贩子造星」活动轰轰烈烈开始了。中国李宁以及篮球产品线的许多款式,在李宁本就不怎么充足的供货下,大量被鞋贩主动扫货,以至于众多大货款式在网上都需要加价,部分老鞋款价格被极度拔高来营造李宁整体「一鞋难求的局面」。
以至于现在二级市场很多李宁鞋款的价格,成了行业里从未见过的奇葩存在。消费者甚至问出了一个他们对耐克阿迪都没有问过的问题:专卖店里的产品可以原价买吗?
在如此乱象的背后,是鞋贩子第一次尝试全面占领产业链的高地。他们成功将普通的款式变成了二级市场的加价甚至是高价款。
-
当然,在鞋贩子这一轮操作升级的背后,始终有着得物的身影。这也是明眼人看得到的。
因为当鞋贩子想要自己创造爆款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最直观让消费者能感知到的方式。具体来说,贩子疯狂炒作王一博同款,但最后必须要让消费者感知到,这个「同款」真的很值钱,或者很火。
那就是二级市场的价格呈现。
曾经的1.0时代,普通消费者想看看价格,基本就是看看淘宝。玩鞋子比较多的,会看看连接不怎么顺畅的 Stock X。所以对贩子而言,二级市场的价格情况也只能看海外的情况。
而在得物的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之后,消费者开始习惯性打开毒来看看价格。有一个本土的平台成了大家评判价格的标准,对鞋贩子而言,那简直是最大的福音。于是,在我们看到多次争议事件中,得物都牵扯极深。
「价格都是卖家行为,得物只是平台」这成了万能的保护伞。
-
很多事情,在越跑越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