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求事,往往苦求而不得,但倘若我们向内克己,或许会见诸事不期而成。
前些日子
刚好聊到过《曾国藩传》
,谈到他通过不断写作的方式来鞭策自己和影响身边的人。比如他写了很多日记,也写了很多信。
他写日记批判自己挺下狠手,跟人吵个架啦,偷看了个美女什么的,都会毫不留情地在日记里抽自己。曾国藩的信也都很有料,他常与自己的亲友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掏心掏肺,拳拳之心溢于纸面,经常有醍醐灌顶之言。
不过曾老师实在太能写了,留世的文字汗牛充栋,全部读完很花时间,所以效率起见呢,一般都是读文选。在众多曾国藩文选中,梁启超编录的《曾文正公嘉言钞》可能是最著名的一本。
说起来梁启超应该算是曾国藩同年代的人
(曾国藩去世于 1872 年,而梁启超生于 1873 年)
,同时又是跨时代的人
(曾国藩用一生陪伴清朝走向暮年,死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那一年梁启超 38 岁)
。
所以由梁启超来编录曾国藩的语录精华,既有背景传承,又有时代意义。这本书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也被很多人摆在案头,作为学做人的参考手册。
正所谓僧见僧面,佛见佛缘,冯唐从这本册子中看到了「成事」哲学。他的商人背景和多年管理咨询经验,让他悟到了曾国藩这些思考背后极具操作价值的管理学道理,也就是「如何做成事情」。
同时,他的作家嗅觉又让他有充足的笔力去解读和延展曾国藩的思想,
一般写经管类作品都是纯商科背景的人,可冯唐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作家,对文字的敏锐不可同日而语,这基本属于降维打击。
冯唐用这样特殊的交叉背景,一字一句地品读了《曾文正公嘉言钞》,写成了这本《成事》。
他的展开,依然沿着曾国藩的传承,同时对我们而言又更具有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他会从曾国藩的一两句感慨起笔,讲到生意,讲到管理,讲到职场的人情练达,战略的起承转合。
(曾)不轻进,不轻退。
(冯)风险投资圈,对这句话应该深有体会。投那些和时间做朋友的项目,那些朴拙勤谨、有恒就能有成的项目,风险可控,回报高。
这不是我们以前看到的那种《曾文正公嘉言钞文白对照本》,而是以曾国藩思想为线索的当代成事指南。每一页从文言到白话,从短促的思想光点到娓娓道来的处世原则。常引得我来回反复重读,好像是冯唐帮我理解曾国藩,又像是曾国藩为我提炼冯唐,颠来倒去,妙趣横生。
我也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成事」这个词儿。
之前常有朋友问我,怎样去发掘没有经验但有潜力的人才。我思来想去见过的人,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一个人身上会有一种能把事情做成的气质,这种气质跟具体做的是什么其实关系不大。
比如我有一个高中时期的朋友,上大学第一天就把一双运动鞋卖给了宿管阿姨,大学期间经常倒卖个电话卡或者帮人送个盒饭什么的赚点儿钱,甚至建立了电话卡销售网络,临近毕业据说还组织人跟运营商谈判在宿舍周围安装基站改善网络信号。
这样的人即便从来没做过产品设计,没写过一行代码,但他身上洋溢的这股子把事情办成的气质,就会让你愿意相信他不论选择哪个行当,应该都能做得不错。
我一直想搞清楚这种「成事」的气质究竟是什么,如何培养,但并不是特别得要领。读冯唐这本书的时候,我逐渐理解了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道理:
其实成事就是做人,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修炼自己的心性,塑造强悍的三观,养成良好的习惯。若我们一味向外求事,往往苦求而不得,但倘若我们向内克己,或许会见诸事不期而成。
(曾)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冯)精神足,注意力集中,做事情专注。专注之后,如果累了,不要勉强,给精神留点余地,明天再干。人过了四五十,太阳落山以后,如果有一件事,需要提一口真气才能说:「我能干,我今晚能干完」,就不要干,明天再干,否则就没有明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