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电影铺子
铺子每天为您奉上各种电影大餐,电影小吃,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欢迎关注,欢迎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青年报  ·  热搜第一!票房已破22亿,导演回应“啃老”​三年 ·  14 小时前  
看电影看到死  ·  演员报名|北影节“BE SEEN光幕计划” ·  1 周前  
电影工厂  ·  烂到发笑,我都替演员尴尬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电影铺子

全国最尴尬的谈话节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电影铺子  · 公众号  · 电影  · 2018-08-22 22:25

正文

有些节目,你以为它一季就完蛋了。


结果,它竟然是打不死的小强。


竟然一而再、再而三。


不是别的,我今天说的就是让人无比“尴尬”的——《十三邀 第三季》



16年,《十三邀》横空出世。


口号很响亮:带着偏见看世界。


在接下来的两季节目中,许知远亲自示范了什么叫做尬聊,什么是最让人不舒服的主持人。


别的不说,请看看嘉宾们的表情:


李安:我就是。。。

冯小刚:这是一个。。。

罗振宇:。。。


与许知远谈话,确实会让人不爽。


但是,耐不住《十三邀》第三季还是照样来了。


这一次,又有哪十三位会受到他的“折磨”呢?


目前,知难而上的有张艺谋、王石、陈冲、李宇春、孟美岐、王菊等。



这些嘉宾,他们是某一行的大佬、新人,或功成名就,或初出茅庐。


他们对自己、对这个行业、对这个社会有哪些看法呢?


不按常理出牌的许知远,又能逼迫他们说出怎样的秘密呢?


目前,第三季只出了一集,嘉宾是“国师”张艺谋



张艺谋,我想大家对他是熟悉的。


他的成就无需赘言,《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等,随便一部,都足以名垂影史。


他的争议也众所周知,电影越拍越烂,超生,林妙可奥运会假唱等,也是各方面齐全。


节目中,许知远肯定是不会“舔”他,而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的。


为什么要拍《长城》呢?


三个字:虚荣心。


刚接到剧本洽谈时,张艺谋一开始是拒绝的。


原因很简单:爆米花大片,剧本老派,老外来中国滚床单,中国写得不像中国。。。



原来,这些张艺谋都“预料”到了。


那怎么还是接一个“必烂”的片呢?


因为经纪人的一句话:一部中国电影,在全世界150个国家首周上映,同时开花。。。


哎哟,这么一听,张艺谋心动了。



心动了,所以张艺谋就不管了,接。


为了《长城》,他搭进去了三年半的时间。


当然,吃力不讨好,影片最后骂声一片、票房也扑街。


对这次尝试,张艺谋坦言,没有后悔。


至少,他学到了一件事:做回你自己。



至于其中的虚荣、名利,张艺谋更是坦言:自己就是一个俗人。


正如李宗盛所唱: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在张艺谋看来,今天的导演,如果声称自己没有一丝杂念,他根本不信。


你可以清心寡欲,少受干扰,但完全没有,他不信。


所谓纯粹、所谓为了艺术,都只不过是一种姿态,或是对媒体的宣传词罢了。



这一点,我觉得,张艺谋还挺实在的。


甚至,张艺谋的实在,可以说是一种对自己和行业的“背叛”。


面对许知远,他谈了自己对今天中国电影的看法。


现在,中国电影的现实是票房上去了、质量下来了。


为什么呢?


张艺谋说:人才的成长跟不上市场的速度。



中国的电影市场就像一个暴发户,是用大数据制造电影。


而人毕竟不是电脑,跟不上节奏,就只能往里面注水了。


他坦言,现在的很多导演“接单”都接不过来。


每个人的手里要是没有三单五单的,都不叫干电影了。



所以,“五年磨一剑、十年磨一剑”要么是不识时务者,要么也只是宣传词。


我们常说的匠人精神、对完美的追求、艺术的打磨,操作起来太难了。


除了揭短影视圈,张艺谋也不忘自黑。


对于自己的电影,张艺谋一直是保持清醒认识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不过,操作起来就不一样了。


关起门来:不行,拍的不好。


面对媒体:好,用心之作。


为了宣传,他必须说些违心的话。



对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同样是个双面人。


台上:我打10分。


台下:我打7分。


对于团队,张艺谋绝对给10分,但对自己,他还是不满足。


然而,在那样一个场合,面对全世界,他只能说10分。



很显然,张艺谋很世故,很世俗。


你也可以说他八面玲珑、处事圆滑。


不过,他和他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其实都是被大时代洪流所裹挟的个人。


不同的是,他的电影人物常被浪潮吞没,而他却是个弄潮儿。


从影30多年,他从第五代的领军人,到商业大片的开拓者再到大国形象的宣传者,人生可谓一帆风顺、步步高升。


那他早期电影里的苦大仇深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真如某些批评者所言的“贩卖民族苦难”,取悦、献媚西方吗?


并不是。


关于那些电影,有两点必须要谈。


一,张艺谋自身的生命体验。


张艺谋生于1950年,父亲是黄埔军校的军官,母亲是大地主。


可想而知,在他成长的时代,他的出身是多么具有“招黑”属性。



从21岁到28岁,张艺谋在棉纺厂当工人,当了7年也入不了团。


那时候,厂子每次开大会,当领导说党员和团员留下时,全会600人,只有张艺谋一个人站起来默默离开。


那种与众不同,那种茕茕孑立,是张艺谋一辈子的阴影。



可以说,张艺谋深知小人物被大时代碾压的痛。


喊不出来,只能默默承受。


那份苦大仇深,是内在于他的生命体验的。


二、时代精神。


电影永远是时代的镜子。


在许多人眼里,中国电影的最高成就在上世纪8、90年代。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自然也是那个时候拍的。


那些电影,为什么具有那么饱满的情感、和深刻批判力呢?


因为,那是一个全民谈文化的时代。



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创作者,对文化都充满了自觉。


电影对他们来说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窗口。


那种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如狼似虎的。


而今天不是,今天是全民谈娱乐、谈票房的时代。



曾经,世界艺术电影大师的片子可以挤进年度票房前十,无数人排着队去看。


而今天,这些曾经的超级大片被束之高阁,成为了闷片。


甚至,任何深刻的,高雅的东西都没有可讨论的空间,只有两个字:装逼。


在这样的时代,张艺谋想拍出下一部《活着》,确实不容易。


关于这一点,他倒是很早就看清楚了,人想要超越时代,太难。



看完这一集,对张艺谋,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他是那个大导演,但更是一个有各种私心杂念的俗人。


当然,关键是,我们发现,丰富的他是如此实在、如此有趣。



发现新的一面,或许是《十三邀》最大的意义。


《十三邀》有一个slogan:带着偏见看世界。


我想,这里的偏见不是指对客观事实的错误态度,而是某种立场和姿态:对同一化的拒绝,对党同伐异的对抗。


很多时候,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我们只看到了一面,但却常常一面即整体。


甚至,我们拒绝听别人的不同看法,非黑即白,非友即敌。


而《十三邀》就是专门制造不同看法的。


关于人生,张艺谋有自己的看法。



李宇春有自己的看法。



王石有自己的看法。



孟美岐和王菊也自己的看法。



他们的每一个看法,可能都和你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需要和每一种不同的想法争个对错吗?


不需要。


这就是多元的现实,灰色的现实,也是开阔的现实。


我想,在这个宽阔的世界中,我们还是学会做一个不狭隘的人吧。


这样,我们会活得更舒坦一些。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