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珠笔 5 元一支,买 3 支需要多少钱?
类似的题目,谁小学没做过?
如果你顺手写成:3×5=15元,能得分吗?
我读小学的时候,这种写法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写成:5×3=15元,才能得分。当时老师总是强调 3×5 表示 5 个 3 相加,即3+3+3+3+3,而 5×3 表示 3 个 5 相加,即 5+5+5,显然后者才符合题意。
实际上,很多小学老师都认为:过分严格区分 5×3 和 3×5 是吹毛求疵,是呆板、机械的做法,容易遏制学生的思维;而等后来学到乘法交换律,又要和学生说:5×3=3×5,不是多此一举吗?
但没有办法,当时的考试规定是一定要写成 5×3 才得分。事关考试升学,学生的前途命运,尽管老师心里有疑惑,甚至是不满,也是没有办法的。
后来张师(张景中院士,小编注) 知道了这个事情,写了几篇文章,得到多数小学老师的认同。有老师也写文章回应:从学术讨论上来说,大家的想法基本是一致的。问题是考试怎么办?
张师虽然不在小学教书,但是小学老师的心情他是非常理解的。他知道,在中国考试分数决定一切,不解决考试的问题,说什么也没有用。
于是张师写信给教育部的领导刘坚教授,表达老师们的呼声和自己的看法,刘坚教授觉得这个建议很有意义。后来,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3 个 5 可以写作 3×5,也可以写作 5×3,3 和 5 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有了正式文件,老师们心中就有底了,学生们没必要区分得那么辛苦。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中间有张师的辛劳。
历史往往会重演。现在小学数学中有一类题弄,叫做找规律,譬如给出一些数,让你观察并总结规律,猜测下一个数。这种题目不只是小学中有,很多考试中都有,譬如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于是网络上、QQ群里,都不断有人问起。
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给出1、2、4、8、16,下一个数是?我们可以认为是32,因为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
给出1、4、9、16、25,下一个数是?我们可以认为是36,因为前面每个数都是自然数的平方。
给出1、1、2、3、5、8,下一个数是?我们可以认为是13,因为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等于前两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也叫兔子数列。
给出1、2、6、42、1806,那么下一个数是哪个呢?我们可以认为是3263442,规律是这组数的第一个数是1,后面的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以这个数加上1。验证如下:1,1×(1+1)=2,2×(2+1)=6,6×(6+1)=42,42×(42+1)=1806,1806×(1806+1)=3263442。
类似地,给出一组数:1、4、14、45、139,可认为规律是这组数的第一个数是1,然后:(1×3) + 1=4,(4×3) + 2=14,(14×3)+3=45,(45×3)+4=139。
给出60、30、20、15、12,可认为规律是这组数的第一个数是60,然后:1/2×60=30,1/3×60=20,1/4×60=15,1/5×60=12。
看了这么多例子,你是不是摸出了些门道来呢?这类问题,有些较简单,但有些却很难让人难以捉摸,很难猜到出题人所指的到底是啥规律。这类问题这几年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现,难倒一大批人。
我们要特别强调:这种找规律,是一种不完全归纳。给出若干个数,是不能完全确定下一个数的。就好像你发现“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能推出“四”是四横么?
我们此处所谓的发现了规律只是这组数表现较为明显的规律而已,并不唯一。可能另外的人从别的角度给出答案,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譬如1、2、3、4、5、6、7后面一定是8么?不一定。也可能是1啊,想想周日之后是不是又是周一?
又譬如2、4、8、16后面一定是32么?不一定。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几何解释。如图,圆周上有2点,将圆分成2部分;圆周上有3点,将圆分成4部分;圆周上有4点,将圆分成8部分;圆周上有5点,将圆分成16部分;圆周上有6点,将圆分成30部分,而不是32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