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在最后一天留在南京
》的番外,我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参加了名为“江上相逢无纸笔”的跨年诗会。那天早些时候,我觉得自己“
已经无法集中精力去调动感性部分了,成了一个动物
”,这看起来是促成此行的情感基础,实际上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某位诗人在台上讲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小孩问诗人说你是诗人吗,诗人说是,我是最厉害的诗人,小孩说哦,那你为什么天天流泪呢,诗人说你以后会明白,诗人就是这样天天哭泣的,你也会成为一个诗人。
“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说,“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我已经无法为生活哭泣了,都是生活使我哭泣,这也是永远失落的一部分,于是我很久没有写出诗。
关于诗人与哭泣的痛苦,我莫名想起王小波对他外甥说的话,“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千百年来都是如此,时空的链条将那一端
遥远的痛苦传到这一端,艺术家捕捉这样的颤动而创作别人的痛苦。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人,创作的是自己的痛苦,他自己就是痛苦之王,如加缪所言,与坐在斗兽场的观众席上创作的艺术家不同,有些人是自己身处斗兽场上,一边听着狮子咀嚼骨头,一边创作。
有些嘉宾同时占据了诗人和政府官员的身份,令人感到魔幻,他们要么不是好诗人要么不是好官员,事实来看倾向于后者,因为他们没有为某些诗暴跳如雷。诗会的主题是“江上相逢无纸笔”,也就是说全靠传语,再加上视野太差,我几乎不能留下几首诗的印象。
叶匡政老师读了一首《我们都是木头人》,有点赛博朋克的味道,“......你还活着/你还做梦/你还有三天的路才到达目的地/你的双手还未被捆绑/你还能背叛与撒谎/看看这些怪物吧/除了繁殖/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大概是和一直在想的成为人还是动物相契合,大概诗人是不能做动物的
,结尾一句
我记得很清楚,
“
我就是死,也要走在人的大路上
”。
潘知常老师朗诵了穆旦的《赞美》,穆旦一遍遍写道,“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前提是“
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这首诗写于1941年,36年后他在黎明到来时死去,他说,“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
一代代过去了,年轻的诗歌爱好者大多似乎没有什么长进,仍是“
我如果爱你
”、“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甚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还有一位浮夸得令人尴尬癌的朋友。算了,诗歌鄙视链可能是最脆弱的一条,例外太多没有规律,一位大叔朗诵的《将进酒》就很好,一位东北姑娘自己写的诗非常酷,她将成为下一代的中坚力量。我本来为自己打好了腹稿,终于没有抵过睡眼。睡过去前看见著名诗人廖伟棠上台,他刚听完李志演唱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