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7年,全国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已经超过12万6千家,遍及城乡街道,可谓近在眼前,然而关于商业银行的结构和运作却是鲜为大众知,不得不谓远在天边。银行是金融的基石,银行股更是大盘行情不佳时的支撑股,因此能否看懂银行股尤为重要。
一、知己知彼且看银行业务构成
银行的业务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
1.1 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资金获取收益的业务,同样由三部分构成,贷款业务,债券投资业务,同业资产及同业投资。
贷款业务广为人知,也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即通过发放贷款取得利息收入。
由于放款实际上已经脱离银行的管辖,所以贷款质量直接影响银行能否收回放款取得收益。从放款对象划分,贷款可以分为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
债券投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日常经营流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债券组合投资以此获得收益。
债券投资主要包括利率债投资,信用债投资,同业存单投资。利率债业务主要投资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由于政府背书承诺,风险性较低。信用债主要投资于公司债和企业债,当前市场的信用违约主要指的就是这一部分。公司债和企业债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发债主体不同,企业债的发行主体为国企或国有控股公司,公司债的发行主体是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
同业业务是指以金融同业客户为服务与合作对象,以同业资金融通为核心的各项务,主要包括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和同业投资等。
同业投资主要形式是信托,资管计划,同业理财,公募基金等,而这块业务也是受资管新规影响较大的业务。
1.2 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被动负债和主动负债。
被动负债主要构成是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也就是大众日常中的储蓄业务。之所以称为被动负债在于银行不具备自主权,这部分吸收的存款数量多少,时间长短取决于存款客户。
主动负债从时间期限上可以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二者的区分以一年作为分界线。短期负债更多的是资金形式,而长期负债更多表现为债券形式。当然在资产和负债端都存在同业业务,主要区别在于资金主体。如果是资金盈余而主动拆出,或者存放同业的属于资产,而资金紧张而从同业借入的属于负债。
1.3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的总称,简单说就是银行仅是充当中介人,并不涉及自身资金的使用。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中间业务包括银行卡业务,融资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理财业务,结算与清算业务等,其中银行卡业务,代销业务以及理财业务三者的比重占据前列。
二、盈利详拆,把握关键指标
投资股票本质投资的是预期收益。一家企业能否带来相匹配的预期收益对股价的变动至关重要,而从基本的经营角度来说其实就是盈利能力的优劣。
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营业收入-拨备-营业费用-所得税
从营业收入来看主要包括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从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来看,利息净收入仍然超过半壁江山,而利息净收入主要取决于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值。能够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主要包括了贷款,证券投资,央行存款,同业资产等,其中贷款资产的规模超过50%,因此需在基准利率的水平上审慎调整利率,以保证利息收入,同时保持与同业的竞争力。在利息支出中,最重要的构成是存款,也是各大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核心任务。由于普遍存在贷款难存款易的情形,商业存款的主动性在客户手中,因此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对于吸储揽储相当重要。营业收入的另一部分收入是非利息净收入,这块收入取决于中间业务,其中银行卡,代销和理财三者的贡献巨大,
在各大银行中,招商银行在非利息净收入的发展最为突出。
如果净利润是一个蓄水池,营业收入就是入水口,那么也同时存在出水口。出水口主要包括了拨备,营业费用和所得税。营业费用和所得税比较容易理解,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相同的财务结构。这里主要理解的主要是拨备。拨备指的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也就是对风险的计提准备金。如果拨备不足应对坏账的能力将下降,但拨备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利润虚减。而拨备主要受政策和贷款质量影响,政策有人民银行指定,商业银行无法改变,而贷款质量是实实在在可以由银行控制的,
因此一家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查能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当重要,而反应到指标上主要在于坏账率。
就坏账率来说,国有行中,中行的坏账率相对较低,股份行中,光大银行和兴业银行表现较好。
三,基本面指标——规模扩张
资产规模的扩展是企业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对于商业银行同样适用。但是不能盲目关注资产规模扩张,谨记资产规模扩张是把双刃剑。
受益于经济大环境的持续增长,2004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保持高速增长。规模扩张有利于银行扩大市场覆盖面,分散经营风险,也利于银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盈利能力。但是在强监管和GDP增速趋缓的趋势下,未来资产规模增速将稳中有降,低于15%是常态。
但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商业银行的资金存在短借长用、期限错配严重的情形,导致杠杆效应持续放大,潜藏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一旦货币政策收紧,“去杠杆化”进程被迫加速,银行不得不大量收缩同业业务和票据融资,此时市场的清偿能力和流动性问题将面临严峻考验。
因此,银行必须回归稳健经营本源,发展规模增长与存量优化并重的模式。国有银行在这方面表现相对稳健,而股份行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的表现较为突出。
四,基本面指标——净息差
净息差是指利息净收入与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公式表现为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资产规模。利息收入的核心是贷款,利息支出的主要成分是存款利息支出,因此存贷息差是净息差的核心。
从大周期上看,加息周期,息差走宽,降息周期,息差缩窄,从具体个股上看,各行基于存贷款期限,客户结构以及风险偏好而在基准利率上的调整影响颇大。
通常在资产端收益率较高而在负债端成本较低的银行能够拥有较高的净息差,从2017年各大银行的净息差来看,五大行表现稳中向上,股份行中招商,平安表现抢眼。
五,基本面指标——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信用风险主要考虑两个维度:
1,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扩张时期,市场经济上行,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强,违约率下降,信用风险相对较低;经济紧缩时期,企业经营恶化,不能按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上升,信用风险增大。当然不同的行业存在不一致的行情,因此行业经济景气度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
2,企业微观面,当市场出现突发事件儿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时往往导致信用风险增大,此外企业的策略失当,经营不善也会使得信用风险提高。
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直接反应到不良率上。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有明显的改善,近期来说,五大行不良率持续下降,其中农业银行实现不良总额和不良率的双降,股份行中,多数银行不良率有所改善,但是浦发银行不良率控制有待改善,拨备计提存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