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极客
北京合生基因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Syngentech Co., LTD.)是一家专注于合成生物学在科研和医药健康领域应用的生物技术公司。合生基因致力于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者提供世界一流的个性化合成生物学技术服务与科研产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探索  ·  Nature Methods | ... ·  3 天前  
BioArt  ·  Nat Immunol | ... ·  2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药物发现的AI时代:我们已经实现了吗? ·  4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2024年生物制药行业裁员超2.4万,融资与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极客

读100G文献、发180+影响因子的文章是什么样的体验?清华科研学霸们的经验!

生物极客  · 公众号  · 生物  · 2017-05-26 12:41

正文



读100G文献、发180+影响因子的文章是什么样的体验?清华科研学霸们的经验!

最新一则消息传遍了小编周围的朋友圈,新一届的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提名火热出炉!


这里小编整理出来他们的一些经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场盛宴!


博士三年回家不超过15天


良好的习惯+端正的态度


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科研有风险,失败的概率很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逆境和失败。只有静下心来思考,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才能有所收获。


在面对竞争和失败的时候,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他能镇定、积极做下去的法宝。


深入思考,谨慎论证


李胜明,机械系2012级直博生,师从张弓教授,研究方向是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开发及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平台的摩擦起电研究。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6篇(其中5篇IF>1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良好的习惯+端正的态度”是李胜明做好科研的关键。“良好的习惯”在于对所在研究领域前沿动态的持续关注、对各研究环节合理的时间安排以及适时的归纳和总结。“端正的态度”在于对待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


在科研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行动力,一旦发现问题,就会深入思考、谨慎论证,这对于他的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科研总是有一点“意外”


陈琨,精仪系2013级直博生,师从李岩教授,研究方向是光学成像。目前总计发表SCI论文8篇,实现了国内第一套全光纤的非线性拉曼光谱显微成像系统,获得了目前最快的单条宽带相干拉曼光谱采集速度。


入学不久,陈琨的课题经历多次更换,从光学测量到拉曼光谱,又从非线性拉曼光谱到无标记的光学成像。面对新的课题,他“厚着脸皮去请教他人,给他们发邮件进行交流,建立联系”。他总结道:当周围的人都不懂、无法给予指导时,同行之间的交流尤为重要。


“2个脉冲”的意外现象让他找到了方向,获得“小小的成就感”,这也坚定了他继续走在科研道路上的决心。“前途永远是未知的,你永远不知道以后会走到哪里”

看教父、听科恩、读PAPER


打破设定,冷门亦繁华


黄俊,汽车系2012级直博生,师从张剑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车用电化学动力源(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表征和理论。读博期间,累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3篇。


他所提出的金属溶液界面模型,引领了金属表面荷电行为的非单调新范式,被誉为是“解决了一个电化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疑难”,获美国化学会编辑选择奖。他涉猎广泛,在博士第四年才确定博士论文课题,然后一举开辟了车用燃料电池构效关系研究的静电作用新视角。


“喜欢做研究,因为它纯粹、深邃、永恒。”,他打算毕业后回家乡,继续自己的研究生涯,颇有几分“远离众人趋之若鹜的名利,到偏远之处开创新的天地”的醉心科研之敢为人先的不凡气度。

三年级末,科研才刚刚开始


常乐,电子系2012级直博生,师从张志军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线设计。目前,常乐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13篇、EI论文4篇,已授权专利3项,并受邀担任本领域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前期预研项目均以失败告终,到三年级学期末,科研工作还是看不到头绪和方向,这使常乐大受打击。“只要有所收获就好”,他及时调整心态,每周坚持阅读文献,这让他发现了研究领域的一块空白。根据他提出的新型天线理念设计的宽带三角腔级联阵列入围2016年国际微波与毫米波会议(ICMMT)学生竞赛环节,根据相同思路设计的空气介质毫米波槽阵列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NCMMW)学生优秀论文。


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没有任何捷径,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科研有风险,失败的概率很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逆境和失败。只有静下心来思考,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才能有所收获。

做有意义的交叉科研


边丽蘅,自动化系2013级直博生,师从戴琼海教授、陈峰教授,研究课题为计算摄像学、计算显微成像,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被引用100余次。


从本科学习电子专业到博士探索光学显微,从算法优化到硬件设计,从计算机视觉到高性能显微成像,他站在学科交叉的十字路口,探索不同学科碰撞出的创新火花。“通过从不同学科汲取新想法新思路,我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科研,将成果真正地应用在生命科学领域,解决迫切问题”。


“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科研的节奏、每天多做一点点”是边丽蘅对科研品质与内涵的理解。主动与导师沟通科研思路而不被动接受,仔细揣摩实验原理而不盲目尝试,合理安排运动与作息保持充沛的精力,都是他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法宝。

磨刀不误砍柴工


陶璐琪,微纳电子系2012级直博生,师从任天令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石墨烯的新型柔性器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EI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提出的智能石墨烯人工喉引起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陶璐琪的科研经历可以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来概括。读博前三年,他几乎无文章产出。但2016-2017年这两年内,共发表5篇SCI,2篇EI,其中包含微电子领域顶级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及顶级国际会议IEDM等,并受国际著名半导体厂商Lam RESEARCH之邀前往美国总部交流访问。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收发同体的集成声学器件,该器件能够作为聋哑人的翻译器,并将聋哑人“无含义的声音”转换为频率、强度可控的声音,从而有望帮助聋哑人“开口说话”,该工作得到了新华网、环球科学、凤凰网等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此外,他还在微电子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EDSSC上以第一名身份获得BEST STUDENTPOSTERAWARD(全球4名,中国大陆唯一)。

视野、心态、努力


张振,工物系2012级直博生,师从唐传祥教授和斯坦福大学ZhirongHuang教授,主要从事高亮度电子束、自由电子激光等方向的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PhysicalReviewLetters等SCI论文9篇。


谈及自己的科研经历,张振说自己有点幸运,但也很普通。幸运的是在博士学习前期就有机会接触到学科最前沿,了解学科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至少我没有在研究选题上就输给别人”,对专业全面的认识让他更加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普通的是研究工作中也会经历种种挫折,也需要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博士期间养成了乐观的心态,对于遇到的很多困难,“我会想开一点”,张振打趣说。最开心的时刻,永远是实验做出来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研究目标,张振说“我希望能做出得到同行广泛认可、对学科领域进步有贡献的工作,这是我现在工作的动力。”


多交流、多读文献,把思路、眼界大开,是张振在学术研究中一直坚持的。“现在感觉,博士期间工作的最大作用是入门。只有将自己融入到了专业中,才能找准方向,发出自己的声音。”

影响因子180+的背后


彭翃杰,化工系直博四年级,师从张强副教授和魏飞教授,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目前共发表SCI论文43篇,H因子21,总引用超过1600次。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7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85,ESI高被引论文6篇,ESI热点论文1篇。获得美国材料研究学会研究生奖,是当年大陆地区在该国际材料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上的唯一获奖人。


科研除了坚持,还需有好的习惯。从大三开始,彭翃杰就保持着每天浏览前沿学术论文的习惯,他有2400多个文件夹,目前下载文献总量已达100G,虽然数量巨大,但他脑袋里会有一个树形图,清楚的记忆着树的主干和分支,甚至哪片叶子出自哪个树干他都可以脱口而出。对于英语不好的彭翃杰来说,最初看论文要一个词一个词的查,而现在他只需几分钟就能浏览大概,感兴趣的再细读,效率比以前翻了几番。


四年的博士生活让彭翃杰变得自信、从容、更加专注,对于未来,他仍然会“好好做科研”。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罗昭初,材料学院2012级直博生,师从章晓中教授,主要从事磁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博士期间,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包括两篇AdvancedMaterials论文。申请国家专利6项(其中2项已授权),多次受邀在顶级国际会议上做汇报,并荣获第十届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


“研究的课题必须要有深远的意义”,这是罗昭初的初心。通过了解前沿科研动态,他发现计算机的核心部件—逻辑芯片正面临着巨大的问题,磁逻辑器件正可以提供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他每周工作60小时,累了就去跑步,甚至在陪女朋友逛街时,也会自己偷偷想一些科研问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罗昭初认为同行、跨行沟通非常重要。多交流,更有可能迸发思想的火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