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昨天  
鱼羊史记  ·  女人动情后,控制不住的6个生理反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台湾民主国:甲午战争后的宝岛军民抗日记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1-04-08 08:3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失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清朝将台湾澎湖等岛屿割让给日本。 事实上在战争爆发之初,日本政府就将台湾拟定为将要侵占的目标之一。首相伊藤博文在给大本营的训令中提到:在朝鲜战场决出胜负后,务必分兵两路。一路占领威海卫,歼灭北洋舰队。一路南略台湾,夺取通向南洋各地的战略要冲。

为了达成此战略企图,日本联合舰队掩护一个特别支队于1895年3月登陆澎湖岛,击溃守岛清军,并在此建立了登陆台湾的前进基地。

战争前的清军布置

清朝时期的台湾总督衙门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自持有条约在手,和平接收台湾应该不是问题。 但留守台湾的清朝官兵和台湾百姓却并不甘心简简单单的沦为外国臣民。士绅洪弃生就在《瀛海偕亡记》中写道:自古国之将亡,必先弃民,弃民者民亦弃之,......今负之以大清之大,重之以本岛之庶,而不能有为,天下孰有痛于此者乎?台湾军民以唐景崧、刘永福等不愿弃台的官员大吏为首,各地士绅民团为后继,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保台战争。

抗击日本占领的主要力量,在前期主要是原驻防台湾的清军。后期则主要是台湾地方乡绅率领的民团义勇为主。 可以说,抗日登陆战争是一场清朝官员首倡激励,台湾士绅广泛动员,台湾民众大量参加的全民战争。台湾人的坚强抗击,给侵台日军造成的意料之外的重大打击,并成为了整个甲午战争中,由台湾人自行谱写的一段悲壮插曲。

英军素描画师笔下的清朝台湾驻军


作为清朝海防前哨,台湾的驻军不可谓不多,防御不可谓不严密。 1885年台湾自道晋升省以来,奏定的防军共36个营,炮台11座,并配有军械局、筹防局、制造局等机构。到甲午前夕,由于朝鲜局势紧张,台湾驻守清军极力扩军备战,由署理巡抚唐景崧等主持操办,扩军至约50-60营,后又增加至各种名目的防营100个以上。论饷银,全台每年实收税款进项三百几十万两,库银余额六十万,以及户部和南洋大臣接济一百几十万两,绝无缺饷的困扰。军械方面,则有前后膛步枪十余万枝,其中小口径毛瑟枪三万余枝,毛瑟子弹280余万发。全台有各种火炮三四百尊,每尊火炮储备了五六十发炮弹。唐景崧自己也认为,甲午开战时的台湾军队、饷械都是当年抗法战争时数倍,防守绝无问题。

但纸面上的数字,和真实的备战情况完全是天差地别。 名册上的一百多个防营,其实际营数不超过一半,而临时招募的兵丁,多半是流氓、无业游民甚至是乞丐,登记一个姓名,发给一支枪就算是一个士兵了。这样的军队既未加训练,又毫无纪律,在抗击日军进犯时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全台十多万枝枪中,储备在仓库里的前膛枪不但过时。且保养不力,多有机件枪管锈蚀的情况。唐景崧临时叫人回大陆采买军火,却不顾良莠,只管大量收买。甚至于购买到了鸦片战争时代英军丢弃在大陆的废炮,空耗了大量军费。唐景崧又并非善于指挥的将领,他将全台较有战斗力的刘永福、林朝栋二军部署在中部、南部,关键要冲则完全依赖自己招募的军队驻守。

清朝的福建-台湾总督印章


日军来袭

台湾民主国旗帜


1895年5月15日,在确认清朝已经将台湾割让日本后,唐景崧和台湾士绅商议宣布建立台湾民主国。 试图用“台湾自立”的名义,换取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的干预。日军发现台湾无法轻松接收后,也火速抽调驻守东京的近卫师团编成台湾派遣军,准备强行登陆台湾,以武力削平台湾军民的反抗。

5 月29日,日军先头部队在台北府城附近的澳底登陆,然后沿南北两条小路进攻基隆,并击退沿途的“民主国”军队。6月2日,清朝代表李经方和日本方面完成了台湾的交接,从而正式断绝了清朝官方对台湾抗战军民的援助。次日,日军占领狮球岭炮台和基隆港。唐景崧临时招募的军队并未有太多有力抵抗,死伤数百人后退入台北。到了当年6月4日,得知前线败报的唐景崧化装乘德国船只逃回大陆。台北城中军队群龙无首,纷纷溃散。 6月11日,日军顺利进占台北。

进入台北的日本驻军


北部唐景崧抗日失败后,阻挡日军的主要势力变成了当地的“土寇”。这些所谓的土寇,其实包括几种不同势力: 台湾北部溃散南逃的小股清军,台湾义军总领丘逢甲招募的民团武装,以及本地士绅自发组织的义勇。大部分的“土寇”称不上有什么正规训练,也毫无严密的军事组织,手中武器粗劣不堪,但他们正是台湾抗日力量里意志最坚定、地形最熟悉、战法最灵活的一股力量。在近卫师团南下桃园新竹的战斗中,日军所轻视的土寇给他们造成了登陆以来最大的麻烦,并让其遭受了严重损失。

义军即是自发而来,聚而成营,自然也谈不上遵守什么交战原则。于是在日军眼中,他们便成为了“凶狠狡诈之贼徒”。 根据 日军记者记载,日军每前进到一个地方,所遇到的都是面露微笑的善良村民,然则一旦他们发现日军落单或只有小队人马,就立刻展开射击。日军纵想要还击,但乡民的屋宇被密集的竹林所包围,房屋和围墙都用坚固的耐火砖制造,即便是机关炮也很难直接轰塌,围墙上分上下开有多个枪眼,义兵往往占据墙头高处,居高临下的向日军开火,让敌人难以靠近围墙。

为数不多的唐景崧个人照片


当日军和义军全面接火时,往往看到本地居民手持武器,二三十人成群的散布在村庄和田间。既有男子,也有妇女,仿佛是当年包围英军的北美民兵一般。一旦日军移动位置,立即就会遭到义军从四面八方的围追堵截。这些人从远方狙击日军,且射术精准,能够造成不小的伤亡,甚至连妇女也能挺立田垄射杀日军。让日军记者由衷感叹: 这个地方,无论山川草木皆是我们的敌人。

显然,这些举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义兵并不是天生就会游击战的。 实际上在日军未来之前,台湾也并不算是不知兵戈的世外桃源。长期以来积累的原住民和汉人移民的矛盾,以及随处活跃的会党和土匪随时威胁着各处乡村的安全。为了保障地方治安,清政府在台湾村庄中普遍实行了“联庄”制度,即以本地乡绅土豪为首领,各庄壮丁为民兵,数个村庄互相支援,联合守御,乡村中的豪富之家往往也蓄有私兵担负警卫村庄的任务。在长期的武装冲突中,各乡各村摸索出一套“以屋为堡、全民皆兵、敌去我追”的作战方法。这套战法虽然看来并不怎么高大上,却让习惯了大兵团正规作战的日军疲于招架。

绘制于1896年的台湾地图


大局已经

大陆画家按照虚假消息画的台湾捷报图


义兵虽然利用游击战法让装备精良的日军吃够了苦头,但他们本身也有弱点。 义兵的主要目的是“保境安民”,虽然有士绅在战前进行抗日动员,但大部分普通乡民对国家都没有什么明确概念。他们的战斗只是为了简单的将日军逐出自己和附近的几个村庄,一旦日军展开和平攻势,承诺对村庄不加侵害,义军的抵抗就会很快瓦解。同时义军虽然成百千群,但都只是在本地联合的几个村庄活动,日军来则战斗。若日军离开去进攻别的村庄,义兵也不加阻拦。这就让日军有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把握。

为了镇压义兵反抗,顺利占领台湾南部。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记向国内请求增调第二师团和第四混成旅团增加作战。 兵力增加的同时,日军对作战方法也就行了修改,在进攻之前首先进行招降,承诺如果村庄不攻击日军日军也不侵犯村庄。其次,日军在战斗中增加了山炮的使用,在进攻庄屋前首先使用山炮轰塌围墙,然后再发动攻击。日军还在攻入村落后大肆实施在大陆作战时行之有效的逐屋纵火战术,并不分老幼的杀死村中遇到的一切村民。这种玉石俱焚的战法给台中的乡民造成了可怕伤亡,但也制造出强大的恐怖效应,目睹日军暴行的台中村民们大多放弃抵抗或逃走,让日军前进的阻力骤然减轻不少。

黑旗军在台南布置防务


当日军被义勇们阻挡在台中地区的时候,镇守南方的刘永福却并未能乘胜反攻。 这是因为台南留驻的清军余部已经陷入了粮弹两缺的困境。唐景崧在北部储备的粮饷和弹药,或已经被焚毁,或已经落入日军之手。南部清军想要筹饷筹粮,但本地的富绅巨商早就趁着开战逃回了大陆。刘永福在台湾防务一事上遭到唐景崧的排挤,储备的粮饷军械都不足。而他本人也早已没有在越南时痛击法国军队的锐气,虽然号称拥兵百余营,实际也有32个营的兵力,却仅能划地自守,并不前出支援台中清军和义勇。这当中的关节,直到后来才明白。

原来,刘永福一开始就将注意力放在了国际干涉的成败上。 6月21日,刘从不知何处接获一封密函,内称俄国已经承诺,如果刘永福的黑旗军尚在抵抗,则不日发兵支援台湾独立。刘永福接信大喜,于是在6月39日和台南士绅歃血为盟,宣誓抵抗日军到底。虽然如此,黑旗军的军饷仍然得不到解决。尽管刘永福想尽办法,甚至筹措发行官银票和邮票,但由于台南没有白银储备,官票也无人承认。当时唯一的财政支援希望,是据说南洋大臣张之洞会从大陆送来一笔白银现款,以救台湾抗日之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