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朝《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有感。
书已到手,放图镇楼,专属的格子里可以再多一本
压舱石了。
这篇读后感,不能完全被称之为《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的读后感,它更像是我进入书房两年来来的杂感。
因为作为一个常年深度在唐书房里挖宝的人(也就是老唐说的常年刨旧文并且打印出来的人)来说,读起来的感觉就像再逢一位故人,很难分清这一次他带来的故事究竟是在从前的哪一次讲起,可是谈笑间却已经点了无数次头,故人又至的喜悦更是在心间泛起。
自作多情的讲起老唐这位“故人”,是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事,因为我们不曾相识,互联网时代给了我单方面“认识”老唐的机会。可是,我在读后感之前最想要谈的,恰恰是建立在互联网虚幻之上的这种真实,一种令人钦敬的真实。
老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的财报技能、知识储备、思想深度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一个投资者,且这些历史痕迹可供任何人追溯,你可以验证他是否自洽。
依我在互联网上的所见,各路大神在投资市场上风起云涌的故事甚多,可是一个愿意展示自己的真实心路历程而不故弄玄虚、居高临下者寥寥无几。
而这种真实,是一种勇敢,心中知道无知的海岸线还长,因此日拱一卒,在能力圈范围内不断的成长。当然也是一种自信,心中的知识的岛屿愈大,知道自己所立足之处为何而带来的坦然与豁达,也是因此我们才有幸在书房中得到这些宝贵而真实的记录。
依我在生活中的所见,真正敢于面对自己的未知而不断持有开放心态的人并不多。
我想,阅读唐朝,应该首先从这一步开始,这本书讲述的是价值投资从底层逻辑到实战的完整演示,而不是任何人幻想中的终南捷径。
持有这种幻想的人,首先要明白,我们根本要缺乏的不只是表面的技能,而是这种真实与勇敢。这也是书中讲的“简单,但并不容易”的道理。
读后感的部分,我想从几个细节讲开去。
第一个是股模式
与票模式的剖析中提到的“船”,选取“船”作为一种有风险的生产性资
本的意向非常恰当,而且航海时代本身就开启了股份制公司在历史舞台上的大幕。
记得自己在开始了解上市公司时也想要追本溯源地学习历史上的股份制公司,因此看了《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纪录片也是从航海时代东印度公司(不同于我们熟知的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而是荷兰的)的商船开始着眼,讲述了股份公司在历史上的产生。
这个“船”的意象,不可谓不妙,更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无论是“船”还是“地”,都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巴老想告诉我们的聚焦生产性资本的金科玉律。
股模式、票模式的区别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自觉、本能地秉持股模式的思考角度:
朋友问你合伙开一家餐饮店,你知道审慎地询问毛利、净利、总投资、多少年回本,可是当我们在股海沉浮时,大部分人却以票模式的思维希望自己大杀四方、高抛低吸。
而市场先生还会深怀恶意地奖赏那些以票模式交易的人以糖衣炮弹,不禁让人想起,“所有命运给予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码”这样的断言。
确定了生产性资本这个大圈,投资者就要试图画出自己的能力圈这个小圈。在大圈中画出小圈的行为本身非常关键,它帮助我们规避掉不必要的风险,让我们的船躲开那些暗礁、风浪多发的区域。
互联网时代会发明很多新词来归类很多人和事,中国的孩子很多要凭借考试来走出家乡,逾越命运给他们设置的各个考验,人们形象地用“小镇做题家”来形容这些跃龙门者,我应该也可以被框入其中。
然而做题做的久了,训练久了,我们习惯于用磨砺自己的态度去寻找那些困难、艰深的题目,可是正如老唐所讲,投资并非如此,他要求我们面对
1000
道试题时可以挑着做,竟然一道题不做也可以拿到平均分,而我们只需要关注那些令我们有把握加分的题目,小镇做题家想说,竟然有这种考试,哈哈,岂不美哉?
事理如此,然而这个过程同样并不容易。
1000
道题中选出你能做的,也需要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能力,在书房的史海钩沉中,我时常会关注那些留言中老唐信手拈来的回答,这个过程时常会让我惊叹于这种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带来的复利。
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它并不容易,我们看到老唐毫不费力的同时,应该明白这种厚积薄发的底蕴背后的努力。亲测老唐码出来的字,读起来真的要很久才能读完,即便是只有一部分,从实体上,它也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
......
谈及这个坚守能力圈的概念,想到分享一个图片,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很难见到雄鹰,这张图片表示了一个雄鹰从生到死的飞翔足迹,可以看到的是,这只雄鹰很少跨越海洋(他不去挑战那些过难的任务),而拥有纵横万里能力的他,中间一条主要的线路覆盖了他一生的大部分往返,也许可以给我们的投资一些启示。
朝花夕拾,旧文重温,再一次给我震撼的是关于泸州老窖遇到超级大熊市的回测。
一个真实的企业,如果他一直被低估、到变态低估,会怎样。自己没有做过的这种回测或设想,老唐为我们演示了这个答案:你的收益甚至会超过遇到牛市时的收益。
因为你凭借对这个优质的生产性资本再投入,不断地、更大份额地享有着他的产出,这种正反馈给你带来的回报远超PE升高带来的收益。这也是巴芒所讲的,长期来看我们的投资收益都会趋近于这家公司的
ROE
的道理。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永远不眠的资本、不断索取的人性,没有可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接盘侠,来或不来,我们的企业都在那里,不断地产出、推动着这个社会的前进。
重读实战案例的部分对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尽管在书房里浸淫日久,但是反思自己两年来的每一次投资决策是否有完全忠实于买卖点,是否自行思考为企业估值,是否在最大可能上专注于能力圈范围的标的,没有信心得到完全肯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