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狠狠火了一把,主要是因为他接受采访时的话。
放这里大家看下
这样的话其实并不新鲜,因为早在2006年,巴菲特就说过类似的话了。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为什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说这样的话,而且是经常说这样的话,却没被人骂,而这个小朋友说这样的话,网络反应很两极,很多人骂呢?
因为这个小朋友说这句话的身份立场前提,是既得利益者,是教育红利的享受者,说这种话,很容易给人添堵——而国内不能享受红利的人,当然是多数的。
但是比尔还有巴菲特不一样,
他们是这种糟糕局面的改变者,他们不仅认识到这个情况,而且还在身体力行的改变
,做大量慈善事业,不断捐赠财富,甚至投入了自己毕生精力和心血,跑非洲平原去降低新生儿夭折率,去提高人均寿命,去兴建学校等等,所以他们说这样话的时候,一方面是显示自己下决心要继续改变,另一方面,是督促对面的学生,去加入自己的行动中来,一起来改变世界。
中国人考虑社会问题,往往习惯性从自身角度出发,哪怕是对整体问题的考量,着眼点仍然多是,我怎么办?我应该如何?
西方人考虑社会问题时,比较多的会带入自己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去,想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而不是我们喜欢考虑的,我到底还有没有出头之日,如何出人头地这类问题。
出现这样分歧的原因,不在于人性和文化,只在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发达程度不同,国外的中产阶级忧虑感不如中国来的重,在力所能及的同时,都会想着贡献点给社会,而国内的中产阶级,混饱饭管好下一代已经非常勉强,根本没有闲心余力考虑诗和远方,星空与人类了。
不过即便如此,其实国内的年青一代我感觉也是素质很高,非常有前途的。举个例子,我每次在我的公众号里筹款捐赠慈善事业,给春蕾计划或者山区孩子公益午餐,冷嘲热讽的脑残很少,大多数人都踊跃捐助,每次筹款数量都很多,具体数目我也在公众号里公布过。
我们回归正题,既然大家只对小我感兴趣,对大爱,对星空与人类没兴趣,那我们就只讨论小我问题,现在的时代有没有那么的糟糕,寒门子弟是不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❶
寒门难出贵子是事实,古今中外都如此,必须得正视
前两年《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穷孩子没有春天?》,指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
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国内是如此,国外也差不多,大学时候遇到几个外教,一提到美帝的教育,就咬牙切齿,常青藤太贵,就TM是资本家的帮凶,好大学都贼啦贵,我们平民根本上不起!
上不起好学校这个事儿,跟教育资源的富集化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不幸生在农村,从幼儿园开始,你的老师素质整体都是断崖式的下降的,绝大部分县城和三四线城市的教育,都是被富集,好的老师不断往少部分城市涌去。
这个甚至和家庭财力关系都不大了,我读高中时候不少家长开宝马奔驰来开家长会的,但我的高中就是一泡污水平,而上海工薪阶层的小孩,都有可能享受最好的学校资源,继而能进入最好的大学读书。
这个是教育方面,事业发展更不用说了,有钱人家小孩可以随便折腾,想干嘛就干嘛,因为家里在大城市两三套房呢,可普通人家小孩呢,哪敢去见见诗和远方,住房问题,婚姻问题,养老问题,户口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一座座大山都得自己扛。
这时候只有苟且,哪还有什么改变人类,让世界变好的伟大理想。
❷
但是或许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国内房价高,税重,生活压力大,这些都没错。
但是你想想这类疾病:
白喉,肺结核,猩红热,天花......
就在60年前,这些疾病还在大陆肆虐,成为婴幼儿高致死率疾病。
但是现在,你很少听说有新生儿夭折了吧。
而就在现在,这类在大陆基本绝迹的疾病,在非洲,在南美,仍然存在甚至流行,仍然是高致死率疾病,廉价的,随处可得的疫苗,在那里很多人根本无法获得——不然比尔盖茨也不会奉献出大半辈子和全部财富,力图解决这个难题了。
这是疾病,我们再说战争。
非洲,中东,不用我说了吧。。。
你觉得中国的生活压力过大,但是就在现在这一刻,就在地球上,粮农组织近几年的数据中饥饿人口是约8.7亿,地球仍有接近六分之一的人无法摆脱饥饿,非洲部分地区和中东的部分地区仍然无法摆脱战争。
在大陆,为了普通人的稳定生活,我们都必须竭尽全力,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需要向中东非洲人民那样,连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
从横向上来看,我们虽然比不上欧美发达国家,但是现如今,地球仍然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区域,饥饿,疾病,战争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从纵向来看,我们目前处于整个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首先,战争基本绝迹,饥饿基本被消灭,很多过去高致死率的疾病也完全被控制,尤其是饥饿,作为农业传统大国,真正从全民族全社会层面上消灭饥饿有充足的粮食不用担心第二天的食物的日子,其实不到三十年。
所以,我们正处在最稳定最和平的年代,如果不抓紧时间,把握机会,做出一番事业,那么不仅是浪费生命,更是愧对这个好时代。
❸
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更扁平,让教育更公平
2013年我认识一个小朋友,有着远超同龄人的睿智和资历,我问他是怎么成为这样的,他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中学父母没有阻止我上网,而那个时代的聊天室和论坛,是全国最精英的那批人在上面版聊,每天参与这些人的版聊,甚至还可以直接提问,我的见识当然要远超只知道考试升学的呆木学生。
互联网在中国的存在,就像是一个虫洞,把不同的世界里的人迅速的链接起来,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知识和信息,甚至经验和心得,都从未如此这般的廉价,轻易可得。
1998年,谷歌公司成立,
2001年,维基百科计划开启,并不断丰富完善,
2004年,萨尔曼可汗首次在youtube放出自己的辅导视频,
2007年,美帝5所大学宣称要将自己的核心课程免费放在网上,台湾的朱学恒老师,也是差不多在那个时候,暗誓要免费翻译出所有的高科技课程,造福华人,
2009年,大学数量增加到了几十所,同年可汗学院得到谷歌500万美元投资,可汗本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2010年,网易公开课成立,系统全面的翻译名校课程,
2011年,coursera成立,第一次系统的汇总名校优质课程资源,和可汗学院一起,涵盖了少儿+成人大学的自我学习,
2012年,MOOC大潮来临,一时之间,所有人都在谈论慕课,在线教育,火的不能再火。
11年到12年之间,哈佛大学的“正义”课程,火爆互联网,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一些建筑课,哲学课,金融课等等,也掀起一波波热潮。
互联网,知识共享,在线教育,真正的在造福并改变这个世界。
从小就说教育不好,资源不行,现在最优质的资源都在互联网上,而且要么免费,要么极为廉价,想学什么都学得到,成人了,进大学有大量自由的空余时间了,总不用再抱怨了,直接学就好了。
❹
产业革命在不断升级,科技进步越来越快
在几年前,我还读大学那个时候,很流行一本书,叫《异类》,这本书专门研究成功者。
它主要概括的成功几大因素包括:
首先是历史时势和个人气运
,比如50年代的IT业大爆发,所以有比尔盖茨和乔布斯;
然后是父母和家庭教育
,比如比尔盖茨的家庭教育就很不错;
接着是文化的特性
,比如亚洲人重视教育,擅长数学,犹太人热爱经商,整体氛围就比较容易出人,当然碍于政治正确,本书没说黑人,我就替他说了吧,黑人文化确实比较不求上进,黑人社区不论亚非拉还是中美澳,都很难诞生出杰出人才,成功者不是没有,但是看概率,非常低;
最后才是个人的自我奋斗
,一万小时的磨练,比如当年的披头士,比尔盖茨做电脑,都练了至少一万小时。
但是个人努力,如果缺乏了最关键的第一点,历史的进程推动,那么再怎么努力,一万小时的修炼,也不行。
这本书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是读完后我整个人都觉得莫名其妙的有点不舒服,一直到我现在自己也创业了,才发现作者Malcolm Gladwell其实水平很一般,说的并不对。
这本书的优点是,把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归结为历史时势和个人气运,而不是盲目的努力。
但这个,也是本书最大的缺点:只看得到过去,没有看到未来,甚至连现在都看不清。
Malcolm Gladwell(以下简称老马)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分析当下的局势,也不懂方法论和工具,甚至他在书里还特别暗示,好日子已经过去啦,年轻人不要太天真,你看现在的百亿富豪们基本都集中在50年代,说明历史没有眷顾你们,不要痴心妄想了。
这本书写于2006年,老马可能不知道,在2004年,就已经有个年轻小伙子,在悄悄打自己脸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马克扎克伯格,在老马用心写书搜集资料的时候,小马正在大学里写代码偷数据做社区网站。
2007年Facebook声名大噪,08年马克扎克伯格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百亿富豪——他从一无所有一穷二白,貌似只花了五年不到时间。
这么一个真正的异类成功故事,却被老马彻底忽略,只字不提,因为马克整个人,不论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奋斗过程,都彻头彻尾的违背了“异类”四大成功定律。
首先家里就不是特别有钱,不是书中描述的“富有家教”,然后个人努力的确是努力,但那个年代上哈佛的人不计其数,几年不到就成百亿富豪的也就这么一个,而且最重要的是。
老马断言百亿富豪只能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中诞生,因为他们赶上了IT业发展的大潮,这样的历史机遇,未来难得。
可是呢?
我们以为微软和谷歌固化了时代,不可能再出现巨头了。
结果异类这本书刚出版,Uber, Lyft, Snapchat, Oculus, Yelp这类公司立刻就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不论是哪家公司,不论是哪个创始人,他们的个人经历,都是彻底反异类成功四定律的,噼里啪啦频繁打脸。
至此,可以这么说,《异类》这本书所宣扬的成功模式和定律,属于彻头彻尾的错误,顶多算是小资产阶级和大城市中产阶级的无耻自嗨,这点在中国尤其明显:无数人都在叫嚣阶级固化,但事实上,从03年互联网泡沫开始,电商,O2O,移动互联网,App,在线教育,共享经济,每一次都创造了大量的千万富翁。
为什么异类这本书刚出版,就被证明它的预测和断言几乎全部错误呢?
因为老马没有看透,什么才叫“历史的进程呗”。
人类的数次的历史变革,最重要的内因是什么?他分析的并不够透彻。
在古代,最重要的变革原因,是国家政策和政策变动
,搭上了国家政策的东风,就能引来财富的春天,最古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如果你在管仲的治下开窑子,那就能成为一等一的富豪。而当时局震荡,狼烟四起的时候,你振臂一挥,也有可能成为朱元璋。
这些,也是知乎的键盘侠们热爱告诉你,让你接受阶级固化的理由,天下不稳,才阶层流通性高,你想阶层流通,是要付出流血代价的,社会就应该阶级固化,同学,我这里有瓶思想鹤顶红,喝了吧喝了吧,安安稳稳做顺民不好么?
这里就是他们最大的知见障,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历史变革的内因,基本就脱离国家政策和社会动荡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
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内因,主要就是科技发展,甚至就连国家政策,也是被科技的发展推着走的
,领导人只要不是白痴,都要制定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
因此,所谓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科技发展的大潮,
能否走进当下科技潮流的行业里,对于普通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
Malcolm Gladwell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此,他容易让人错误的认为,好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赶上过去的时代,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也很难翻身。
这种观点是极度荒谬的。
这个作家只认清了时代,却没有认清科技,更没有认清时代发展的常识:
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的科技发展,迭代和更新都是加速度的
!越来越快,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一次巨大的机会,只要抓住一次,就能赢来财富地位上的巨大增值——好时代,其实从未远离我们。
在这个时代,我可以大胆预测,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个普通人的一辈子,至少能够经历十次以上的历史变革和重大机遇,只要能抓住一次,就能够彻底翻身。而知乎的键盘社评家们只会对这些重大机遇视而不见,只会叫嚣阶级固化,拿着老马的书告诉你好时代过去了。
只有一个成熟理性的人,才能冷静的看清现实,分析当下时势,做出正确选择。
而且因为国内的特殊情况,学历贬值的情况愈演愈烈,我的结论和老马恰好相反,
在未来,出身草根,背景普通的成功者反而会越来越多
,因为在学历贬值的时代,家庭资源的竞争红利被大大磨平了,这个时候18周岁成年后的个人才智发挥更加重要。
我们终于到了不再需要竞争学历和血统,而是竞争知识和才智的时代了。
所以这里最重要的在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了时代的可能,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和发挥自己的才智?
有关这个话题,我们下篇文章再讨论~
更多好文,扫以下二维码,欢迎关注
苹果用户请扫码赞赏,数目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