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些女孩来说,好像怎么谈恋爱的理论经验已经懂很多了,但要实践却卡在第一步,哪里能认识男人?
学生时代已经错过了,工作呢又在比较封闭的岗位,身边熟悉的同事可能来来去去就这么几个,网上自己认识的男人又怕不靠谱,渐渐的就剩下相亲一条路。
但相亲这个事情,双方互相挑挑拣拣的流程又太快,如果没有迅速一见钟情的缘分,就容易体验到不是拒绝,就是被拒绝的负面情绪。反复几次,就失去了信心,和认识别人的兴趣。
为什么现代社会相亲的体验不会特别好呢,因为我们女性本身的交际圈已经扩大了。就如同前文所说的,我们有同学,同事,朋友,甚至只要自己想,还能每周和几个陌生男人见面——那些本来束缚我们不结婚就不能认识异性的条条框框已经没有了,相亲认识的男人也并不会比我们在自然社会环境里认识的男人高级,抛开生育,结婚带来的生活与单身生活也并不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改变并不明显的前提下,多一次相亲,不过是多一个被别人评价的体验——被评价,被挑剔,本来就不是很舒服的体验。
而且和普通的社会交友不同,相亲往往是要迅速明确排他性的,排他这个结论可能比喜欢更前置,我们虽然没啥感觉,但是如果要试试,基本上是默认不能再考察其他异性了。相亲需要我们在收益不明确的前提下,先all in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其他机会,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过高期待。
相亲当然也有成功的,我身边能听见的相亲成功有两种,一种是双方的确一见如故,就第一次见面散步的时候就互相看对眼,约会结束彼此都不相信这个缘分到差点睡不着的地步。
另一种是实话实话,特别是女性,一上来就官宣今天就是朋友见面,如果不接受可以不买单,互删,接受了就是随便聊聊,加深了解,也可以去见其他人,是不是要继续,等几次松散见面以后再说。
比较有意思的是,后一个的成功,最后也是遇见了类似于一见如故的男人,虽然他们第一次都是同意了随便聊聊,但在第三次见面就确定差不多了,暂时不再会有其他相亲,用半年时间看能不能谈婚论嫁了。
所以绕来绕去,似乎又绕回了,选择比改变更重要。扩大流量,要比死磕更效率。
要把相亲的体验提高,反而要不把相亲,甚至婚姻当回事。
婚姻,是一份经济和共同生育的标准合同。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合作的手段多种多样,共同生养育孩子又是个长期投入,在短期内是看不到多大收益,甚至是只有消耗的——所以婚姻这件事,不是一个有短期巨大收益的活动。
不急着夸大眼前能占的便宜,也就容易在遇见被评价,被挑剔的时候,心平气和一点。
他把我挑剔的越厉害,就越说明他对婚姻有不切实际的利益期待,早点明白彼此不是一类人,反而是一个节约时间和情绪的事情。
在市场营销层面,我们都知道,获得新客户的成本,永远比维系老客户要高。对比到男女关系领域,相亲是一个非常功利和明确的拉新活动,它的确要耗自己相对更大的成本,也就无可厚非了。
稳住相亲心态的第一步,是要接受自己可能会白白损失几个小时。
第二步,是接受这个损失,也并不是相亲对象他给你带来的。他评价你,挑剔你,其实和你评价他,挑剔他是一样的,不是人品的问题,而是这个流程如此,大家都是结构性的产物。
就好像去公司面试,大家互相问技能和工资,讨价还价和索取承诺,也不是双方互相的个人恩怨,而是这个流程就是这种功利的形式。
理解一个游戏规则里的得失,不再把气撒在对面这个具体的人身上,也是一种自我成熟和完善。
遇见的人多了,那么奇葩的事情也会多,就好像销售跑新客户,大部分就是不对路的,留不住的。这几个小时的浪费不是你不对,也不是我不对,就是人和人的相遇相识所需要承担的合理亏损而已。
理解亏损的存在,就更容易找到合理坚持的道路。
第三步,尽量用程序化,来节约成本。
既然选择比改变更重要,那么为了多点选择权,我们就应该提高自己所遇见男人的流量。
走量这个事情,怎么提高效率,就是要让劳动力的付出,可以复用呀。我们可以多设计一点既有趣,能拉近距离,但又不会特别隐私,有针对性的问题,不管第一次单独见面的人是相亲对象,还是其他渠道认识的异性,都能甩出来热火朝天聊1-2小时的那种。
把第一次见面的流程模版化,那么即使对方完全聊不下去,你也除了本就接纳的时间损失,没有额外的情绪波动。
一般我和新认识的男人聊天,会问他以前有没有养过宠物,有没有特别的和宠物的故事,什么时候学的自行车,什么时候第一次开车,然后也会通过自我暴露奶奶和外婆的故事和对她们的尊敬——因为我奶奶和外婆都算是工人阶级,新中国第一批有工龄的那种——来了解对方家族里女性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