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在信创浪潮的带动下,国产操作系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成果。以
麒麟、统信、鸿蒙等为代表的国产操作系统品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那么,
国内是什么时候开始启动操作系统研究的呢?这些年,国产操作系统到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目前,我们的国产操作系统又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小枣君的文字,一起回顾一下国产操作系统的沉浮往事。
1946年代,世界上最早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但是,当时的计算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只能靠人工通过穿孔纸带进行交互操作。
到了195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才开始出现了“
批处理系统”。
1956年,IBM 704搭载的GM-NAAI/O
单道批处理
系统,被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
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当时,国内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仿造。
1958年8月和1959年9月,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计算机)和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
中国计算机事业正式起步
。但是,此时我们的操作系统仍是一片空白。
进入1960年代,以IBM System/360为代表的商用大型计算机,在美国各个行业全面普及,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国内观察到了这一趋势,并加快了计算机的研制步伐。
1968年,国家为了勘探石油的需要,由石油部、四机部共同设立了150工程,决定研制一台大型计算机。
1973年8月26日,150工程获得重大突破。在北京大学和738厂的联合努力下,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研制成功,顺利出厂。
这台150机上,搭载了
中国第一套操作系统
。我们姑且称它为150机系统吧。
150机系统是一个多道
批处理系统(
IBM System/360系统也是
)。它的开发者,是来自北大的杨芙清、俞士汶、徐联舫、陈成森等专家。
杨芙清后来担任了北大计算机系主任,1991年还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
150机开发成功后,交付石油部使用,为国家石油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还被应用于地质、气象等领域(一共造了4台),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后来,杨芙清等人继续牵头了240机等后续机型操作系统的研发,主要用于国防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240机的系统,全部是由高级语言进行编写的
(
叫做
XCY语言,
X表示南大徐家福,Y代表北大杨芙清,C可能代表中科院计算所仲萃豪)
。
1970年代,国外的计算机技术仍在高速发展。就在150机诞生的197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肯·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共同开发出了Unix操作系统,将操作系统技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79年,国内引进了Unix操作系统,并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但成果有限。
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IBM PC,掀起了计算机小型化、普及化的浪潮。IBM PC使用的
操作系统,
是来自微软的MS-DOS。
1983年2月,
电子工业部
国家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在酒仙桥召开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准备参考IBM PC,研制国产化的PC,并将其定名为长城PC。
当时,负责给长城PC开发操作系统的,是电子部六所的严援朝。
在短期内写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是不太现实的。严援朝所采用的方式,是基于DOS的内核,对输入输出模块进行汉化。
他带着三个大学生和一个中专生,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据说每天只吃1顿晚饭,只睡3-4个小时),终于在1983年8月底,拿出了国内第一套PC兼容机的中文操作系统——
CCDOS
。
CC是"长城"拼音字母ChangCheng的缩写,也可以理解为
“汉字(
Chinese Characters
)”
的缩写。因为它对DOS的BIOS部分功能进行了扩充,所以也被叫做CC-BIOS。
1983年12月,电子部六所成功开发了微型计算机——长城100(DJS-0520微机,具体来说,是0520B型机和A型机)。
1985年6月,
电子部六所的卢明等人,
又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具有字符
发生器汉字显示能力、具备完整中文信息处理功能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
长城0520CH
在中国IT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也被业界评为全球10大功勋计算机。后来体制化改革,六所很多骨干离开,成立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也就是后来的长城集团。
1985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联想式汉字微型机LX-PC系统。该系统可以在IBM-PC以及兼容机的基础上,通过安装联想式汉卡和汉化操作系统,实现对中文的支持。
后来,销售联想汉卡为主的计算所公司,成为了联想集团的前身。
CCDOS推出之后,掀起了软件汉化的热潮。国际上很多流行软件,例如BASIC、DBase、AutoCAD、WordStar等,也纷纷被汉化。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PC在国内的普及。
后来,
北京化工三厂的吴晓军对CCDOS进行了改造,推出了著名的
CCDOS 2.13。
北京希望集团的鲍岳桥,则在1990年代开发了
UCDOS
。这些形形色色的中文版DOS,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也对PC规模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针对DOS进行汉化,虽然方便了使用,但从版权的角度来说,是存在问题的。那一时期,国内也在探索,如何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真正国产操作系统。
1989年,时任机电部副部长曾培炎前往巴西访问。在访问期间,他偶然了解到,巴西投资了3000万美元,开发出一款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名为COBRA。
“既然巴西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回国后,
曾培炎立刻申请立项了我国自主版权操作系统的研究项目,并列入了八五科学技术攻关计划。
承担这一研究项目的,是机电部下属的
中国计算机服务总公司与中国软件技术公司(后来合并为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他们购买了Unix System V R4.0的内核源码,做了汉化,加上了增强版的安全机制,改造推出了
COSIX V1.0
。
COSIX,“C”代表中文(Chinese
)
,OS代表开放系统或操作系统
(
Open System,Operating System
)
,IX代表基于UNIX。综合一下,就是基于UNIX的中文开放式操作系统。
1993年4月,COSIX V1.0通过了电子工业部以及中科院组织的中期评估。专家认为该系统:“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品化的通用多用户操作系统”,“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66条操作系统命令”,“部分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
1994-95年,COSIX V1.1和COSIX V2.0也相继推出,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COSIX的技术在不断完善。可惜的是,在生态端,COSIX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软硬件支持,因此并未被市场所接受,销量和使用量低迷。
更关键的是,进入1990年代,微软的Windows图形化操作系统逐渐开始流行,
蚕食了汉化版DOS和COSIX的市场
。
1991年,毕业于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就职于北大方正的王志东(后来创办了新浪网),经过一年多的闭关开发,做出了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s3.0中文环境——BDWin3.0。
1994年4月,微软公司针对中国市场,专门推出了中文版Windows 3.2。1995年,微软更是推出了经典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
支持中文
)。
这一系列变化,基本宣告汉化版DOS和COSIX命运终结。
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
1999年,
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在战争中采用网络攻击等信息战手段,对南联盟军用及民用系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带给国内极大的震撼。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更是彻底激怒了国人,也将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IT软硬件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说不给你用,就不给你用,而且可能在里面藏了木马、后门、病毒。
除了安全之外,垄断所带来的高昂价格,也是国内开始考虑自主研发的原因之一。
以Windows为例,微软给政府的系统预装报价,是4000元一套,且拒绝降价。
当时,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的科技产业
“缺芯少魂”
。芯是芯片,魂即是操作系统。
倪光南院士也
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作为十二亿人口的大国,自主操作系统不可不搞,不可慢搞,应拿出当年发展‘两弹一星’的气概来做这件事
”
。
国人对操作系统自主研发的热情,彻底被点燃了。
相关单位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自主研发的道路之中。
这次浪潮,几乎所有企业都选择了
当时正处于高速崛起阶段的Linux路线。
1991年,芬兰赫尔辛基的21岁大学生林纳斯·托瓦兹,开发了拥有10000行代码的Linux内核。后来,全球开发者对内核代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加入图形界面、应用等部分,形成了大量的Linux操作系统发行版。
1994年,在芬兰
赫尔辛基理工大学
读博士的宫敏回国休假,人肉背回了20张磁盘,存储了80GB的自由软件。这其中,就包括了Linux。这是Linux第一次来到中国。
Linux内核是开源的,
遵循GPL(
通用公共许可证
)协议和自由软件体系GNU宗旨
,所有内容开放,可以自由拷贝、修改和销售。所以,在国内看来,它代码透明,有基本的生态,且没有版权费用,也不受美国控制,是最好的二次开发平台。
1999年,国产操作系统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爆发。以
Xteam Linux、蓝点Linux、红旗Linux、中软Linux
为代表的众多国产操作系统,走上了历史舞台。
接下来,小枣君就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个系统(姑且把它们称为“国产Linux”吧,以下按发布时间排序)。
1999年4月8日,中国第一款基于Linux/Fedora的国产操作系统Xteam Linux 1.0正式发布,单套售价48元,引发市场关注。
Xteam Linux由民营企业
北京冲浪平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2000年底,北京冲浪软件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并在24个交易日内上涨265.79%。
红旗Linux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推动人之一,正是前面提到的倪光南院士。
1999年,倪光南离开联想,回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仍希望能够建立中国自己
的
软硬件产业体系。
不久后,一个叫李德磊的人找上门来谈合作。李德磊在加拿大留过学,也曾经在摩托罗拉和日立半导体工作过,当时创办了一家叫方舟科技的企业,拥有一定的芯片技术和人才储备。
沟通后,倪光南有了初步想法——通过研发“方舟CPU+Linux系统
”
,以此来对抗Wintel架构。
1999年8月,在
倪光南等专家的指导和推动下,
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孙玉芳等支持下,软件所成功研发了基于Linux的自主操作系统——红旗Linux 1.0版。
2000年6月,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和上海联创共同出资96万美元,组建北京中科红旗,发布桌面版、工作站版、数据中心服务器版、HA集群版和嵌入式的红旗Linux。
1999年9月7日,
行业知名内核黑客小组OpenUnix Network Studio的几个成员,发起成立了
深圳信科思公司(蓝点)。10月1日,该公司发布了基于红帽Linux的蓝点Linux 1.0。
蓝点选择的是OEM路线,也就是给PC厂家提供预装。他们的合作对象,包括TCL等大企业。
成立后,他们很快
拿下了三个OEM大单,每月出货量突破15万套,一跃成为中文Linux最大的供应商,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
2000年3月7日,
BluePoint Linux Software(BLPT)
通过借壳方式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第一天股价就上涨400%,市值超过4亿美元。
中软Linux
出自于中国软件总公司。没错,就是前面搞COSIX的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中国软件总公司原本隶属电子工业部,1994年划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COSIX搞不下去之后,他们也盯上了Linux,开始转向研究基于Linux的COSIX。
1999年,中软总公司推出基于Linux内核的“中软Linux”(COSIX Linux) V1.0版本。
2002年,中软发布了中软Linux 4.0版本,支持首款国产CPU芯片——龙芯1号。
以上四家,是当时国产Linux操作系统的代表。事实上,类似的产品多达几十种。这些国产Linux,构成了一个空前热闹的场面,似乎一夜之间,国产操作系统就“雄起”了。
2001年,在中国政府首轮正版化采购中,北京市科委主任俞慈声带头干了一件轰动的事情:将微软踢出局,选择了中软Linux、红旗Linux、永中Office、金山WPS等在内的国产化软件。(不久后,微软中国总裁高群耀辞职,据说就和这件事有关。还有说法,说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为这件事,专门打了电话求情。
)
在民用市场层面,对国产及国外Linux发行版,PC厂商们(不管是国内厂商还是国外厂商)也非常欢迎。
因为Windows的预装成本太高,预装Linux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出厂价格。
国产Linux浪潮愈演愈烈。根据当时中科红旗总裁刘博的说法,2000年国内Linux的使用量比1999年增加3~4倍,达到100万套。
然而,后面发生的故事,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国产Linux不仅没有崛起,反而迅速下滑,走向衰退。
一是国产Linux操作系统实在做得太糟糕(推出时间那么快,想想也不会太好),卡顿严重,且不符合传统Windows使用习惯,用户体验很差。
二是国产Linux的生态完全没有建设起来,很多软件都装不了,硬件也用不了,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
于是,很多用户卸载了国产Linux,装回了盗版Windows。国产Linux的使用量大幅下降,且口碑迅速崩塌。
2003年,
Xteam Linux
宣布停止更新,股价应声暴跌90%。后来,该公司退出操作系统领域,且股价长期低于0.10元。
2001年,在倪光南的带领和支持下,方舟科技制造出了第一片嵌入式芯片——方舟一号。后来,因为经营理念不合,倪光南很快退出了方舟科技。(关于这段往事,2018年倪光南当年的助理梁宁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还引起了轰动。)
2005年,中科红旗董事长、国产系统主力者孙玉芳突发脑溢血去世。此后,公司连续曝出合资各方意见不一、管理不善等问题。
中科红旗继续坚持了好几年。
2013年年底,中科红旗爆出资金链断裂问题和工人“讨薪”事件。2014年,公司进行解散清算。随后,在8月份,公司被五甲万京信息产业集团收购。
庆幸的是,红旗未倒。收购方
保留了红旗Linux品牌,
继续承担红旗Linux相关的产品研发、销售以及服务等工作。
2001年底,
蓝点公司总裁邓煜将公司股份低价出售
。不久后,
公司其他创始人也把自己的股份出售。公司开始转型,做
汽车行业相关应用设备与系统的开发。
2002年,在互联网泡沫破碎的冲击下,蓝点股价跌至0.08美分,黯然退出美国市场。
中软Linux的命运比较特别。
2003年,
中软Linux操作系统
研发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中标软件。
后面,我们会再讲到它的故事。
因为使用体验和软硬件生态的原因,以红旗Linux、蓝点Linux为代表的第一次国产操作系统浪潮,很快就走向了失败。
痛定思痛,通过这次失败,国内逐渐意识到:
发展国产操作系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尤其是生态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产业界上下的协同配合,难度甚至超过了操作系统本身。
政府有关部门也意识到,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可控,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应该通盘考虑,进行整体规划和长期布局。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其中,将
“核高基(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
”
项目,确立为推进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16个重大专项核心部分之一,明确了发展基础软件的目标。
在那一时期,还发生了几件事,对国产操作系统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正版化运动。
2006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和
《政府部门购置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采购已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产品的通知》
。
通知要求:“在我国境内生产的计算机,出厂时应当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
政府部门购置计算机办公设备必须采购已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的产品
”
。
其次,是番茄花园事件。
2008年8月,番茄家园的创始人洪磊却因为发布盗版Windows牟利被带走调查。后来,番茄花园案宣判,洪磊获刑三年半,并处罚金100万元人民币。
洪磊被抓,是因为微软公司向国家版权局和公安部进行了投诉。其它盗版Windows论坛看到洪磊的下场后,纷纷选择了关闭或转型。
2008年10月20日,很多人发现自己的电脑里出现了一则系统通知。微软告诉所有用户,若使用盗版Windows或Office,电脑将会
“
每小时黑屏一次
”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
“
微软黑屏事件
”
。
尽管微软解释此举是打击盗版的善意提醒,但随意操控用户操作系统的行为,仍激起了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以上三件事,让公众逐渐意识到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以及
开发国产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2009年,“核高基”重大专项的推进政策和措施正式开始落实。作为基础软件重中之重的国产操作系统,继政府采购、正版化之后,再次获得政府政策层面史无前例的巨大支持。
于是,以中标麒麟、银河麒麟、深度、欧拉、新支点等为代表的第二次国产操作系统发展浪潮,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接下来,小枣君分别介绍一下当时几个知名操作系统品牌的发展过程。
麒麟家族是近二十年来国内非常重要的一个操作系统体系。它相关的品牌很多,包括
中标麒麟、银河麒麟、优麒麟、湖南麒麟等。这些品牌,其实
都脱胎于国防科技大学,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
大家应该都知道,国防科大是国内大型超级计算机的领军单位。从1970年代末开始,他们就牵头了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
1983年12月22日,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了
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
“银河
”
,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2001年,国防科大承接国家863
计划重大攻关科研项目
,启动
银河麒麟品牌操作系统的研发
。这个操作系统,主要针对
银河I、银河II巨型计算机专用CPU。
2006年12月4日,银河麒麟操作系统1.0版本正式发布。这个系统号称整合了mach、FreeBSD、Linux、Windows四种系统的优势,也被网友叫做
“863系统”、“长沙OS”、“四不像OS”
。
当时有人曾经在网上爆料,声称麒麟操作系统与美国开放源代码的FreeBSD操作系统5.3版本相似度在90%以上。
2009年,银河麒麟发布3.0版本,放弃FreeBSD内核,转而使用Linux作为内核。
中标麒麟的前身,就是前面我们介绍过的COSIX Linux,也就是中软Linux。
前面介绍过,2003年,
中国软件总公司(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的
中软Linux操作系统研发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中标软件(
上海中标软件有限公司
)。
中标软件背后的投资方,包括
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004年,
中软总公司与中软股份整合,整体改制上市,上市公司更名为“中国软件”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电科CETC)、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华东所)等。
独立后,中软Linux就变成了中标Linux。当时,中标Linux和红旗Linux占据了国内Linux的大部分份额。
2004年2月,中标软件正式发布了中标普华Linux 1.0(NeoShine)和Office 1.0。(注:普华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投资了中标软件。
)
2010年12月16日,民用的“中标Linux”操作系统和军方背景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在上海宣布合并,以“中标麒麟”的新品牌开始运营。(此后,中标普华淡出历史舞台,后来被中电科CETC承接,待会讲普华Linux会提到。)
2014年中科红旗破产清算后,中标麒麟成为了国内Linux的主力品牌。从2010到
2022年,麒麟操作系统连续12年保持中国Linux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
2014年12月份,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与国防科技大学在中国电子信息集团(CEC)支持下,成立天津麒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防科大正式将“银河麒麟”品牌授权给天津麒麟。
2018年,麒麟操作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有史以来国产操作系统获得的最高褒奖。
2019年12月2日,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中国软件宣布整合旗下的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两大子公司,出资设立新公司——
麒麟软件有限公司(
中国软件持股46%
)
。这意味着,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都属于麒麟软件下属品牌。
优麒麟(
UbuntuKylin
)和刚才提到的中标麒麟、银河麒麟没有直接关系。
它是
国防科大联合
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以及Ubuntu母公司Canonical共同开发的一个项目,
是Ubuntu官方的一个衍生版。以上三方,还合作成立了一个
非营利性组织——
CCN开源软件创新联合实验室。
优麒麟的第一个版本(13.04版本)发布于2013年4月,面向全球提供免费下载,并且开放了所有源代码。
湖南麒麟(湖南麒麟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也是操作系统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依托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院。
2014年,
湖南麒麟开始了独立的品牌发展道路,推出了自己的品牌——麒麟信安操作系统(Kylinsec
)
。2015年,
湖南麒麟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麒麟信安主打安全,主要面向政府、军队、企事业单位等领域。
2004年2月28日
,由一群民间技术爱好者组成的深度科技团队,在开源社区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Debian的Linux发行版——
hiweed linux
,简称Hiwix。
当时,Hiwix的口号是“免除新手痛苦、节约老手时间”,系统特点是美观、易用,致力于服务普通用户。
根据创始人之一冷罡华的介绍,
hiweed的hi,有海尔、海信的意思(冷罡华是青岛人),weed(青草)和他原来的心上人有关。
后来,该系统持续更新,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也获得了认可。2009年,Hiwix正式更名为Linux Deepin(深度Linux)。之所以改名,据说是因为weed也含有“雪茄烟、毒品”的意思,不太合适。
2011年8月,武汉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这一年,在12版本中,深度科技首次引入了自己独立开发的桌面环境——深度桌面环境(Deepin Desktop Enviroment,简称DDE)。
2014年4月,Linux Deepin正式改名为
Deepin
。
2019年,华为MateBook笔记本正式预装
Deepin
系统,标志着这个系统在商业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9年11月,武汉深之度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诚迈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兴新支点签署合作协议,发起统一操作系统项目,并将其命名为——
统信操作系统(UOS,
Union Operating System
)
。
他们合作成立的公司,叫做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法人兼总裁刘闻欢,也是深之度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