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Live
/
实地探访
/
热点探秘
/ 深度探讨
2017年9月5日,富途证券创始人、原腾讯18号员工李华从深圳飞往北京,重新进入大学。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每隔两个月,他都要腾出三四天的时间,放下工作,身份从独角兽企业CEO,转变为一名普通学生,开始人生第二次教育经历。
百战归来再读书,李华加入的是由腾讯青腾大学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合办的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
史上最豪华的开学第一课
9月6日至10日,在清华园,首期 48 位 CEO 学员开始了五天的学习之旅。
导师团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
Brian Kobilka
,清华大学副校长
施一公
教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钱颖一
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
张首晟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
饶毅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
汤晓鸥
,中国科学院
王飞跃
教授,以及清华大学
杜鹏飞
教授等在内的导师,以现场授课等形式与学员交流。
Brian K. Kobilka:7年25亿美元的投入与15%的成功率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 Kobilka
诺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 Brian K. Kobilka 以
G蛋白偶联受体与药物发明
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身处学界最前沿,Brian K. Kobilka 表示药品研发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风险很大,耗时很长。
通常开发一个成功的新药,需要投入25亿美元的资金,花费是7-12 年的时间,而最终只有10%到15%的备选新药能够成功上市。
如何对药物发展过程产生影响,Brian K. Kobilka 教授指出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和科技的进步有关,对受体的结构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使用电脑的帮助。他还提到了自己对镇静剂药物的研究,他们试图让药物激活人体好的因素,不激活坏的因素,减少镇定类药物的副作用。
张首晟:人工智能,为何是现在?
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
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从信息时代的摩尔定律、基础科学和硅谷面临的危与机、拓扑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知识,到为何投身投资事业以及中国未来的机遇,为现场学员上了一堂精彩的物理课。
人工智能的爆发源于三个重要趋势的神奇汇聚:
第一,摩尔定律所描述的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计算的能力一直按照指数增长的原理,也即按照摩尔定律指数增长;
第二,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爆发性增长所产生的海量数据;
第三,智能算法的快速发展,突飞猛进在变化。
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在一个比较简单的仿生的阶段。
最早人类从鸟的飞翔中得到灵感,达芬奇想到怎么用一个翅膀像鸟一样飞,但没能推动到很前面。后来因为我们掌握了飞行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所谓的空气动力学,指导我们造飞机飞的比鸟高,比鸟快,比鸟远,并且这个飞机并不像鸟。
人工智能也是一个同样的发展过程。现在人工智能可以看到,左边看到人的大脑,有神经原之间的连接,右边可以看到计算机模拟神经原之间的联系。
人类能够飞上天,不是因为靠模拟鸟的翅膀或者模仿了鸟类的飞行动作,而是因为掌握了空气动力学。人工智能如果要真正突飞猛进,还需要掌握智能的第一性原理。
但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智能的第一性原理,哪一天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或许就能够把人工智能发展的更加突飞猛进。
施一公:眼见不一定为实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
9月9日下午,被称为“中国诺奖”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公布,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获得“生命科学奖”。就在当天上午,施一公教授还在青腾大学做了《生命科学与未知世界的探索》的授课演讲;畅谈宇宙、生命与科学的关系,人类对于未来和科学的探索是否是“真实的”客观世界。
我们的感知世界只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五种,这五种感官来自一千种蛋白。比如说视觉,它就是由三种蛋白决定的。这三种蛋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感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偏见”,就是由三种蛋白导致的,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觉”。这三种蛋白告诉我们的,你觉得这是客观世界吗,是人类给我们杜撰出来的乌托邦世界。
人们自信地认为看到了无比缤纷多彩的世界,实际上视觉仅仅是人眼对390纳米到700纳米的电磁波的接收,
因为我们的眼睛里主要有三种感光蛋白
,无法感受到这一狭窄波长范围之外的电磁波。我们看到的宇宙,看到的世界,有可能完全是这样一个主观的偏见,是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
施一公教授说,无论是宇宙还是生命科学,无论是宏观与微观,都可以一句话概括为:眼见为实。
但是这与我们五感中的“眼见为实”是不同的,正如三维空间中的我们是无法理解思维空间的存在的。
马化腾:未来企业将聚集在云端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负责人
,
马化腾更关注科技发展和产学研的跨界融合。
马化腾以腾讯为例,讨论了探索科技创新新动态,从三个方面讲解了科技和商业如何能更好地结合,也为大家分享了他眼中未来科技的发展形态。
首先,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科技越来越融入各行各业,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浪潮里,科技是所有产业界都必须去关注的。目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企业中,前五家在一年之内成为了以科技,包括以互联网、信息科技为主的企业。这个变化只是近两年的事情,过去这些榜单里都是能源和金融巨头企业;今年已发展为有七家公司是互联网和科技企业,腾讯和阿里都在榜单之中,其发展之快令人触动。
其次,腾讯正在大力投入的几个基础性因素,
第一个是AI,第二个是云计算,第三个是大数据
,用马化腾的话讲,未来所有企业的基本形态就是“在云端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
过去把“用电量”作为衡量一个工业社会发展的指标,而未来“用云量”也会成为衡量一个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马化腾说。大数据无疑又是AI和云的“刚需”存在,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最后,马化腾提到产学研需要一些创新的生态。他认为产学研是大有可为的,希望产业界和学校界能够更紧密地联起手来,共同迎接未来整个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钱颖一:训练大脑思考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
面对从产业界到高校的人工智能热,钱颖一援引爱因斯坦的名言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是非常的赞同。专业的知识不是那么重要,至于什么专业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大脑会思考。”
对于这次论坛不仅是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思,希望科技更多地造福人类。
饶毅:人工智能模拟真人,都是假的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理学部主任、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饶毅
饶毅表示,当前神经科学受到广泛重视,部分是因为人工智能推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科学处在任何一个特殊时期,神经科学的研究会一直存在,而且神经科学永远是最后的前沿,是无尽的前沿。
现在神经科学的研究是有一定的进步,主要的原因是用了所谓光遗传学技术,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这个技术重要到很多人在使用它。如果要诚恳的评价的话,没有带来任何概念上的突破,是用于验证和否认现在已经有人想过的一些事情。验证和否认的时候,结果特别好看,所以很多人在比较夸张性的用它来做宣传。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 饶毅预期较为谨慎,他认为,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我们有生之年都不可能达到科幻的程度,甚至“所有的高级的(人工智能)对思维、认知和情感的都是瞎说的
。我也认为人工智能的进步是有限的,把人工智能模拟成人的,我认为百分之百的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