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QJE上的论文《全球企业在大规模货币贬值中的表现》。传统理论认为,货币贬值会通过价格调整机制促使国内生产替代进口产品,从而降低进口强度并促进贸易平衡。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机制并不能完全解释实际经济中的复杂现象。在大规模货币贬值的背景下,一些国家的经济数据表明,贬值后进口投入占比反而上升,且资源进一步向那些高度依赖进口的企业集中。这种现象挑战了经典贸易模型的预测。
该研究旨在探索企业在大规模货币贬值情境下的进口和出口决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通过这种联动性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作者假设,大规模货币贬值不仅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还对其出口活动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那些同时参与进口和出口活动的企业(即全球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研究采用了一个结合微观企业行为和宏观经济动态的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作者对包括墨西哥1995年和印度尼西亚1998年在内的大规模货币贬值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微观企业数据揭示了企业进口和出口行为的相关性,以及这种行为在贬值后的显著变化。其次,作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允许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其进口和出口策略。模型将企业规模与进口和出口的决策联系起来,特别强调了出口活动如何通过规模效应提高进口活动的回报。通过基于墨西哥数据的校准,该模型成功重现了贬值后进口投入占比上升和企业资源重组的模式,并解释了标准模型所忽视的企业行为特征。
研究的结论表明,全球企业在大规模货币贬值中的扩张是推动整体进口强度上升的重要力量。与传统模型相比,包含全球企业的模型预测了更高的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并显示出更小的贸易赤字收缩。这意味着货币贬值的经济影响不仅取决于价格调整,还深受企业层面决策的驱动。这一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在考虑货币政策时,应充分重视企业的全球化活动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复杂影响。
Global Firms in Large Devalu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