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孙梦文 于潇清 薛雍乐 高行
大选前夕伦敦连发两起恐袭6死20伤 澎湃新闻编辑 廉秀宇 视频来源 综合网络
当地时间6月3日晚,伦敦市中心的伦敦桥发生汽车撞人事件,随后,其附近的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以及沃克斯豪尔(Vauxhall)地区也相继报告了伤人事件。目前,前两起事件已被伦敦警方定性为恐怖袭击。这也是继议会大厦开车撞人、拿到刺死安保人员、曼彻斯特体育场爆炸事件后,英国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发生的第3起大型袭击事件。
袭击方式常态化致难监控
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所长傅小强向澎湃新闻分析道,从现在袭击频率来看,伦敦遭遇的恐怖威胁情况比较严峻,恐怖分子经过潜伏或是极端组织的动员、策划,将伦敦这个在西方世界有标志意义的地方作为袭击的目标,英国的袭击威胁显得难以控制。
6月3日晚,伦敦接连发生伤人事件,继伦敦桥汽车撞人事件之后,伦敦桥附近的博罗市场以及沃克斯豪尔地区也相继报告了伤人事件。事发地地图。ABC 图
伦敦桥在事发后已被封闭,停在桥上的巴士。视觉中国 图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英国前反恐情报人员则向澎湃新闻表示,相对于英国所面临的威胁和实际发生的袭击情况来讲,“英国的反恐工作是有比较好的传统的,也做得不错。”但是,英国现在发生的袭击以开车撞人、拿刀捅人的形式居多,“这是任何人都可以操作,不像制造炸弹那样,需要获取材料,也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来准备,因此,相比而言会更难监控。”
从袭击发生的地点来看,傅小强表示,这次是在伦敦桥附近,上次(3月22日)是在英国议会大厦附近,“选择这种地标式的地点,对英国民众的冲击力是比较大的。恐怖分子的袭击并非针对一个目标不放,比如曼彻斯特的恐袭发生在演唱会现场。恐怖分子选择目标最重要的目的是制造最大的轰动效应,或是明确地标,死伤情况可能不会很严重,但给民众心理带来的冲击比较大;第二是人口集中的地方,造成群死群伤的情况,也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力。”
母亲保护孩子撤离。视觉中国 图
人群高举双手撤离。东方IC 图
在2005年伦敦地铁和公交自杀式爆炸袭击发生后,英国反恐体系整体比较成功,但面临新的情况,英国的反恐体系尚未迅速跟上新的威胁以致出现了漏洞,比如社交网络为恐怖分子提供了网络招募的新渠道,反控形势呈现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螺旋式发展趋势,目前针对这些还没有完善有效的应对办法。傅小强补充道,常态化袭击对人们安全感和人们出行、生活方式都会造成影响,但如果得到了有效预防,人们生活又会回归常态。
一名警察在伦敦桥附近拉起警戒线。东方IC 图
警察拿着盾牌执勤。视觉中国 图
除了对于英国人生活方式与心态的影响,6月8日,英国即将迎来新一轮大选,在此前夕,在英国首都中心区域发生了大规模恐袭,对选举的影响无可避免。“首相梅的处理措施会为保守党加分,而且伦敦市长是工党议员,在其任下几个月多起恐袭,他要承担责任,这会不利于工党在竞选中的形象。预计保守党可能会在大选中获胜,保守党一直强调捍卫英国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在国际上领先打击恐怖主义。”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冠杰分析称,保守党获胜后如果实施硬脱欧,也有可能降低恐怖分子通过欧盟潜入英国的几率。
欧洲各国反恐不同步致“短板效应”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近年来纷纷提高了各自在国内的反恐力度,但各国努力的不同步所造成的“短板效应”,让恐怖分子容易找到容身之所,也使得各国在反恐方面的“各自为政”很难产生实质性效果。
警察在伦敦桥附近的博罗市场警戒,这里传出了三次爆炸声。东方IC 图
澎湃新闻:2017年刚刚过半,英国已经发生了三次大规模恐怖袭击,为什么会这样?英国的反恐形势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有何特殊性?
李伟:和人们的直观感受略有不同的是,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英国在反恐能力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除了它作为一个岛国的地理位置以外,英国对反恐投入的人力和资源的投入也高于大部分欧洲国家。另外,英国的反恐队伍还在上世纪与爱尔兰共和军的作战中获得了丰富的反恐经验。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英国早在“9·11事件”之前就是很多国际恐怖主义者的藏身之地。在“9·11”以后,这一点尽管有所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从恐怖组织的角度来看,由于其袭击的首要目标——美国——的反恐力度非常强大,他们自然会将目光转移到其最“铁杆”的盟友英国身上。这两点因素导致英国所面临的恐袭威胁长期以来大于其他的欧洲国家。
澎湃新闻:2015年11月的巴黎剧院恐怖袭击掀起了一轮针对欧洲国家的恐袭浪潮,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时到现在,欧洲各国的反恐和安全政策有没有什么变化?效果如何?
李伟:随着美国逐渐从中东反恐的“领导者”变成“主导者”,甚至在一些情况下“退居二线”,欧洲各国开始站到反恐行动的一线,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让它们站到了恐袭威胁的第一线。自从2015年的巴黎剧院袭击事件以来,欧洲各国纷纷认识到这一点,其安保和反恐政策总体趋向严格。
但麻烦出在,这种趋严的步伐在各国之间并不一致。一些至今没有遭遇到恐怖袭击的国家,其对自身所受恐袭威胁的认知程度并不如曾遭受恐袭的法、德、英等国那么高,再加上这些国家自身的经济并不景气,这使得它们的立法机构很难通过高昂的反恐预算。由于欧洲各国之间大体采取开放边界的政策,恐怖分子可以自由地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因此对任何国家而言,仅靠加强自己内部的反恐措施,而不说服共同体内其他所有国家采取同步措施,都很难产生实质性效果。这也就是研究者经常所说的“安全短板”:在欧盟这个“木桶”上,如果“短板”迟迟难以补齐,那么无论法、德、英这些国家的“长板”筑得再高,也终将无法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警察在泰晤士河中巡逻。东方IC 图
澎湃新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极端组织不再需要直接招募、训练、派遣袭击者实施袭击,而是可以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等手段,直接将西方国家的本地人转化为袭击者,这为各国反恐带来了怎样的新挑战?各国现在的应对情况如何?
李伟:“网络恐怖主义”是人类反恐事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但是不同国家对此的认识并不一致。美国作为互联网第一大国,本来应该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掌握的情报技术优势,使得他们能够从网络恐怖活动中搜集到大量关于恐怖组织的情报,这就使得他们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方面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热心,这从客观上为网络恐怖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机会。
澎湃新闻:随着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肆虐逐渐走向终结,世界所面临的恐袭威胁将会如何变化?
李伟:对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组织而言,控制尽可能多的土地和城市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功”标志,在这方面“伊斯兰国”毫无疑问做到了极致。但这终究不可持续,被“伊斯兰国”侵占的土地最终会得到解放。但问题在于,对那些受到“伊斯兰国”组织所宣扬的极端主义思想影响的人而言,“伊斯兰国”越是走向穷途末路,其“悲情效应”就越强,他们被煽动起来成为袭击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军事上的“有形反恐”的推进并不一定能够降低各国面临的恐袭风险。
极端思想仅凭自身很难成气候,它经常需要利用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文化冲突、政治经济矛盾等,来最大程度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要想根治恐怖主义所带来的威胁,还需要各国在通常意义上的“反恐”之外做出长期的努力。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