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铝途  ·  涉案6009.73吨!非法采挖铝土矿! ·  2 天前  
铝途  ·  涉案6009.73吨!非法采挖铝土矿! ·  2 天前  
刑法规范总整理  ·  【规范整理】各省市刑事司法规范汇总(2024 ... ·  3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最高检印发《人民检察院办理伤害类案件技术性证 ... ·  6 天前  
江西民事审判  ·  江西法院仲裁司法审查典型案例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自问自答,一位青年检察官演绎“七年之痒”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7-08-08 08:28

正文

原题:七年青葱从检路——一位检察官的自我自答,作者:任翕张。


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BBC拍摄了纪录片《7 UP》,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七岁的小孩子,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七年,不长不短的一个时间。不知道为什么艾普特先生会选择七年作为一个节点,而不是我们惯用的四年、五年、十年,这或许启发于玛丽莲梦露的电影“七年之痒”。


自2010年8月8日参加检察工作以来,到2017年8月8日,如今已经整整七年。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如何纪念这一段青葱岁月,或许,自己采访一下自己,留下一段自问自答的记录,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问:最近广州天气如何?热吗?


答:这几天有点热,大约34-37°,其他时候都还好,一年四季都比较暖和,最冷的时候,差不多一件外套和一件衬衫就可以过冬了,基本上不用穿毛衣。


问:听起来感觉蛮喜欢这个城市的?


答:是的,喜欢这个不用穿秋裤的城市,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这个务实求真的城市。


问:曾经想过自己会来广州工作吗?


答:研究生最后一年求职的时候,来广州考过公务员,当时是报考省政府办公厅的一个岗位,记得是在华南师范大学的中山大道校区考试的,考这个岗位的人蛮多的,好几层楼都是,最后名落孙山。那次考试的分数还挺高的,考完之后,内心还是有点失落,觉得与广州无缘。之后就去考了天津一个区检察院的公务员,没想到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当时,同学们都想着考公务员,公务员基本上是求职的第一选择和最佳选择。毕业之后,我就去天津工作了,我之前从没有去过天津这个城市,也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这里工作。感觉真是缘分,命运的安排!


问:在一个极其陌生的城市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答:我想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熟知。之前从未在北方生活过,刚去天津工作的时候,感觉天气特别干燥,喉咙里冒烟一样,每天不断喝水,还是干渴的不行,尤其是到了冬天,洗完澡之后,感觉身体的皮肤要开裂一般,然后,就往身上不断地涂抹“大宝”。适应了几个月之后,就好多了,特别是冬天供暖之后,感觉办公室里还是挺暖和的,比在武汉大学读书的时候好,那时候,我们住在东湖边的宿舍,冬天的大风灌进来,又没有空调,更没有暖气,我们宿舍的同学,经常裹着被子趴在桌子上看书、写文章、打游戏,依然冷的不行,至今那种寒风刺骨的感觉还萦绕在脑海中。


问:在天津的时候,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


答:在公诉的岗位上,主要是办案子,我记得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星期,就分案子了,我们那一批是提前去的,8月8日报到的,但是真正算入职是9月底,领到第一份工资是在11月,那时候一年差不多办60个案子左右,还是比较轻松的。本职岗位工作之外,经常会被办公室、研究室、政治处的领导和同事,还有自己本部门的领导,叫去参加诸如文体、法治宣传等各种活动,最多的还是让我“帮忙”写各种各样的文稿。


问:你以前就很会写文稿吗?


答:其实也不怎么会,尤其是对于公文,基本属于“零”的水平。但是刚到新单位,同事说,你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脑子转的快,好使,写个材料肯定跟“玩”似的,也不用看孩子照顾家的,帮个忙吧。于是在这种“套路”下,这种“忙”就源源不断的滚来,根本没法拒绝,只能自己业余时间闷头干,在一个新单位,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不敢拒绝任何一个人,只能老老实实的干,认认真真的干,于是写稿子就成为办案之外的第二个岗位了,领导还以为你吃里扒外,其实你自己是有苦难言!


问:都说“王侯起于郡县,猛将发于卒伍”,基层是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好地方,感觉在基层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岁月,真的很锻炼人,是很难得的历练机会。 我感觉最大的收获,第一个是懂得“吃亏是福”,在基层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傻逼”一样干,其实“傻逼”下在蹭蹭地增长本领,要是耍“小聪明”,其实就是“自作聪明”;第二个是学会“适应环境”,在一个一切都很陌生的地方,能够学会放低自己、克制自己、包容别人、理解别人,迅速适应,并健康、快乐、和谐的“存活”下来,在这个过程,保持自我不断反思、总结、改变、提升的习惯;第三个是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和理论的差异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一个还比较保守的郊区,在遇到困惑的时候,没有去抱怨实践,没有对“传统做法”不屑一顾,而是秉持“解决”问题的理念,坚持去查找资料、梳理分析、总结评判,培养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我记得有好几次,为了讨论一些很小的案件,还在检察内网找到张明楷老师的手机号码,然后打电话向他请教,每次他都是很耐心细致温和的解答,张教授真正是大学者的风范,虽然电话了很多次,但是至今没见过他,除此之外,还在内网,找过一些检察业务专家的座机,打电话咨询过。好多次,讨论案件的时候,表示咨询过谁,领导也就更重视我对案件的观点了。


问:你算是比较幸运,在基层检察院呆的第二年就借调到最高检工作一年。


答:是的,真的很幸运,我自己都不知道那里来的“狗屎运”,或许“好人有好报、心善结好缘”吧,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最基层最苦逼的岗位工作了一年,突然来到我们高大上的“总公司”,来到跟法律圣殿一样的最高人民检察院,而且从事国际合作事务,内心真的是又憧憬又恐慌,又期待又紧张。


问:工作上遇到什么挑战吗?


答:还行,没有想象中“高不可攀”,大多数也还是机关的“常规动作”。当然,不同于检察机关的其他业务部门,这里有机会接触很多涉外事务。比如,能够参加一些检察国际交往,处理一些司法协助案件,迎来送往一些高端国际访问团,偶尔还能作为代表去各大驻华使馆、有关国际组织参加一些外事活动。


问:感觉还是蛮高大上的?


答: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感觉看谁都“官小”,所以自己每天都提醒自己,自己是一个基层检察院的小罗罗,脚踏实地把工作干好,不要出任何差错是自己的本职,是自己顺利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自己没有任何傲娇的资本,千万不要思维上“错位了”。


问:后来回到原单位适应了吗?


答:借调满一年之后,回到原单位,很快就适应了。从哪里来,就到那里去嘛!基层的苦、杂、忙,才是我的常态、本位,这点不敢忘记。第一天回单位报到,就分了五个案件。在“总公司”待一年,还是很有收获,看问题的视野、思考事务的广度,还是提升了不少,人生的见识也开拓了一些,还见到了一些只能在内网图片上看到的大检察官,最重要的是,认识很多朋友,大家都是借调的,在一起坦诚、坦荡的工作,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至今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问:后来怎么又去广东了?


答:我只能说,又是缘分吧!有一次,我在正义网上,无意中看到广东省检全国遴选公诉人的信息,当时我正打算休假,想着去广东找同学玩,一些好兄弟都在广东,看到这么一个遴选信息,自己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肯定没希望,毕竟广东这么发达,人才济济,理念先进,自己虽然符合条件,也得了一些奖,但是想上,估计不会那么容易。于是抱着“顺便试一下”“纯粹是旅游”的心态,就报名了,其实,直到递交材料的最后一天,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寄材料过去,考试前一天,同学请我吃饭,然后喝茶,结果不适应,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考试却很顺利。所以,有时候,真是那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和信息,就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路线。


问:在广东省检也是在公诉岗位?


答:对的,从事二审工作,不过工作十个月后,就被选调去参与司法改革工作。那时候,单位从院里选了六个人,专门搞办案责任制的改革工作,从一个办案的“工匠”,被抽去搞制度构建,其实也是蛮有挑战的。现在的司法责任制、员额检察官、遴选委员会、业绩评价体系等等概念都耳熟能详,实际上,在这一轮司法改革之初的时候,这些都是白纸,光“主任检察官”这个概念,就纠结了很久,全靠第一批试点单位去探索,上级机关指引指导、总结把关,改革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心得体会,我写过一个稿子《参与检察改革那些事》,这里就不赘述了。


问:参与改革的经历很有趣吧?


答:我的体会是要真正做成一件改革的事情,真难!不过,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都不是一撮而就的,都是不断试错,不断完善发展,再不断试错,再不断完善发展的。我相信历经这次司法改革,它的一个突出作用就是大启蒙,让全体法律人去思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司法制度?让我们知道当前哪些制约影响司法现代化,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法治发展道路上积累的点滴成果,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问:这几年,一直在检察机关工作吗?


答:中间抽调去省委改革办工作了三个月,参与了几个经济领域、农村土地、基层政权等改革的调研,督察了几个专项工作,还执笔写了两个专门性的报告,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都批示了,对于推动有关工作,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的。省委的工作报告和部门的工作报告还不一样,要求高的多、难度要大的多,尤其是要给主要领导批示的,更是要字斟句酌、惜字如金,写完一份报告后,整个人对写作的感观跟蜕变了一次一样,比我之前去参与制定省委省政府下发的一个全省性规范文件,感觉要难得多。横向对比一下,发现同样是公务员,比我们工作沉闷、辛苦的人多的是,所以,有时候想想,加点班、熬个夜,对于年轻人来讲,算什么呢?!我记得以前在家说累的时候,我妈就经常说:“你这样的小孩子,扔到水里都吱吱的一声,还会累,别无精打采的。”


问:现在工作还需要经常加班吗?


答:工作也不算忙,而且我是努力做到不加班,工作时间嘛,就要努力工作,下班了就要去充实、提升,就要去休息、娱乐、放松,让自己更好的工作。我记得有一个哲人说:“一个人不能太忙,太忙就没时间思考,一个人不去思考,就没前途了。”但是,有时候,我喜欢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因为安静,工作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时候,我偷偷在周末的时候过来加班,或者晚上留下来写文稿、偶尔看看专业书,觉得这样也挺好的,又错过交通的高峰期,何乐不为!


问:现在工作主要是办案吗?


答;远不止办案这点事情,比如我这个星期刚从韶关、清远两市督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回来,晚上十点多回到单位,第二天赶紧写督导报告并准备后天的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的发言稿,一个督察报告就将近一万字。除此之外,还有出差时间积攒下来的工作,以及自己手头上还有各种案件,要赶紧出手,一些司法改革工作要跟进,部门党建工作要持续不断,业务调研、各种综合、各种协调联络对接工作,还有一些杂志报纸的约稿,自己承担的一些法学调研课题等等,反正得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吧。


问:貌似挺杂乱的?


答:确实有点,所以,越是这样,坚持司法办案这条主业就越是挑战大,各种文稿不得不写吧?很多调研不得不搞吧?专项工作不得不参与吧?各种协调对接不得不理吧?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工作,而且是非常耗费时间精力的工作,尤其是一些全省性的讲话稿、调研报告等,更是需要整块整块的时间,需要耐心细致的梳理,才能写出高质量,有指引性的,甚至还梳理上百个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感觉这些比办几个案子要难得多。


问:越是在上级机关,越是综合性事务多。


答:对的,根据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越是在基层,司法办案的工作就越重,业务的纯粹性就越强,越是往上级,各种综合性事务就越多。当然,不管是那一个部门,我个人觉得,一定是存在三条线的工作,党务、行政和办案。党务工作是引领各项工作的,是工作之母,它讲究的是民主集中,行政工作就是我们各种琐事、杂事,调研、综合等,它讲究上命下从,办案讲究的是司法责任,谁决定谁负责,所以领导叫你去写个文稿,你必须要听,必须要写,这是行政,领导让你一个案件如何如何办,你就得自己考虑清楚,案件的责任可是由自己承担的。把这三条线分清了,工作就相对容易梳理了。


问:从事检察工作七年,觉得让自己最受益的是什么?


答;应该说是“三个一”的习惯吧。坚持一个星期写一篇文章,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年专题研究一个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从读研究生开始,到现在,已经坚持整整十年了,达到了一种“厚积薄发”的效果,这些年,差不多每年最少发表十篇专业文章,去年得了全国检察机关应用理论成果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今年在武汉大学出版了专著《一个青年检察官的法治思考》,前不久还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发了一篇监察体制改革的小文章。不断完成这些小目标,不断积累小目标的顺利,也不断在小目标中充实满足自己。


问:有没有什么遗憾?


答:有啊,比如,可以去考一个博士嘛,可惜自己太懒了,没有去考,如今又有点忙,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借口,还是自己意志力不够。


问:工作中会不会有“七年之痒”啊?


答: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不会有七年之痒了!


问:谢谢你接受你自己的采访?这种自娱自乐的事情有意思吗?


答:在工作之余,总得自己找点有意思的事情做吧,自娱自乐也是放松。再说了,在工作七年之际,总结一下,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不是挺好的吗?


问:是的,感谢你今天晚上的付出。


答:不客气,正好九点半,回家不堵,太好了,晚安。


点击阅读原文,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