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诗经》,你想到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熟悉了这些“风雅颂赋比兴”,殊不知这本诗歌还同样记载下了
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记录
。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写的是发生在
公元前776年
的月食。而那个时候,日月食始终与灾异相连,是“告凶”之物。
但这丝毫没能阻止大家对月食的热情。
从春秋到清末,我们的祖先留下了
一千一百多条的月食记录
。
那接下来,就该说说我们今天的主角
“梦溪丈人”沈括
了,生活在科技的巅峰时代
宋朝
的他不是第一个解释日月食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学霸到让人膜的大神。
学霸沈括
(图源来自网络)
在他堪称百科全书的
《梦溪笔谈》
中,有三条直接和日月天象相关的记载:
这一段是对
日、月形状及月亮发光原理
的介绍:日月为球形,且月亮是通过反射太阳光来发光的。可谓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但如果只有这点程度,沈括还不足以被称为学霸。
跟着他,我们能弄明白这一次“超级蓝血月全食”的原理。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分解一下这个看着超级长听起来超级炫酷的名字:超级蓝血月全食,是指
超级月亮、蓝月亮、月全食
三个天文现象同时发生后形成的景象。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沈括对日月食的介绍。
黄道
,古今同义,说的是
太阳在天球上运行一年的轨迹,这个轨迹同时是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
月道,如今多叫做
白道
,是
月亮在天球上的
运行一个月的轨迹
。
无论是黄道还是白道,它们的轨迹在天球上都是一个
大圆
(即圆心与球体的球心重合/圆的半径等于球的半径)。由此,两圆相交,产生了两个交点。
黄道白道的原理图
(图源来自网络)
图中灰色的图层是月亮的运行平面(即白道),黄色的图层是太阳的运行平面(即黄道)。
而两个平面间的夹角便是沈括笔下的“小差”,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测量计算,
小差的具体数值是5°09'
。
在这里,沈括没能提及一个有意思的巧合:
从地球上观测,太阳和月亮的直径(即视直径)是相同的,均为半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量角器来帮助理解。)
量角器
(图源来自网络)
这里的“同一度”、“正一度”形容的都是地、日、月的位置关系。
“
同一度
”指的是黄经相同,即
月球运动到了太阳和地球之间,而三者在黄道面上的投影又处于同一直线位置
。这是日食发生的必要条件。
“同一度”事实上就是
朔
这一天(农历规定朔为初一)。
日食原理图
(cr to 《基础天文学》)
当地球处于A、B、C三个位置时对应的分别是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
“
正一度
”指的是黄经相差180°,即正对着的方向,所指的是
月球钻进了地球的影子
里,得不到太阳光直射
。这是月食发生的必要条件。
“正一度”事实上就是
望
这一天(一般是农历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