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释了孩子发烧时,不用退烧药体温会不会无限制升高,以及退烧药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式。文章指出,人体体温受下丘脑体温中枢调控,存在‘玻璃天花板’效应,发烧不会无节制地升高,超过42℃。退烧药的作用是退热止痛,让孩子不那么难受,但不具备治病作用。观察孩子精神状态,警惕发烧背后的严重疾病比关注体温更重要。
文章指出,人体体温有一个上限,不会无节制地超过41℃,更不会超过42℃。这是一个自我保护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具体产生机制,可能与下丘脑神经元和体内的抗致热原物质有关。
文章强调,退烧药只是缓解孩子的不适感,并不具备治疗疾病的作用。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孩子来说,不喂退烧药也不会耽误病情。
文章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发烧时的精神状态比单纯关注体温更重要。如果孩子体温反复超过40℃,应及时就医。
看到孩子烧得昏昏欲睡,浑身发烫,很多家长会立刻给孩子喂退烧药,如果体温控制不好,甚至会两种退烧药一起用。哪怕忍着没有喂药的家长,也会担心会不会越烧越高烧坏孩子。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说过发烧不会烧坏脑子,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除非是
41℃
以上的超高热或热性惊厥持续状态。那如果不用退烧药,孩子体温会越来越高吗,会烧到
42℃
甚至更高导致危险吗?
不会的。
人体的体温是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调控的,平时体温中枢会把体温控制在
37℃
左右,所以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发生感染、炎症时,体温中枢可能会把设定温度调高,导致发烧。
但体温中枢并不会无节制的把体温调高,而是很少超过
41℃
,不会超过
42℃
,这是因为
发烧存在一个
“
玻璃天花板
”
效应
。早在
1949
年,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个效应,作者统计了
357
个高热病人的体温,发现只有
4.3%
的病人超过了
41.1℃
,但没有一个超过了
42℃
。
[1]
这应该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的,这个保护机制是怎么产生的目前不是很清楚,可能和调节体温的下丘脑神经元有关,也可能和体内的抗致热原物质有关,但发烧存在上限是被临床和实验证实的。
[2]
所以孩子发烧没吃退烧药,
并不是会一直越烧越高烧坏孩子
。
虽然少见,但也确实存在体温超过
41℃
的超高热,这种情况可能是体温中枢出了问题,比如一些药物影响了体温中枢导致的恶性高热,或者颅内出血影响了体温中枢。
再过来就是外部环境温度过高,比如夏天在太阳底下暴晒,或者用厚厚的被子给孩子捂热,人体接受或产生的热量超出了身体的散热能力,导致正常体温调节功能失效了,也可能导致体温过高。
因为退烧药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的温度设定点来发挥作用的,如果是体温中枢出了问题,或者环境温度过高导致的体温上升,用退烧药也不会有效果,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是超高热了,用退烧药也是没用的。
所以,如果孩子发烧,如果不用退烧药,体温可能会升高,会让孩子难受,但体温不会无限制的升高,不需要担心烧坏孩子,如果真的是会到达能烧坏孩子的温度,那也是体温调节中枢出了问题,靠吃退烧药也没有用。
退烧药的作用
只是退热止痛
,喂了可以让孩子不那么难受,如果孩子有明显的不适可以喂。但对没有基础疾病的孩子来说,任何时候不喂退烧药,都不会耽误病情,因为它没有治病的作用。观察孩子精神状态,警惕发烧背后的那些严重疾病,比关注体温更重要,担心超高热的话,如果孩子体温反复超过
40℃
,就及时去看医生。
想明白这一点,就不需要为要不要用退烧药,要不要交替用药而纠结了。
(本文首发于2018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