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2016年,称之为“嘴炮电影元年”,因为那一年,《死侍》横空出世。
但其实角色从头至尾絮絮叨叨的电影,早就有之。只是它们均沉浮于商业电影领域之外,如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伍迪·艾伦的所有电影,以及昆汀作品中那永远没完没了的脱线对话。
《死侍》所代表的嘴炮电影,暗含着另一条隐性法则:以前的动作片里,社会我强哥,人狠话不多,反派都死于话多。但《死侍》来了个反转,社会我死哥,变得人狠话又多,他一边口沫横飞,一边拿着刀砍砍砍,砍完抹抹血再聊两块钱的才算过瘾。而反派往往木讷、笨嘴笨舌,像块榆木疙瘩。
因为《死侍》以五千多万的成本,换回近八亿美元票房收益,所以《死侍》之后,动作片、超级英雄电影等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类型,都开始让主角口吐莲花了。
前几天上映的《蜘蛛侠:英雄归来》是这个路数,紧跟着它的《王牌保镖》也是这个路数——后者甚至为了保证台词量,让死侍本尊和“改变了motherfucker含义”的塞缪尔·杰克逊同台,可谓双重嘴炮保障。
刨去电影里几段还算精彩的追逐戏,《王牌保镖》只是一部套路之作。前王牌保镖受命保护王牌杀手,公路喜剧加动作枪战,周末解压足够,想看出点别的,没门儿。好在全片弥漫着一股嘻哈的轻松愉快,给这部千篇一律的动作片增添了一点点趣味。全片以嘴控场的是神盾局局长,死侍负责捧哏,如果不是这两位一直嘴上开挂,可能片子的可看度还要降低一级。
按照这个思路,新版《蜘蛛侠》如果不是主角通过啰里啰嗦的话语强调着自己的人设,他的形象新鲜度肯定会长绿毛的,毕竟《蜘蛛侠》是个拍了五部的老IP了。商业制作讲究短平快,效率第一。从嘴里吐出来的人物所思所想,是最简单呈现人设的方式。《死侍》玩成功了这个方便快捷的角色表演方式,但很多人都只看到这一点而已,他们忘记了死侍这个形象本身在超级英雄体系里就是个反叛者,他有一整套世界观护航。
在《死侍》之前,商业电影里话最多的,是大卫·芬奇拍摄的《社交网络》。电影里,扎克伯格成了一个语速极快的Rapper。高智商天才的脑部活动如闪电般迅疾,所以口吐狂言从不打草稿。这一角色设定没毛病,但其主演杰西·艾森伯格似乎被这种表演方式洗了脑,他后来参演的电影作品里,都是用这种快语速密集台词的表演方式展现角色(如《爱在罗马》,乃至《蝙蝠侠大战超人》里的卢瑟)。
这种情况在剧集,尤其是情景喜剧领域其实是常规。《生活大爆炸》最明显,它让段子手和科学家身份反差萌的粘合在一起。但情景喜剧从诞生伊始就是靠段子堆起来的,因为它场景单一,角色动作受限,只能说、说、说。
商业电影(非纯粹喜剧)套用这种人物表演方式推动剧情、呈现人设,偶尔出现时还能算是灵光一闪、不走寻常路,但如果这种风气形成潮流,这应是整个电影产业(尤其是编剧层面)的懒惰与讨巧(除非你能给角色找到一个话多的理由,《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格是表现欲强,自我中心;死侍是受过大刺激,所以游戏人间)。
《王牌保镖》里,来到人间的死侍兄你不知道他为何嘴上如此偏执,他的过去除了一段爱情和一次任务失败外一片空白。局长更是没来由的就成了嘴上机关枪持有者,他和死侍两人待在同一画面里不停说话时,看似毫无冷场,但两人无法对接起来的嘴上功夫,让尬聊的气氛一直很浓郁,因为两位表演者都不清楚他们那突突突的对话因何而起,就像被拉来临时搭对儿的相声演员,一脸茫然。
电影的中段部分,有一场戏,死侍兄坐在街边的露天酒吧台上,一个人不间断的发着牢骚。他身后硝烟弥漫、枪林弹雨,死侍兄毫不所动,话痨病患者一样嘴巴不停开开合合。这一段乍看上去很黑色幽默,但其实暗示了好莱坞目前可能弥漫的一股怪味儿——
只闻唇动声,不闻身后事。
往期精彩内容
10月,我就等这一部片!
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小姑娘,我们迟早都会喜欢她!
被查理·汉纳姆圈粉的,你们都该看看他的这部高分片
女性题材剧集大获全胜!第69届艾美奖完整获奖名单!
及时发布热点影事
有态度的原创影评
贴心的观影指南
与微信用户实时有奖互动
2017年第10期《环球银幕》上市热卖中
快速购买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