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课吧产品100
关于产品经理的这儿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节课  ·  “我用AI搞钱,春节期间收入超10万”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1年经验,40万年薪!我是如何转岗B端产品并 ... ·  昨天  
三节课  ·  2025小红书线索营销产品通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课吧产品100

在大厂里做产品经理,有哪些优势?

开课吧产品100  · 公众号  · 产品  · 2020-04-02 20:31

正文

选择不同,结果不同

知乎里邀请的一个问题,简单回答一波~



说下个人情况,从毕业到现在虽然正式工作才一年多,但是从大二开始在各大厂实习,如果时间可以累加的话,已经超过了3年(在这里非常感谢导师放我出去实习~)。

工作期间,前前后后经历过大厂、中厂、初创公司等,当然自己也创业过一段时间,虽然经验尚浅,但在我认知范围内,简单回答下~

彼此间的差异点和优势如下:

  • 工作流程

  • 决策效率

  • 产品思考

  • 个人成长

  • 光环效应

在以下具体说的过程中,定义大厂为2000+人,中厂和初创公司统称为其它。

工作流程

在大厂里产品的工作流程是非常严谨的,容不得跨“界”,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走,但在其它公司,怎么快怎么来,所谓的流程在一定意义上会耽误时间,最快的迭代,是工作的核心,也是公司进步的不二之选。

严谨的工作流程是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得以稳步发展的保证,一个公司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同样的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在这种工作氛围中,由于长期的工作,会潜移默化成自己严谨的做事意识,对于自身成长是有利的。

在其它公司中,这种“怎么快怎么来”的工作方式也是对于产品经理有帮助的,在不断迭代中可以快速从变化中获取经验累积,减少出错的概率。

所以孰轻孰重,很难做好判断,只不过在某一阶段,必经的过程而已。

决策效率

之前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决策能力是产品经理的底层能力,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7个要点,分享产品认知方法论》

在大厂中,由于自身产品的量级和其影响程度,产品经理在做每一个功能的时候,为了减少误差,都会考虑到很多因素,所以在做评估、判断的时候,决策的效率会降低,导致整个的迭代速度会减慢。

虽然说进度比较慢,但对于产品经理自身而言,在这种情况下的深度思考,是非常关键的,甚至会影响一辈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面试的过程中,会对简历深挖的原因,从做的每一个点中,考察其对于当前工作的思考程度,比如:

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
怎么判断的?
还有其它方案吗?
如何决策的?
.......

在其他公司,以“功能”为主,考虑的方向永远是单一的,如果做了不行,那就马上迭代就可以了,不会考虑到其它的方向,所以在思考深度上稍差一些。

这里也就说明了,同样的都在做产品,为什么几年之后,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其中做重要的是对产品的思考,对功能的决策。

当然在其它公司还有一个优势是能够拥有全局观。

在大厂里,大多数人只负责一个小的功能模块,缺乏对产品整体的思考,看到的东西仅仅是局部的一小部分。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从对局部的考虑延展到全局的思考,会更上一层楼。

产品思考

我怀念的不是公司环境的大小,也不是餐厅的好坏,而是思想的碰撞。

这一句是之前一位老哥在我公众号的留言。

是的,在大厂里,思想的碰撞太重要了,特别是产品岗,平时在大厅里拉几个好友,聊聊最近的一些产品动态,说下自己的想法,和别人对弈,简直不要太爽。

这种思考的过程,非常让人享受。

恰恰在其它公司享受不到,原因有二,其一,产品经理太少,也许只有一两个;其二,时间太紧,没时间。

所以,这个的缺失,对于长时间来说,(如果没有通过其它途径补充的话)太失败了。

个人成长

产品经理的成长,无非两种;

  • 读书思考-提高认知

  • 实践复盘-锤炼能力

1、读书思考是认知中的一部分。

这个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获得,但实践复盘必须要在项目中锤炼才有收获。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项目”的质量。

就项目而言,一个好的产品项目不一定是在大厂里,但大概率在大厂里,所以遇见的可能性会大很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选择概率。

2、环境影响是认知的另一部分。

在大厂聚集了很多的优秀人才,由于周围因素的影响,对于自身的成长会足够有利,不管是影响还是自我促使,即使没有,也差不到哪里去。

但在其它公司,这种优秀人才的概率就远远降低了,那么就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最优秀的一批,其二,资质平庸的一批。

光环效应

没有人不喜欢虚荣,如果有,这个人极其不简单,要么是大神级别的,要么是傻逼。

曾经有个段子:工作2年就跳槽,算频繁吗?

有人这样说:

如果你在小公司里,即使工作三年,也算频繁。

如果你从谷歌跳微软,再跳阿里,即使是一年,别人都觉得正常。

标准是什么?能力

如何体现能力?无非是你的背景和过往的经历。

不排除大厂里有些浑水摸鱼者,但毕竟概率小。

最后

在自身能力匹配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方式,也许是最好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