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一则名为《今年央美艺考取消英语设限》的新闻抢占了《北京日报》某版头条,消息称,今年中央美院本科招生确定取消英语单科限制。消息一出,网络社交媒体中几乎是一片叫好的声音。
在此之前,艺考生要想考取中央美院这样的名校,除了具备专业课知识外,英语作为文化课中的一门,也必须达标。而英语的门槛一直是很多艺术人才进入名牌高校的最大障碍。200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的画家陈丹青,就曾经因为自己心仪的学生因为英语受限无法被清华美院录取而辞职,报考他门下博士研究生的5个人因为英语全军覆灭,而一个女孩儿想要成为陈丹青的硕士研究生,却连续两年因为英语落榜。
因此如今中央美院不再把英语成绩作为录取研究生的门槛,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目前许多高校也不再把英语四六级成绩当做取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而多地的职称考试,也取消了英语的科目。这些都是将资格认定与英语成绩“解绑”的努力,虽然仍然是一种行政手段,但侧面上有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展现出超常的才能时,意味着在另一些领域就会出现“短板”。如果要求艺考生在具备艺术才能的同时,还能语数外都考个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面面俱到的标准,择选出来的人才也往往是庸才。
例如前文提到的著名画家陈丹青,他本人就是在1978年的考研中以专业高分、英语零分的成绩被中央美院录取;历史上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个偏科的人,他能熟练流畅掌握多门外语,翻译水平炉火纯青,但是考取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也只考了15分。如果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钱钟书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走上学者之路的。
实际上,除了专业研究者之外,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交流沟通的工具,一个在英语应试教育中考不了高分的人,丢到一个纯英语环境里,可能不出一年就能够流畅地听说读写英语了。所以那种担心中央美院降低文化课中英语成绩,会造成艺术生无法走向世界的人们,也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