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有腔调
文化高地,文艺之美。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有腔调

英语学习“官冷民热”原因何在?丨文化观察

文化有腔调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1-21 18:09

正文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人的英语学习都是以官方推行为主,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但在近几年,许多考试和资格认定,都放宽了对英语的限制。与官方对英语水平“松绑”的态势相反,民间学英语的热情却十分高涨,英语学习呈现出“官冷民热”的局面。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出国人对公共教育体系中应该在多大程度上重视英语教学提出了质疑,而且也反映出社会整体对英语教育的需求也更加细化、更加具体。


一、英语教学靠应试教育弊端重重,只会考试、做题的“哑巴英语”无法学以致用


自从1980年英语成为高考科目以来,一直备受重视,这暗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路线。套用某外语教学机构的宣传语:“语言就是力量”,英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主流的交流方式,世界上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都使用英文,英文是科学、国际贸易、外交、航运、航空等领域的通用语言。熟练掌握英语就能够更快捷地与世界接轨,获取世界第一手的科学、文化信息。

也许是因为重视对外开放,为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官方教育体系内不断提升英语的地位。对于多数80后来说,义务教育中的英语课程是从初中才开始的,李雷、韩梅梅、Jim Green、鹦鹉Poly是他们青春期难以磨灭的印记;而很多90后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英语课,一些地方还一度将英语和语文、数学一起列入小学“主科”,以区别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时安排少、考核相对轻松的“副科”。




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提升英语在应试教育中的比重,这并不等于应试教育的英语部分是成功的。事实上应试化的英语教育弊端重重,教出了大批只会做题、考试而张不开嘴也听不懂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一些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会做各种佶屈聱牙的完形填空,能够做长篇的阅读理解题,但是当他们真实地与一个老外面对面的时候,别说是侃侃而谈,就连流利地对话和标准的发音也做不到。应试教育将英语作为一种书面文字来教授和考察,而不是一种实用工具,这不能不说是用应试方式学习英语的弊端。


即便如此,学子们在通过考试走出校园之后,英语的词汇量、语法知识也由于缺乏考试环境而被迅速遗忘。所以有人曾玩笑说:“不要嘲笑高三的你,那是你一生中英语水平的巅峰时刻”。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直到高中毕业,学习英语的时间要长达12年之久,经历了这么久的英语学习,高中毕业时能够阅读英文原版图书、无障碍听懂慢速英语新闻的学生不能说没有,但绝对只是少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试化的英语教学效率实在太低了,十几年也无法实实在在掌握这个交流的工具。


所谓英语教学的“官冷”,表面上是考试的权限被弱化,背后指向的却是官方自恢复高考以来的英语教学和考试标准并没有达到期待中的效果。



二、艺考、职称考评中对英语的“松绑”,实质是落实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理念





本月初,一则名为《今年央美艺考取消英语设限》的新闻抢占了《北京日报》某版头条,消息称,今年中央美院本科招生确定取消英语单科限制。消息一出,网络社交媒体中几乎是一片叫好的声音。


在此之前,艺考生要想考取中央美院这样的名校,除了具备专业课知识外,英语作为文化课中的一门,也必须达标。而英语的门槛一直是很多艺术人才进入名牌高校的最大障碍。200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的画家陈丹青,就曾经因为自己心仪的学生因为英语受限无法被清华美院录取而辞职,报考他门下博士研究生的5个人因为英语全军覆灭,而一个女孩儿想要成为陈丹青的硕士研究生,却连续两年因为英语落榜。


因此如今中央美院不再把英语成绩作为录取研究生的门槛,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目前许多高校也不再把英语四六级成绩当做取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而多地的职称考试,也取消了英语的科目。这些都是将资格认定与英语成绩“解绑”的努力,虽然仍然是一种行政手段,但侧面上有助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展现出超常的才能时,意味着在另一些领域就会出现“短板”。如果要求艺考生在具备艺术才能的同时,还能语数外都考个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面面俱到的标准,择选出来的人才也往往是庸才。


例如前文提到的著名画家陈丹青,他本人就是在1978年的考研中以专业高分、英语零分的成绩被中央美院录取;历史上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个偏科的人,他能熟练流畅掌握多门外语,翻译水平炉火纯青,但是考取清华大学的时候,数学也只考了15分。如果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标准,钱钟书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走上学者之路的。


实际上,除了专业研究者之外,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交流沟通的工具,一个在英语应试教育中考不了高分的人,丢到一个纯英语环境里,可能不出一年就能够流畅地听说读写英语了。所以那种担心中央美院降低文化课中英语成绩,会造成艺术生无法走向世界的人们,也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


三、民间办学让英语教育更细化,学习英语从义务变成权利,人们可以“按需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不考英语不等于不用英语,民间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随着应试教育对英语的不断弱化而降低。恰恰相反,与官方行政手段弱化对英语的要求形成强烈对比,民间学习英语热情呈不断高涨的态势,因为英语学习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是老百姓的内在需求。


如今民间英语教学呈现出一种与官方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面貌,民间英语学习注重的是实用性,根据每个人具体的实际需求确定英语学习的途径,移民英语、旅游英语、留学英语等各不相同。


有些人是要走专业翻译和语言学研究的道路,对他们来说,无论如何强调英语的重要性也是不过分的。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英语,那么以考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就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和学习投入的双重浪费。


民间办学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需求,将学生看成用户,将教学按照产品进行研究、制作和包装,让不同需求的学习者都能有比较好的用户体验。有英语培训团队提出了略显夸张的口号称:“所有不谈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教育产品,都是耍流氓”,虽然有点哗众取宠的意味,但背后支撑他们的确实也有应试英语教学中忽略的部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