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谈判收官?
赵健榆/文
由东盟十国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18年完成谈判。
RCEP谈判自2012年启动以来,目前已进行了20轮谈判和若干次部长级会谈。造成此前RCEP谈判完成时点推延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对贸易投资开放程度的诉求存在差异。
不过2017年11月举行的RCEP首次领导人会议,以及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释放出了明确信号,即各国将“加紧努力在2018年结束RCEP谈判”。只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RCEP谈判就有望按期结束。
中东或东北亚会否爆发局部小型战争?
冯迪凡/文
可能性极小。
朝鲜半岛背后涉及太多大国利益和大国博弈。预计各方都会尽量保持沟通,防止错判战略意图,擦枪走火。
中东背后牵扯种族、宗教、领土、世代恩怨等复杂局面,美国的鲁莽让局面进一步复杂化。2018年,可能谁也难以打破现状。
普京大选连任?
潘寅茹/文
100%确定!
2017年12月初,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宣布参加2018年3月举行的总统大选,形势明朗。
尽管目前已有22人意欲挑战普京的连任大计,但考虑到普京高达80%的民调支持率、丰富的执政经验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其他人很难与他竞争。拿不出系统性的竞选纲领,制约了反对派叫板普京的能力。在最大反对派纳瓦尼被取消参选资格后,普京连任路上最后的障碍也被扫清。2018年,普京仍将是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人物。
中美会爆发“贸易战”?
后歆桐/文
中美贸易摩擦将会加剧,但不会爆发“贸易战”。
2018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和商务部的高级官员终将到位,届时特朗普政府贸易领域的人事布局将趋于完整。这些即将上任的高官不少都是跟中国打“双反”官司的老手,以及参议院中曾经十年如一日监测中国经贸政策的制定者,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领域将集中在“老地方”:钢铁、纺织品、化工产品、原材料、农产品等,美国的政策工具包括传统的“双反”、知识产权措施、贴汇率操纵国标签等,也可能会使用一些布满尘埃的老法条——譬如《1930年关税法》——来发起更多“自发式”调查。
不过,全面“贸易战”的成本巨大。即便是对于坚持“美国优先”的特朗普及其内阁中的对华鹰派人士而言,“贸易战”都不是最优选择,连次优选择都谈不上。
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继续掌控参众两院?
冯迪凡/文
民主党的民意优势很难转变为选举优势。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将改选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以及参议院的33个席位。虽然共和党可能在众议院遭到民主党挑战,但维持它在参议院的优势并非难事。从选举版图来看,参议院改选的33个席位中,共和党只有8席,而民主党有23席、独立但偏民主党的有2席,这天然对民主党不利。此外,共和党对于维持其在蓝领工人选民州的优势极有信心,以此前的州长选举来看,共和党的基本盘在很多摇摆州仍然没被打散,而那些曾经支持特朗普的选民也没有流失太多。
美国万亿美元基建计划能否落地?
黄慧红/文
这将是大概率事件。
2017年,特朗普政府的医改法案受挫,但税改法案在经历了重重考验之后终于在年末通关。2018年,大规模基建计划极有可能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重点:美国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共识。而白宫早前也透露,将在2018年1月推出基础设施重建计划。
特朗普政府计划联合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完成基建计划的融资,以减轻联邦政府的财政压力。
美元指数站上100?
后歆桐/文
2018年预计美元将走强,上半年美元指数有望突破100大关,而下半年将冲高回弱。
不论是GDP、就业数据,还是消费数据都稳定走强,税改效应将持续发酵,部分海外利润将回流美国本土,从而支撑美元进一步强势。
不出意外,美联储加息将如预期般循序渐进,而欧、日等其他主要央行无法很快跟随加息,利差水平也有利于资金流向美国,提振美元。
但到了下半年,一方面,上半年消息面的影响逐渐减弱,基建计划规模可能不如预期,美联储有采取更谨慎货币政策立场的风险,特朗普“大嘴”会时不时冲击美元;而另一方面,欧洲、日本、中国经济也将呈现复苏态势,带动欧元、日元、人民币走强。以上种种会令美元强势减弱,美元指数将从高位适度回弱。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
刘昕/文
伴随美联储继续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将转向陡峭。2017年初,美国十年期国债与两年期国债之间的利差为124个基点,而现在该利差只有不到60个基点。经验显示,国债收益率曲线陡峭程度与企业利润增速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美国失业率不断走低,劳动力市场紧张将在2018年提振通胀并推高长期通胀预期;另外,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计划也将起到相同的作用,原因包括改善市场预期及减少资产购买计划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人为压低。
默克尔会支持马克龙打造“财政联盟”?
冯迪凡/文
可能性不大。
以欧盟的惯例而言,除非出现重大外部危机推动欧盟改革,否则内生性改革总是缺乏动力。自欧盟诞生以来,其定位就在政府间协调机构或超主权机构之间摇摆。而在英法德二战后老一辈领导人纷纷退出欧盟政治舞台之后,围绕默克尔形成的新共识将对欧盟的定位紧紧定在了“政府间协调机构”上,而且在默克尔的前三个任期内不曾逾越一步。
誓言要为欧盟在2018年制定重振时间表的马克龙即将触碰其前辈同德国人无法谈拢的老难题——欧盟财政联盟。在没有外力作为推手的2018年,马克龙依靠的将是表面上的法德同心。如默克尔组阁失败触发再次大选,马克龙重振欧盟的计划也将面临不确定性。
欧央行退出QE?
后歆桐/文
欧央行在2018年9月QE到期后,预计将进一步缩减QE规模,但不会急于退出QE。
2017年以来,欧洲经济复苏强劲。12月最新的利率决策会议中,欧央行大幅上调了经济增长预期。欧央行还首次上调2020年通胀预期到1.7%,并表示最关键的不是要看通胀预期与目标差距几个百分点,而是“通胀有多接近自我持续的回归路径”。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强调,前瞻指引中QE购债项目与通胀的关联不会消除,购债计划不会戛然而止,并称绝大多数欧央行管委的共识是保持资产购买项目的“开放式结局”。
全球股票市场牛市走向终结?
马绍之/文
全球股票的牛市还未终结。2018年全球经济复苏仍将延续,特朗普税改落地也将带来新的积极影响,虽然地缘冲突可能性增加,但仅部分地区会受影响。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超过3%,多数国家经济增速将高于上一年水平,这是2011年来从未出现过的全面复苏。这种局面仍在继续,OECD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超过2017年达到五年峰值。
全球股票EPS(每股盈利)在2017年增长超过两位数,对应的是MSCI全球指数同年上涨超过20%。如果2018年全球协同的经济增长仍继续,企业利润增长的持续性就可以得到保障,另外美国税改政策2018年落地也将提升美国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刺激全球第一大股票市场,全球股市盛宴仍未结束。
国际原油均价会继续上涨?
后歆桐/文
没错。
2017年11月底,OPEC和俄罗斯等非OPEC产油国决定延长减产协议至2018年底。同时,OECD原油库存较5年均值的过剩状况已经下降了2亿桶左右。再者,部分OPEC成员国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因素导致产量下降。这些因素均有利于恢复供需平衡,提振国际油价。
然而,伴随油价回升,多个项目复产,2018年美国页岩油产量预计将增长,并将抵消部分OPEC减产效果,拖累油价。美国页岩油产量始终为油价最大风险。
比特币暴涨暴跌依旧?
王璐/文
希望相关衍生品推出大幅降低比特币波动率的人将会在2018年失望。对于比特币而言,波动率是判断其能否被视为货币的至关重要指标。截至2017年12月25日,比特币2017年的平均波动率为8.03%,同期标普500指数、美元指数的平均波动率只有0.52%和0.57%。
传统意义上,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是为了帮助标的资产使用者规避风险,起到价格发现的作用并降低波动性。但这对比特币并不适用。衍生品的推出并不能解决比特币缺乏价值支撑的特点,也不能引入真正的用户实现价格发现降低波动率,其市场缺乏深度、易被操纵的特性反而更容易导致剧烈价格波动。 在可预见的将来,无论比特币的价格在巨幅波动中趋势上涨,抑或泡沫破裂,其本质只能是金融投机品,而非货币。
政策制定者能否找到缓解收入差距的良方?
林纯洁/文
不可能。2018年全球仍难找到贫富差距日益增大问题的解决路径。需求不足、民粹盛行、贫富差距过大是全球现在面临的各种重大挑战背后,重要甚至是最核心的原因。
市场的力量并不足以解决困局。信息技术产业极容易产生“赢者通吃”的局面,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资本对于劳动力的替代也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差距,因为资本掌握在了更为富裕的人群手中。
政府的二次分配是最大的希望所在,但由于存在可能的监管套利,唯有全球协作才可行,但现在看到更多的却是竞争。
不设办公室的企业数量将大幅增加?
林纯洁/文
2018年可能不会爆发式增长,但这一重要的趋势将会继续,并将改变众多产业。
新技术的采用将会逐步解决不设办公室可能产生的问题,包括核心的管理和沟通难题。人力成本将成为共享经济最为重大的市场。企业将以任务作为核心,目标是汇集资源解决问题,个人则可以为多个平台工作。
一旦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不设立办公室,将会对众多产业产生改变,包括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将减小,以商圈为核心的商业形态可能逐步转变为以社区为核心的商业形态等等。一些公共政策也需要做出改变,比如社会保障制度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需求。
人工智能走向“小数据”?
杨驿昉/文
大数据在2018年对人工智能发展依旧至关重要,但人工智能将逐步进入“自我学习”驱动阶段。AlphaGo击败柯洁、李世石等围棋世界冠军,却败给了师出同门的AlphaZero。AlphaZero无需像过去一样高度依赖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精确的算法设计,卷积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等技术可以使AI通过“自我强化学习”的方式拥有“自我进化”的能力。
一旦新的“训练”方式使AI在未来发展出思考能力,甚至在科技研发和创新领域超过人类,“奇点”就会到来。
摩尔定律走向终结?
林纯洁/文
尽管摩尔定律在2018年可能走向终结,但消费者享受的技术红利仍在继续。
摩尔定律预言全球每两年微处理器晶体管数量都会加倍。该定律在过去数十年很大程度上诠释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它的成功除了摩尔的预测力,很大程度归功于行业规划对于摩尔定律的自我强化。
但这个自我强化的定律正面临挑战。未来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将会在降低功耗、系统集成方式创新和寻找新材料方面,而非单纯“暴力”地缩小微电路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