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枕头都是以“软”为卖点,枕头是越软越舒服,可古人非要睡这种又硬又冷的枕头,古人为何这么找“虐”呢?
网上有帖说,古人用硬枕大兴于隋,这是因为隋开创科举,寒门学子为改换门庭,纷纷挑灯夜读,困了就在圆木枕头上眯一会,一旦熟睡稍有偏动,就会滑落而惊醒。它又叫“警枕”,和悬梁刺股差不多的意思。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出自《诗经•陈风•泽陂》,从“枕”的造字上看,最初做枕头的材料就多为木头,《说文解字》的解释也认为如此。其实,硬枕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就该有了。
在河南信阳发掘的一座战国楚墓里,有个竹枕;而玉枕、石枕、铜枕,陆续发现于汉代之后。
辛弃疾也睡过硬枕,“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山晚来收”,一个“冷”字,说出了睡在竹枕上的惬意。
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下面这张图片,北宋定窑孩儿枕,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它还号称九大镇国之宝。其余八件是太阳神鸟金饰、利簋、秦石鼓文、西汉《兵法》竹简、《平复帖》、《五牛图》、真珠舍利宝幢、渎山大玉海。
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是难得一见的器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因此隋唐之后又兴起了陶瓷。
硬枕在古墓发掘中也是经常出现的随葬品,多为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通灵作用,因此一般多用于礼仪、祭祀、陪葬。而在生活当中一般就用到的是石枕、瓷枕、铜枕。
金磁州窑八角形枕高11.2厘米、宽43厘米、长18.6厘米。该器为八角形,胎土砂质,灰黄色。施透明牙黄色釉,枕面中央剔长方框填黑,用白彩书七言联。“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字体遒劲有力。左右剔卷草纹,白色化妆土盖到底部,底平坦,有流散的化妆土和釉,通气孔在枕右侧中央。
据专家研究,人在入睡以后,头部的温度过高,就不容易入睡,因此现在人们还在枕头上放上凉席,古人对以上现象不一定能上升到科学的阐述,但硬枕上一般都有通气孔,加之自身本质属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除了硬枕以外,在古代还有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明目枕”,其作用就是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
而硬枕的正确使用方法,也不是后脑勺放在上面,而是脖子枕在上面。不但凉快,还能保护发髻不乱。还有种说法是无忧四寸长寿三寸,所以高枕无忧的枕头就是12公分,长寿的枕头就是9公分左右。金磁州窑八角形枕的高度也就符合高枕无忧的寓意了。
从医学角度说,这样的枕头虽然不舒服,还是有好处的,垫了这个硬枕头,颈椎会更加前驱,这样的前驱,对于颈椎病是有好处的。不过侧躺的话就没什么用了,而且九公分的高度在矫正颈椎弧度方面比十二公分的更好,所以长寿三寸的说法也很科学。
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人都喜欢用哪些枕头呢?
木枕:枕中贵重之品,在古代是黄杨木枕,黄杨生长期长,取材不易,历来视为高级木料,《酉阳杂俎》卷十八就提到:“黄杨木,性难长,世重黄杨以无火……为枕不裂”。唐人张祜还专门写有《酬凌秀才惠枕》一诗,对黄杨木枕垂意颂咏。诗云:“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空心想此缘成梦,拔剑灯前一夜行”。可见,以黄杨木枕馈赠亲友,亦是上乘礼物。
藤枕:用藤箩之条编制而成,做工极为精简,是古代人夏季使用之物。吕舸《藤枕》诗曰:“藤枕消闲处,炎风一夜凉”。
瓷枕:把瓷器制成枕头状,其形色多种多样,造型奇异,富有艺术性。
石枕:用石料做成的枕头,大多使用于夏季,与竹席配伍,为乘凉之物。宋人王安石写有《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一诗,就对石枕竹席并相讴之。诗云:“端溪琢枕绿玉色,蕲水织簟黄金文。翰林所宝此两物,笑视金玉如浮云”。
玉枕:古人视玉枕为珍宝,用此物自然也显示其富贵荣华。
水晶枕:属于稀世之品,使用者决非一般人家。有的水晶枕中夹有花枝等装饰物,尤显得光彩照人。
药枕:它把医药和日常起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药物和睡眠的互导作用来达到保健疗病的目的。早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开始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在治疗头颈痛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到了宋、元、明、清,研究运用保健药枕防病治病的人更是不乏其人。清朝的慈禧太后对药枕十分钟爱,每年都让人制作药枕供其常年使用,以求清心明目,养神益智。
推荐 | 新书《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推荐新书 | 德解《弟子规》 一次“德解”的尝试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简述
八月阴中收声,故不再打雷—— 秋分物候
秋分以后主要是要防治秋燥——秋分的正善治养生
秋日饮食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口识养生
喜欢吃辛辣的人,肺气肯定不足 —— 秋分肺臟养生之要
秋分怎么玩?——秋分习俗
金水分形 阴阳和静——秋分的寻根探源
“德解弟子规” 不只说“规矩” ——德解《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如何让孩子自觉抵制非德的行为和非德现象——什么是“德”?
五德与身心健康以及命运顺遂——“德解弟子规”不只说“规矩”
《德解弟子规》与《弟子规》的巨大差别 ——“德解弟子规” 不只说“规矩”
说“弟子” 谈“规矩”
掌握“规矩”背后“以德修身”的内涵——“德解弟子规”不只说“规矩”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