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里边指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又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所以,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我看来,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点。所以,本节课,我将引领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学。
二、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二课,这一个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这是统编教材的创新之处。在八、九年级四册教材里边各有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这一单元的要求是,感受不同的演讲风格,并给学生提供了三大学习任务:第一,学习演讲词;第二,撰写演讲稿;第三,举办演讲比赛。这一单元里的四篇文章,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演讲词风格。第一篇《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遇害后的追悼大会上做的即兴演讲,感情充沛,抑扬顿挫。到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获得了”情系中华“征文活动的奖项之后在颁奖大会上的演讲,它的特点是理性、逻辑性强。到下一篇文章《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中科院的院士王选做的一个演讲,它的特点是平白交流,随意性强。最后一篇《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做的一个演讲,它的特点是格局、立意、站位都很高。所以,四篇演讲词代表四种不同的演讲风格,这篇演讲词在理性和逻辑性上对学生应该会有帮助。
三、教学目标
基于学情,依据课标,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演讲词在写作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理解文中提出的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有的格物致知精神。
其中,第一点“学习演讲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只有掌握了演讲词的特点,才能在后边学着依据这样的特点去写演讲稿、去进行演讲。第二点“理解文中提出的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因为格物致知精神最早发端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到现在,作者在做这个演讲的时候,他又引用了现代的观点,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把这一点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上,我要采用的是对话法和点拨法,不给学生灌输,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来解开学生心中的谜团。
学法上,通过浏览阅读、比较阅读和合作探究来解决学生的一些疑难困惑。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走进文本,汇报预习情况”。在学生预习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预习的一些感受,学到的一些东西。
第二个环节是“再读文本,比较异同”。学生通过浏览、跳读等方式,抓住文章里边一些关键的东西,来跟上一篇学过的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两篇演讲稿的异同之处。学生能说出来这一篇演讲稿在语气、情感上,从标点、语感等等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三读文本,梳理思路”。这里第一个小环节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梳理作者的演讲思路。第二个,在个人梳理完之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相互查漏补缺,然后完善自己的思路。第三个小环节是班级内进行分享,一起来梳理作者的思路,然后做一个小结,这个思路就是从作者获奖说起,然后说到传统教育里边的格物致知,举了一个王阳明的例子来解释。下来再说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作者举自己的例子来解释,最后作者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意义以及对于现代人的一些希望。在梳理思路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演讲稿的特点是不仅有理性,而且逻辑性非常强。(这里漏说了一个环节:小组选一个或几个段落,进行模拟演讲。)
最后一个课堂的大环节就是“总结收获,一课一得“。一课一得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理念,每一节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上有所收获,一个小点的收获,也是收获(废话一句)。这是整个的教学环节。(此刻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嘴吧嗒得太快了,时间还剩一大截子,想找点儿话说,然而脑子里肚子里没货,所以就说了一句又一句的废话。这就是不学无术的后果。)
板书我将会设计学生梳理思路的过程,从那个过程里边推出演讲稿的逻辑性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