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经济研究

钟粤俊等:城市间要素配置:空间一般均衡下的结构与增长

经济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5-17 18:03

正文



文章标题:

城市间要素配置:空间一般均衡下的结构与增长

作者及单位:

钟粤俊,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奚锡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钟粤俊、奚锡灿、陆铭,2024:《城市间要素配置:空间一般均衡下的结构与增长》,《经济研究》第2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与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和促进增长的多重任务,深入理解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当务之急。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看,随着中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服务业在就业和GDP中所占的比重将持续上升。一方面,服务业发展可以为制造业发展赋能;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对高品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性服务业会产生更大需求。然而,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业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无论是占就业还是GDP比重都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使得消费需求不足,人民福利受到负面影响,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体现。正是因为服务业的重要性,“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
扩大消费、调整结构和促进增长需要从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入手。虽然顶层的政策设计已经认识到要素空间配置的重要性,但已有研究并不重视空间因素对消费、结构和增长的多重影响。事实上,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密不可分,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优于中小城市。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化和土地政策对大城市发展施加了限制,引起生产要素在城市间低效配置。因此,畅通城市间大循环,优化空间结构效应和集聚效应,会带来要素空间分布变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结构转型和促进经济增长。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构建包含两部门和多地区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将劳动力流动障碍和土地供应政策影响纳入结构转型研究,定量研究城市间要素配置对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地区间收入平衡的影响。模型包括两个核心假设:一是非位似(non-homothetic)偏好,即服务业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因此收入增加导致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大城市收入水平相对更高,其居民有更高的服务消费需求。二是不同城市的部门生产率差异,由于服务业更依赖于面对面交易,而大城市人口密度更高,因此在服务业生产率上更有优势。上述两种效应使大城市在发展服务业上更具优势。
量化分析表明,降低城市间的劳动力流动障碍(下降25%),会使大城市流动人口占比增加约10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国GDP和就业的比重将上升约2个百分点,总产出和社会福利增加7%,城市间收入差距将减小7.3%。增加大城市的土地供应也有类似效果,当大城市土地供应存量占全国比重增为32%(样本期间的最高水平),大城市流动人口占比将增加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将上升1个百分点,总产出和社会福利均增加3%以上。如果劳动力流动和土地供应改革同时进行,中国大城市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会提升5个百分点,与美国在同样收入水平时接近。值得强调的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增大,上述改革释放的结构红利将更大。因此,如果以兼顾结构、效率和地区间人均收入平等的空间一般均衡作为参照,那么在新发展阶段,优化城市间要素配置可以更好地实现“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目标。
与已有研究相比,一方面,本文将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经济结构转型有机结合,研究城市化和土地政策如何影响商品部门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及其对增长和福利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文强调要素空间错配影响的重要性,侧重于探讨城市间要素配置对商品部门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和地区间收入差异的影响。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尤其是要推进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和超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确保以实际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年限作为积分落户的主要标准;增加积分落户名额,在同等级的城市间加快推进积分累计互认体系;对暂时无法通过积分获得本地城镇户籍的外来人口,要确保公共服务获得的均等化;改革要逐渐过渡到公共服务按照常住人口进行配置,户籍制度转化为常住地登记制度。此外,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人口配置红利对冲人口总量红利下降的负面影响,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和共同富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