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一定知道
切·格瓦拉
。
一个国际主义的传奇,
完美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象征。
即使不了解他的生平,但也一定听说过这个名字,或者见过他的图像。
今年的10月9日是切
·
格瓦拉牺牲50周年纪念日。
1928年6月14日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出生的
切
·
格瓦拉
,本名埃内斯托·格瓦拉,天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他成长于阿根廷的一个西班牙和爱尔兰裔家庭。祖先曾是西班牙驻巴拉那河地区的总督,姨父母均是阿根廷共产党员,耳濡目染下的格瓦拉,成年后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早年学医,后来弃医从戎,献身于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目标中。
他闻名于世的“切”,就是他的绰号,一种
来自拉美国家对阿根廷人的昵称,意指老友、哥儿们。
50年过去了
,切·格瓦拉的名字依然出现在古巴的每个角落,小到钞票,大至标语牌,无所不在。可以说他是拉丁美洲最广为人知的人物,没有之一。
作为拉美著名的革命家,
他一直对中国人民、中国革命和中国领导人怀有诚挚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曾于1960年11月和1965年2月两度访华。
并
与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
·
卡斯特罗一起推翻了古巴的独裁政权,先后在非洲和南美洲进行了游击战争。
▼
人生就好比一次长途冒险,人们在冒险中不断改变、成长,切·格瓦拉也不例外。
他的第一次“改变”是在学生时期
,1950年1、2月的暑假,他与药剂师好友阿尔贝托•格拉纳
一同游历了阿根廷北部12个省,
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靠一辆1939年产的Norton摩托车
走过了约4000多公里的路程。
在这次游历中,
切•格瓦拉
开始真正意识到了拉丁美洲的贫穷与苦难,他的国际主义思想也逐渐定型
,离家八个月后,他乘坐飞机回到阿根廷,在日记中写道“
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
切格瓦拉的第二次“改变”是在第二次拉美之旅中。
这一次,他来到了危地马拉。
彼时的危地马拉,正在年轻总统阿本
的领导下,进行着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但改革无疑会触痛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尤其是已经将触角伸向南美的美国。在没收了著名的美资联合果品公司22.5万英亩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之后,美国人决定推翻阿本斯政府。
1954年6月,美国中情局训练和武装的阿玛斯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很快就迫使阿本斯总统下台——这位当时只有41岁的总统流亡海外,至死都没有回国。
在这场为时不长的战争中,格瓦拉毫无疑问站在危地马拉政府军的一边,美国中情局也由此注意到了格瓦拉这个人,他第一次上了美国人的黑名单。并
开始认识到:
如果不进行一场革命,就无法安心地成为一名医生。
1955年,在撤离危地马拉后,格瓦拉来到了墨西哥城。
随后加入了
影响他一生命运的战友——
卡斯特罗组织的名为“七二六运动”的军事组织。
在一次战斗中,作为军医的格瓦拉,面对眼前的子弹箱和医药箱,他扛起了子弹箱。从这一刻起,他从一个医生转变成为了一名战士。
成为战士后的格瓦拉,机警,冷静,无情,很快成了卡斯特罗最得力的助手。
战争结束后,古巴新政府成立并授予格瓦拉“古巴公民”的身份,后因一系列分歧,他辞去了所有职务,前往刚果,选择继续战斗。
1965年,他离开古巴,
开始在玻利维亚带领游击队员进行革命活动。
1967年10月8日,一位村民告发了游击队的位置。在一处狭窄的峡谷,格瓦拉被捕了,他的一些战士也受了伤,所有人都饥肠辘辘。第二天,格瓦拉在伊格拉村被枪决。
1997年他的遗体在玻利维亚被发现并以顶级军事荣誉安葬在古巴圣克拉拉市,
修建广场纪念切·格瓦拉在1959年前在圣克拉拉古巴革命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伊格拉村的切·格瓦拉纪念雕像
切·格瓦拉被行刑后,玻利维亚政府军将他遗体陈列示众
▼
1964年12月,格瓦拉代表古巴出席联合国第19次大会,之后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金)等8个非洲国家,也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
切格瓦拉
非常崇拜毛主席,佩服他的游击战术,
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崇拜之情。他喜欢读毛主席的著作,还根据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加上对古巴革命游击战争的回顾与总结,编写了《游击战》及其续篇《游击战:一种手段》等两本著作。
他说,
自己是毛主席的学生,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使他很激动,他永远也忘不了。
▼
五十年的时间,他从未被人遗忘。
古巴各界8日在圣克拉拉举行纪念切·格瓦拉牺牲50周年大型集会。在格瓦拉纪念碑和铜像前,古巴第一副主席米格尔·迪亚斯 卡内尔说,切·格瓦拉如今是“
一个通用符号、一个为解放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不同民族而斗争的榜样。他是一个利他者,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是一种理想
”。
“这位指挥官书写的历史篇章以及他的小而顽强的国际主义部队在玻利维亚实现的这种超越,今天影响着世界上很多人。他是一个不停追求真理、寻求捍卫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他不仅是一名领导者、一名游击队员,也是一位革命的思想者、一位人文主义者、一名知识分子。”